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动荡、投资失利,创新尚未成熟的复星医药如何驱散阴霾?

泡财经

复星医药

发布时间:

2023-01-09 20:12:08

来源:深潜atom
高层动荡、投资失利,创新尚未成熟的复星医药如何驱散阴霾?

本文系深潜医疗第146篇原创作品

2018年,港交所、科创板对于医药股的支持,众多医药企业登陆股市,一度掀起医药资本市场的风口。随后,伴随着《我不是药神》的爆火,大众更加关注医药企业。伴随着关注度的增加,众多医药股各种各样的问题暴露了出来,一路颠簸下医药行业不得不做出整改。

在行业变局下,复星医药及时做出了业务调整,开启了创新道路。2022年12月,mRNA新冠疫苗复必泰BNT162b2以及复必泰二价疫苗均正式注册为中国香港药品/制品(生物制品),可以用于12岁及以上人群的加强接种。

另外一方面,在大力发展创新的同时,复星医药出现了高层动荡、利润减少、投资亏损等问题。作为国内医药代表企业,复星医药能否通过创新打散阴霾呢?

01

高层动荡、投资亏损

2019年初,时任复星医药的董事长陈启宇规划了公司的未来,并认为2019将会是医药行业一个新时代的开局,那就是大力发展创新,引航医药新时代。同时在供应链体系、营销体系、BD 体系、C2M等领域全面发力,推动业务有效发展。

在复星医药走出新征程后,内部却出现了严重的动荡。2020年1月,非执行董事职务梁剑峰、非执行董事、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委员王灿提出离职;4月,副总裁戴昆提出离职;5月,高级副总裁Hequn Yin提出离职;6月,副总裁李建青离职;20月,最重磅的消息,复星医药董事长、联席董事长陈启宇和姚方辞任,吴以芳将担任复星医药执行董事、董事长及首席执行官。

不过,复星医药高层的动荡并未因吴以芳接手而停止。2022年7月,董事会选举吴以芳为本届董事会董事长、王可心为董事会联席董事长、关晓晖为董事会副董事长。吴以芳不再担任公司首席执行官,同一时间,文德镛获委任为公司首席执行官,陈玉卿为公司联席首席执行官 。此外,复星医药还对执行总裁、高级副总裁、副总裁、董事会秘书等职位进行了重新任命。

或许,复星医药高层的频繁变动背后,是旧业务的乏力和创新业务的缓慢。

在新医改下,哪怕复星医药的业务相对宽广,在制药外同样布局医疗器械与医学诊断、医疗健康服务、医药商业多个不同板块,海外业务也占据了巨大的比例,复星医药的业绩依然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复星医药董事长吴以芳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集采降价致业绩短期承压。2022年上半年,复星医药净利润15.47亿元,同比下降37.67%。2022年前三季度,复星医药营收316.10亿元,同比增长16.8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28.59亿元,同比增长15.51%。不过,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4.54亿元下滑31.15%。

复星医药利润的下滑,并非完全是受到集采的影响,投资的失利同样是重要原因。2020年,复星医药购入BNTX股票,2021年底这一部分股票账面价值25.98亿元。在三季度财报显示,这一部分股价变动致公允价值损失等净影响约11亿元。复星医药表示,这也是净利润下滑的原因。不过,2022年前三季度,复星医药投资收益30.53亿元,超过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28.59亿元。

相比较业务单一的恒瑞医药,复星医药更像一家商业公司,业务的出发点往往都是为了回报。2022年半年报显示,复星医药还持有先声药业、迪安诊断、汉森制药、台湾汉达等股票,四处出击的复星医药野心不止于做一家医药公司。

不过,投资行为也为复星医药带来大量商誉,2021年商誉达到94亿元,占净资产比19.43%。截至2022年第三季度,这一数据累计达到106.98亿人民币,高居行业第一。截至2022年第三季度,复星医药总负债高达511.03亿人民币,负债率接近50%。过度想做生意,是否有一天会让复星医药陷入财务危机呢?此外,或许对于研发也有一定的影响。

△复星医药负债

02

遭复星国际减持

过去30年,在郭广昌的带领下,复星国际资产已经接近8500亿人民币,业务囊括健康、快乐、富足、智造四大板块,拥有多家上市企业,闻名中外。

2022年6月,国际著名评级机构穆迪出具关于复星国际的评级报告。报告认为,复星国际在未来6-12个月内,债务到期规模恐进一步扩大,并将之列入负面观察名单。随后,市场传出复星国际6500亿债务的消息,甚嚣尘上。

2022年9月13日,市场流传北京国资委已下发通知,要求市管企业梳理与复星集团合作情况,并研判相关合作风险。同一天,郭广昌发布微博直面舆论,这是复星陷入债务危机风波3个月以来,郭广昌首次发声,直面质疑。也是在同一天,复星集团回应,复星在北京各项业务发展正常。

