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来临,经济蓝图已绘就

发布时间:

2022-12-20 20:10:03

来源:市值观察

后疫情时代来临,经济蓝图已绘就

临近年末,2023年经济工作备受市场关注。12月6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23年经济工作,明确“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强调“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这次会议,不仅被视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前奏”,明确在边际上重视稳增长发力的基本方向;也是我国迈向“后疫情时代”的经济指引;更是事关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和起步。

01

稳住大盘,明年经济

增速目标预计5%左右

会议提出,“明年要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从表述看,明年在边际上重视稳增长,其中“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这一表述值得关注。

当前稳增长重要性提升。今年前三个季度GDP同比分别为4.8%、0.4%、3.9%,累计同比增长3%。10月消费、投资和出口均现回落,对应同比增长依次是-0.5%、5%和-0.3%。房地产依旧疲软,10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同比分别为-23.2%和-23.7%,降幅较上月扩大分别7.1和9.5个百分点;房地产投资同比增长-16.0%,较上月下降3.9个百分点。11月制造业PMI回落1.2个百分点至48.0%,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回落2.0个百分点至46.7%,综合PMI产出指数回落1.9个百分点至47.1%。出口回落,10月,我国出口(以美元计价)同比降0.3%,较9月回落6个百分点,是2020年5月来首次转负;对美国、欧盟、日本出口分别同比-12.6%、-9.0%和3.8%。

如四季度经济不能重启,今年增速与5.5%左右的全年目标差距会更大。11月26日中财办原副主任杨伟民在中国宏观经济论坛年度论坛上指出,“当前经济发展的最大冲击是增长速度过低,紧要之务就是力促我国经济增长重回合理区间。”

结合当前经济的潜在增速和中长期的发展目标,近期业界对2023全年经济增速目标进行了预测,较为一致的观点是:明年经济增速目标预计在5%左右。

除了量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关注质的提高。2019年以来,先后提出 “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高”。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提出,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持续用力,确保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推动经济实现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质的稳步提升”排在前面。这一次,“质的稳步提升”,继续排在前面,但替换成了“质的有效提升”,意味着对经济增长质的要求更迫切。

02

财政加力提效

明年赤字率或超3%

会议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财政政策定调,从注重“提效能”,改为“加力提效”。预计,2023年财政将延续积极基调,助力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等目标实现。

在“加力”上,重点或从目前的支持基建投资提速、实施大规模退税转向全面提振消费、助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预计2023年赤字率会提高,可能会启动特别国债。当前赤字率达2.8%,有市场预测明年赤字率会达到3%甚至更高。

在“提效”上,2023年经济仍需基建发力,专项债与政策性金融工具加强配合,推动形成实物工作量。但财政-基建链条的发力节奏,可能会根据经济内生动能修复程度而发生调整,大概率明年上半年趋紧,下半年放缓。

03

货币精准有力

降准降息均值得期待

会议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得益于粮食的丰收、能源价格的稳定等,国内物价水平相对温和,易纲指出当前通胀率约2%,这对货币政策的掣肘大幅减弱。叠加美联储12月或明年1月大概率放缓加息节奏,资本外流压力和人民币贬值压力趋缓,这给国内货币政策的自主性提供更大空间,明年货币政策总量宽松仍有一定空间,降准、降息等总量政策将会择机推出,各种结构性政策工具也有望加量。

“精准”对应结构,意味着结构性货币政策继续发挥牵引作用、支持特定领域,持续加大对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尤其普惠小微、三农、碳减排、科技创新、绿色等领域,同时强化对资金的引流和监督,实现精准滴灌。

“有力”对应总量,意味着货币政策要真正作用于实体经济并见到实效,进一步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切实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本次会议没有提及房地产,意味着2023年房地产调控政策的调整优化仍将继续。近期稳楼市“三箭齐发”,形成了信贷、债券、股权等三大融资政策支持体系,但房地产市场行业基本面修复仍有可能不及预期,政策拐点尚未到来,促进地产市场软着陆的政策或将加码。支持优质房企合理融资需求,调降MLF政策利率可能性不大,但不排除下调LPR的可能。

