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国经济走势推演:“前升后稳”复苏格局

泡财经

*ST长动

发布时间:

2023-02-11 20:10:02

来源:市值观察

2023年中国经济走势推演:“前升后稳”复苏格局

2022年中国经济面临的内外部挑战显著增加,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进一步深化。

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党中央和国务院稳步推进防疫政策优化,持续加大稳经济政策力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总体保持稳定。

01

2022年中国经济

运行情况回顾

2022年全年我国GDP突破120万亿元,同比增长3.0%,较上半年累计同比增速加快0.5个百分点。在全球“滞胀”风险加剧、乌克兰危机深化、国内疫情多发散发、房地产市场持续下行等一系列超预期因素冲击下,2022年经济走势“一波三折”,运行波动明显加大:

一季度,国内疫情防控形势较为平稳,叠加2021年一季度的较低基数,宏观经济在财政政策前置发力推动下平稳开局,GDP同比增速达到4.8%。

二季度以来,受国内部分超大城市先后因疫情封控影响,产业链、供应链循环受阻,经济下行压力显著加剧。5月下旬,国务院推出《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并召开全国稳住经济大盘电视电话会议。在极端不利的情况下,随着稳增长政策发挥提振作用。二季度守住了正增长底线,上半年累计同比增速回落至2.5%。

进入三季度以后,房地产市场受到“断供潮”冲击深度下行,对经济形成较大拖累。但在稳经济接续政策持续发力、基建实物工作量加快形成以及疫情阶段性好转的带动下,三季度GDP同比增速回升至3.9%,好于市场预期。

但临近年末,国内疫情再度反弹对经济活动造成冲击,生产、消费、投资等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均再度回落;与此同时,外需景气度也显著降温。受到内外需同时走弱的影响,四季度GDP同比增速也降至2.8%。

消费受疫情扰动恢复缓慢

2022年国内消费仍持续受到疫情扰动,恢复缓慢且波动较大。一季度受益于疫情形势总体平稳,消费复苏势头较好,1-2月社消总额同比增速达到了6.7%。二季度以来,广州、上海、北京等先后因防疫被迫封控,社会活动显著受阻,消费出现明显下滑,其中4月社消总额同比降幅达11.1%。6月以后,国内防疫形势有所好转,叠加促消费政策不断出台,消费重新恢复增长,但受预期不确定影响复苏总体较为缓慢。进入秋冬季以后,国内多地疫情再度反复,消费市场也因此再度转冷,11月社消总额同比增速下滑至-5.9%。不过,随着年末我国疫情防控措施做出重大优化,在各地逐步“过峰”后消费下行趋势迎来了“拐点”。

总体来看,202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同比下降0.2%,较2021年同期低12.8个百分点。造成消费持续不振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疫情散发频发对消费场景的物理限制,另一方面,也与疫情长期化引发居民收入预期和消费信心下降有关。其中,餐饮企业和小微商贸企业在2022年受到疫情拖累最重,恢复程度也持续较低;此外,与出行和房地产相关的消费也继续维持低迷水平。

投资得益基建支撑保持韧性

基建发力在2022年支撑了投资韧性,一定程度抵消了房地产不振引发的下行压力。全年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长5.1%,较2021年同期加快0.2个百分点。其中,基建投资受专项债、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等一揽子稳增长政策落地撬动,自4月份以来增速持续加快,全年累计同比增长达9.4%,高于投资总体增速4.3个百分点,较2021年全年加快了9.0个百分点。

相比之下,房地产成为了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最大拖累。2022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滑10.0%,为近十年来首次年度负增长。从主要先行指标看,2022年房屋新开工面积累计同比下降39.4%,房屋施工和竣工面积也分别下降7.2%和15.0%,行业下行趋势仍不容乐观。

