
出品/壹览商业
作者/李彦
编辑/木鱼
京东在逐步补齐外卖及本地生活业务缺失的环节。
近日,壹览商业注意到,京东APP上线了“京东点评”入口。仅需在APP搜索栏输入“京东点评”,即可看到入口界面。

(图源:京东APP页面)
目前,“京东点评”的一级频道包括“找美食、住酒店、挑好物、去哪玩、选家政”五项。
京东点评打通了外卖、电商
京东今年在外卖业务上的大幅投入,与淘天有着一套相似德战略逻辑——把外卖作为新的高频流量入口,把用户重新拉回平台内,反哺电商的“主战场”。
从京东财报就能看出这条逻辑的紧迫性。根据京东昨天的 Q3 财报披露,在国补力度相对减弱的新周期,京东第三季度Q3 电子家电类收入仅录得 4.9% 的同比增长,与去年同期几乎持平;而日用百货类的收入却有14.9%的超预期增长。
与此同时,京东新业务(主要为外卖 + 京喜 + 国际业务)营收达到 155.9 亿元,但经营性亏损高达 157 亿元,每收入1元,成本需要2元。这说明京东必须让外卖流量回流电商,让即时消费带动全品类经营,否则外卖的高亏损难以持续。
“京东点评”正是这一逻辑的具象化入口。
它第一次把京东外卖与京东商城放在同一内容界面中,让用户在浏览图文内容时,既能直接点外卖,也能直接购买电商商品。壹览商业注意到注意到,在京东点评,一篇探店笔记,可跳转京东外卖;一篇数码/箱包等品类的种草贴,也能进入京东自营店。用户从种草-购买的停留链路大幅缩短。

(图源:京东APP页面)
这种“图文 → 外卖/电商的双向跳转”,是京东过去从未具备的能力,也是它在本地生活竞争里最具品牌特色的一次入口创新。
值得注意的是,在图文流的结构中,我们仍能看到大众点评的影子——探店内容、UGC 结构、达人笔记,被京东吸收为新的消费前置界面。但不同于大众点评的强社交属性,京东把这些内容直接嵌入自己的交易体系,进一步推动“种草即可下单”。
京东招牌榜上线
与“京东点评”同步上线的,还有“京东招牌榜”。这也说明,继高德的“扫街榜”发布后,京东也开始在榜单上发力,本地生活的“榜单战”已从双雄对抗变成三方混战。
在榜单体系中,高德与大众点评分别代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评估逻辑。
高德扫街榜基于地图体系的“位置数据”构建排序:用户真实导航轨迹、到店路径、街区热度与客流流向构成榜单的关键指标。这是一种典型的“行为式排序”——你真正去了哪里,比你怎么评价更真实。扫街榜强调即时性、地理性,更适合“临时决策型消费”。
大众点评必吃榜则是内容驱动的评估体系。它依赖海量 UGC 与评级体系,以“口味”“体验稳定性”“评价可信度”作为核心标准,带有明显的“社交推荐”属性。“别人说好 → 我想去试”的链路,支撑了必吃榜的商业价值。其评选周期长、评价逻辑复杂、内容深度高,形成一种强心智的本地生活“指南”。
在京东招牌榜界面,京东给出了自己对于榜单的概述:这是一份基于京东外卖业务真实用户复购行为数据推出的特色榜单,包含菜品榜与门店榜。菜品榜从“店”的维度升级至“菜”的维度,根据菜品复购热度进行排序。门店榜同样基于用户真实复购量,选出用户反复回购的宝藏好店,旨在帮助用户轻松发现经得起回头客考验的经典美味。
同时,上榜门槛包含以下三点:
1、门店综合评分≥3.5分;
2、该门店菜品本身的好评率保持在较高标准;
3、近期与中长期内拥有持续的用户复购表现。
京东还明确指出,虚假交易数据和异常刷单数据不计入榜单排序数据中,不满上述任意一项条件则无法上榜。

(图源:京东APP页面)
从评估逻辑来看,京东招牌榜最重视的指标是真实复购。复购意味着用户在体验过一次之后仍愿意再次为菜品买单,尤其是在外卖场景中,复购往往直接对等于菜品品质、价格稳定性与履约体验,也的确是一值得被优先关注的指标。
整体来看,在传统电商增长放缓、外卖业务高投入尚未回本的背景下,京东亟需一个能够承载高频需求、延长用户停留、同时反哺电商交易的新场景。随着招牌榜、UGC、图文种草的持续完善,京东点评有望承担起京东下一阶段的用户心智入口。
免责声明:所有平台仅提供服务对接功能,资讯信息、数据资料来源于第三方,其中发布的文章、视频、数据仅代表内容发布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泡财经平台的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仅供参考,用户需独立做出投资决策,自行承担因信赖或使用第三方信息而导致的任何损失。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迁址公告
古东管家APP
关于我们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