04

提振市场信心

扩大国内需求

会议提出,“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增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动力和活力”,并且首提“让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

受疫情冲击、外部环境变化等多重因素影响,需求不足成为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今年以来我国PMI企业生产经营预期指数、BCI企业投资前瞻指数、消费者信心指数均趋势性下滑,11月均处历史低位。通过优化疫情防控措施、更大力度的改革,促进市场主体信心恢复。尤其,注重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来帮助恢复市场经济的活力,发挥平台经济在拉动就业和推动创新中的积极作用。

会议提出,“着力扩大国内需求”。超大规模经济体的经济动能,遵循从外需拉动为主向内需拉动切换的基本逻辑。随着全球主要国家经济放缓,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趋于降低,这是2023年我国经济面临的不利因素,经济工作重心要顺应这一趋势转移到扩大内需上来。通过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促进重大项目建设,加大卡脖子关键核心领域投资,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新的增长点,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保持基建投资和制造业投资实现较快增长。在促消费方面,鉴于低收入群体的边际消费倾向较高,可考虑通过向低收入群体发补贴、消费券等方式拉动消费。

05

兜牢民生底线

稳就业、保供稳价

会议提出,“要统筹做好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和煤电油气运保障供应,关心困难群众生产生活,保障农民工工资发放,抓紧抓实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工作,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保障和改善民生既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手段,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稳增长就是稳就业,需要重点解决就业主战场的小微企业经营困境。11月大、中、小型企业PMI分别为49.1%、48.1%和45.6%,比10月下滑1.0、0.8和2.6个百分点,小微企业尤其困难。10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5%,其中16-24岁人口调查失业率为17.9%。中央政治局会议进一步强调兜牢民生底线,围绕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周密部署,体现了稳就业的决心和信心。

由于保供稳价工作成效明显,我国通胀温和可控。11月,国内CPI同比上涨1.6%,PPI延续回落态势。但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的优化,消费活动的放开,消费动能存在快速释放的可能,需求侧变化带来的通胀压力值得关注。保供稳价工作政策注重落实、落细。

央行在2022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称,“高度重视未来通胀升温的潜在可能性,不断夯实国内粮食稳产增产、能源市场平稳运行的有利条件,做好妥善应对,保持物价水平基本稳定。”

06

统筹发展和安全

稳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会议提出,“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产业政策要发展和安全并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抓紧抓实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工作”等。

统筹发展和安全是长期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要求。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地缘政治冲突、贸易保护、能源危机、粮食危机等问题突出,安全重要性日益凸显。一是持续优化升级产业布局,提升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譬如,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有效补短板、锻长板,夯实产业基础能力。二是提升能源资源安全和保障,促进煤炭生产企业安全增产增供, 稳步推进清洁能源体系建设,统筹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三是要夯实粮食安全,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做好保供稳价、粮食应急保障工作,保证农产品流通高效顺畅,落实好“米袋子”省长负责制。

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最近几次的中央政治局会议都谈及疫情形势,与今年4月、7月相比,这次会议对疫情防控表述较少,但分量更重。随着奥密克戎病毒致病性的减弱、疫苗接种的普及、防控经验的积累,我国疫情防控面临新形势、新任务,需要动态优化疫情防控措施。

就在12月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优化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明确了科学精准划分风险区域,进一步缩小核酸检测范围、减少频次,具备居家隔离条件的无症状感染者和轻型病例一般采取居家隔离等十条优化措施。从各省市情况看,上海、北京、浙江等多地已相继宣布了优化调整疫情防控相关措施,涉及核酸检测、出行、购药等多个方面。意味着中国经济开始步入“后疫情时代”。

免责声明:所有平台仅提供服务对接功能,资讯信息、数据资料来源于第三方,其中发布的文章、视频、数据仅代表内容发布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泡财经平台的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仅供参考,用户需独立做出投资决策,自行承担因信赖或使用第三方信息而导致的任何损失。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泡财经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