制造业投资在2022年总体继续保持增长势头,累计同比增速达到9.1%,高于固定资产投资总体增长水平。但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四季度以来,由于疫情对工业生产和消费需求造成较大影响,再加上全球滞胀和衰退风险依然存在,国内制造业企业经营压力明显加大,制造业投资增速也出现了放缓势头。

外需景气度开始逐步回落

2022年我国外需总体继续延续好于内需的势头,外贸总额再创新高,以美元计价的进出口总额累计同比增长4.4%。其中,全年出口总额同比增长7.0%,进口总额同比增长1.1%。但是,各项数据变化显示出口景气度显著转冷,增速自8月起开始快速回落,10月以后已由正转负;年末海外消费和生产需求进一步收缩,加之国内疫情对出口生产和运输扰动加剧,叠加去年同期高基数效应的压制作用,12月出口增速已降至-10.4%。

造成出口增速开始下滑的原因,一部分是受去年同期基数抬升影响,更主要则是由于全球经济放缓,外需对出口的拉动效应减弱,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需求低迷形成拖累。2022年三季度以来,我国对美日欧出口增速均出现明显下滑,其中12月对美国出口同比下降19.5%,对欧盟出口同比下降17.5%,对日本出口同比下降3.3%,均显著低于2021年同期水平。

国内通胀保持平稳势头

不同于海外通胀高企的局面,2022年以来中国物价水平一直保持平稳态势。其中,CPI受疫情、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以及猪周期等因素影响,全年运行中枢虽较2021年略有抬升,但总体仍然温和,全年累计同比涨幅为2.0%,低于两会制定的3%通胀目标。在全球范围看,我国也是少数CPI同比涨幅控制在3%以内的国家。

PPI在2021年的高基数、全球需求收缩和国内保供稳价政策有力推动等因素影响下,自2022年以来一直呈现持续回落走势。2022年10月以后,同比涨幅已由正转负,全年累计涨幅为4.3%,低于5%的预期水平。

02

2023年外部环境

与宏观政策分析

全球经济衰退风险加剧,外部产业链转移压力加大

当前全球经济仍处在一系列动荡当中,面临严峻挑战:新冠大流行是否彻底遏制尚存不确定性、乌克兰危机解决步伐缓慢趋于长期化,全球通胀依旧处于几十年来高位等,这些都给2023年全球复苏前景蒙上了厚重阴影。

自2020年新冠疫情开始蔓延以来,海外货币和财政政策刺激曾为宏观经济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支持;但自2022年起,主要发达国家政策制定者正致力于让通胀降回到目标水平,因而持续推动宏观政策回归常态。不过,随之而来的需求降温,已使越来越多的海外经济体增长放缓,甚至出现衰退势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预测2023年全球经济增速仅为2.9%,其中发达经济体增长1.2%,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增长4.0%。,均显著低于2022年水平。

与此同时,当前全球化格局正面临越来越多贸易保护举措及地缘政治摩擦的负面冲击;加之近年来疫情蔓延造成供应链、产业链不畅,也使得跨国生产组织变得异常困难。在此背景下,全球跨国公司进一步加快调整其产业链布局,作为“世界制造工厂”,在2023年中国可能面临较为严峻的外贸产业链转移压力。

财政政策加力提效,为扩内需稳经济提供支撑

2022年,在发达经济体货币紧缩速度加快的背景下,国内货币政策空间受到了一定制约,财政政策在稳定经济大盘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一方面,聚焦中小微企业纾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不断加大税费支持力度,总体规模近4万亿元。另一方面,加快发行和使用专项债,并合理扩大其使用范围;同时,运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更好地发挥对投资的拉动作用,有力托底经济。

展望2023年,宏观经济依然面临房地产低迷、外需走弱等下行因素扰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求2023 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保持必要的财政支出强度”。考虑到当前财政收支矛盾仍较为突出,而可用结余资金相比往年也略显不足,为保证必要的财政支持强度,预计2023年目标财政赤字率较2022年可能提升0.2个百分点至不超过3.0%。此外,由于基建仍需保持一定增速以对冲经济下行压力,预计新增专项债发行规模仍有望维持在4万亿以上;并且考虑到2023年稳增长压力可能主要集中在一季度,发行进度大概率会继续前置。