△郭广昌微博

抛开网络舆论,复星国际的债务问题的确是存在的,复星国际据中报显示,截至报告期末,复星国际总债务占总资本比率为56.8%,较去年末上升3.0个百分点。截至2022年上半年末,复星国际剩余计息总负债为1893.26亿元,其中剩余短期流动计息负债约为1007.4亿元。不过,剩余现金及银行结余金额为832.27亿元,依然存在高达175亿元的资金缺口。

另一方面,在还斥资63.42亿元,收购上海外滩金融中心剩下50%的股权后,复星国际却走向了大甩卖之路,一年套现数百亿。作为旗下优质资产,复星医药也遭到郭广昌抛售。2022年9月28日,复星国际以每股30.02元的均价出售复星医药838.8万股A股,持股比例从43.28%降至42.88%。

复星国际减持复星医药,并非高位减持,在此之前1年复星医药股价跌幅超过50%。复星国际或因为债务问题无奈割肉,不过对于复星医药的影响却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在复星医药被减持公告出现时,在9月5日,复星医药市值蒸发107亿人民币。

03

创新和海外业绩能否接棒

仿制药市场的变化、母公司抛售、以及投资的不如意,当下的复星医药需要走出一条踏碎阴霾的道路。

2020年3月,复星医药就已经开始布局新冠疫苗,与德国BioNTech达成合作,复星医药获BioNTech授权,在中国境内及港澳台地区独家开发及商业化基于其专有的mRNA技术平台研发的新冠疫苗。彼时看上去,新冠疫苗或许能够成为复星医药创收的利器。

现实中,当前双方合作研发的复必泰,仅仅在港澳台地区取得了合法的销售权力。2021年,复必泰在港澳台地区获得了超过10亿人民币的收入。2022年12月,复必泰二价疫苗均正式获得中国香港认证,可以用于12岁及以上人群的加强接种。可是伴随着香港疫情的平稳,复星医药或很难在复制2021年的成功。

△复必泰

在国际市场,复星医药完美借助了复星国际的优势,并将国际化作为最重要的一个标签。2005年,复星医药的青蒿素成功走入非洲市场,再之后走向其他大洲,打开了复星医药的国际化大陆;再之后,复星医药通过投资的方式与众多顶级研究机构展开合作,获得了大量合作;2016年,复星医药以12.6亿美元收购印度制药公司Gland Pharma,创下了我国海外药企收购价格记录,Gland Pharma也成为了复星医药国际化的资源结合点。

2021年,复星医药在中国大陆以外地区和其他国家收入135.99亿元,占比达到34.86%。2022年,复星医药也在加速这一市场,截至2022年上半年,复星医药在非洲及欧美等海外专业营销团队成员超1400人。尽管复星医药在国际化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能够决定其未来国际化市场市占率的核心,依然在于产品,在国际市场依靠仿制药很难与原创药竞争,并取得更大规模的突破。

早年间,复星医药与中国国内药企一般,都是依靠仿制药为生,甚至70%以上药物都是仿制药。在带量采购的环境下,复星医药的毛利率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对于复星医药来说,不得不走上创新的道路。

几乎每一位医药从业者都知道原研药的重要性,但并非每一个企业都具有原创的能力,高昂的研发成本和研发周期,需要企业有足够的能力和战略定力。2021年,复星医药研发投入共计49.75亿元,同比增长24.28%,开始在创新道路上发力。截至 2021年末,复星医药在研创新药64项。尽管如此,复星医药依然难称是一家研发为首型企业,同时期的销售费用却高达90.9亿元,远超研发费用。

2021年,复星医药研发人员2800多人,研发人员仅占比7.71%,近5年研发投入累计164.77亿元,占期间营业收入比11.66%;作为对比,恒瑞医药的研发人员超过5400人,研发人员占比约22%,近5年研发投入累计195.17亿元,占期间营业收入比18.04%。在头部企业的对比中,复星医药似乎并无研发优势。

在复星医药的四大板块中,专注于肿瘤领域的研究开发是其他三大板块的基础,而创新又是这个板块的关键。投资可以带来短期收益,但未来,无论是mRNA疫苗、CAR-T,又或者是生物制药依然依靠创新。创新不仅仅需要用嘴说,同样需要实际行动,复星医药依然需要加强研发投入。

免责声明:泡财经所有平台仅提供服务对接功能,资讯信息、数据资料来源于第三方,其中发布的文章、视频、数据仅代表内容发布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泡财经平台的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仅供参考,用户需独立做出投资决策,自行承担因信赖或使用第三方信息而导致的任何损失。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泡财经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