值得注意的是,从2022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于扩内需的重点强调来看,2023年财政政策的“加力”重点除了传统基建投资之外,还将更为注重促消费、助力科技创新和加快绿色发展等领域。预计前期出台的各项阶段性税费优惠政策,执行期限有望继续延长。同时,将继续改革和优化税制,实行结构性减税,重点减轻制造业、小微企业和中、低收入人群税收负担,从而扩大企业投资、增强居民消费能力。预计2023年有望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约3万亿元。

货币政策精准有力,更加强调结构性工具作用

2022年,为了对冲一系列不确定因素对经济的冲击,央行多次运用价格和总量货币政策工具推动宽信用进程,配合财政政策发力:一方面,积极发挥政策利率的资金价格引导作用,通过2022年1月和8月两次调降MLF利率,引导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报价分别下调15和35个基点。另一方面,及时逆周期调节货币总量应对经济冲击,在2022年4月和11月进行了两次全面降准,累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50基点。此外,2022年央行还依法向中央财政上缴结存利润1.13万亿,形成了相应规模的基础货币投放。

除了总量工具的运用以外,结构性工具的精准滴灌是2022年货币政策相较与往年的亮点:一是再贷款。央行新增2000亿元科技创新、400亿元普惠养老、1000亿元交通物流、2000亿元设备更新改造再贷款,增加煤炭高效利用再贷款额度1000亿元。二是普惠小微,完成两项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转换,并加大对银行投放普惠小微贷款的资金支持力度(从1%增至2%)。三是房地产领域,5月中旬调降首套房贷款利率下限;9月末对部分压力较大的城市阶段性放开首套房贷款利率下限,同时下调公积金贷款利率。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23年货币政策的定调较2022年更为积极主动,即“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支持力度”。从“精准有力”表述看,随着2023年经济基本面的趋向好转,总量工具的运用次数可能会有所降低,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仍将发挥关键作用,以重点支持国民经济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不过,从“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的表述,也可以看出货币趋向宽松的基调不会改变。因此,预计2023年宽信用仍将是货币政策的主要引导方向,市场利率中枢有望继续维持低位,从而更好配合财政发力,稳定市场预期。

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经济政策面的重点是引导房地产行业尽快实现良性循环,其中货币政策需要发挥重要的支持作用。除了继续落实以“三支箭”为代表的房企金融支持政策外,后期在放宽购房条件、降低首付成数、下调居民房贷利率等政策方面也有较大空间。其中,引导居民房贷利率持续降低是稳地产的关键抓手。这意味促进房地产定向降息也将成为2023年结构性货币政策的重点方向。

03

2023年中国经济形势展望

2023年是贯彻落实二十大各项战略部署的开局之年,我国将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向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迈进。在此背景下,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的核心驱动力和动态趋势也将发生深刻演变。

疫情扰动趋向消散,消费复苏有望加快

展望 2023年,消费有望在疫情影响相对减轻和政策持续支持下保持恢复趋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将提高。

从支撑因素看,一是消费物理场景得以修复。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的重大优化,2023年经济活动将会重回正常状态,线下接触型、聚集性消费将会逐步回归常态轨道。

二是居民收入预期将趋向好转。经济基本面的复苏回稳,有望带动就业扩大和可支配收入增加,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将逐步回升。

三是一揽子促消费政策措施有望出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消费”,《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也推出了全面促进消费、加快消费提质升级的具体举措。

从不利因素看,一是疫情 “疤痕效应”仍在。持续近三年的疫情对居民心理和行为模式造成较大影响,包括乐观精神消退、冒险意愿下降以及储蓄倾向上升等,这将限制消费需求的尽快释放。

二是居民杠杆率维持高位。近年来国内居民部门杠杆率持续上升,截至2022年三季度已升至62.4%,再度刷新历史高点,对消费的挤出效应会持续显现。

三是人口老龄化加剧。截至2022年末,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比例达到14.9%,已经超过联合国提出的深度老龄化标准。养老压力和消费代际差可能会对总体消费增长形成拖累。

考虑到2022年消费的低基数因素,预计202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有望达到7%左右。

投资增速可能放缓,基建仍是重要抓手

展望 2023年,基建投资有望继续托底投资需求,制造业投资增速可能有所回落,房地产投资有望逐步企稳,预计全年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速有望达到4.5%。

一是基建投资仍将保持韧性

2023年,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有望继续加强基建项目储备,通过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运用准财政工具等方式拓展资金来源,推动基建项目早开工、专项债等资金早使用。不过,考虑到2023年的政策重点将转向恢复和扩大消费,基建投资增长可能低于2022年水平。此外,从资金层面看,公共财政支出继续面临刚性支出的挤压,也使得投向基建的增量资金有限;另外,考虑到地方政府债务率已经突破100%警戒线,专项债限额大规模新增的概率也相对较小。因此,预计2023年基建投资增速水平会下降至6%左右。

二是制造业投资增速将有所回落

一方面,2023年将面临出口增速下滑、产能利用率处于低位、减税降费力度减弱、工业企业利润增速偏低,以及企业信心有待修复等状况,这些无疑将会抑制制造业投资增长。

另一方面,制造业投资仍存在结构性支撑因素:一是技改投资和“专精特新”行业仍然具备投资潜力;二是疫情消退后可选消费和线下服务业恢复将会释放相关制造行业的投资需求;三是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明确要求“加大制造业投资支持力度”,2023年政策支持力度仍然可期。因此,预计2023年制造业投资增速能够维持在5%左右。

三是房地产投资有望逐步企稳

从需求端看,截至2022年末,首套平均房贷利率已经下降至4.1%,为有统计以来最低水平。未来5年期LPR仍有下调空间,存量首套高利率按揭贷款利率也有望适度下调,居民的购房成本将会进一步下降。尽管国内城镇化率放缓、老龄化率提高可能会影响刚性需求,但城市更新需求和居民改善性需求仍在,从长期看,年度销售面积仍有维持在13-14亿平方米左右的潜力。预计2023年商品房销售面积总量将与2022年持平,下半年月度同比增速有望回正。

从供给端看,近期高层再度重申了房地产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地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明确要求已出台的政策持续抓好,并在2023年还将出台新举措,侧重解决改善房企资产负债状况等。因此,优质房企的融资环境可望进一步改善。但是,考虑到房企2022年拿地和新开工面积大幅减少,土地购置费递延支付以及建安投资对2023年开发投资的支撑作用都将相对有限,再加上房企信心修复尚需时日,当期拿地和新开工也难以大幅反弹。综上,2023年房地产开发投资降幅将显著收窄,但转正概率不大,同比增速预计约为-3%左右。

外需动能显著减弱,出口增速由正转负

展望 2023年,欧美经济放缓将继续拖累外需景气度下行。从美国来看,持续加息所致的经济放缓和劳动力市场疲软大概率会主导2023年经济走势。从欧盟来看,国际冲突和能源危机持续侵蚀家庭购买力并抑制生产,2023年陷入经济衰退风险持续上升。考虑到目前对美欧出口仍占中国总出口的30%以上,其需求放缓将对外贸基本面造成较大拖累。

与此同时,2022年由于国内受到疫情反复冲击,供应链、产业链难以稳定运行,订单外流现象不容乐观,包括富士康在内的出口代工企业已着手将生产环节搬迁至印度等国家。此外,美国提出了《芯片与科学法案》和《通胀削减法案》等,试图通过提供大量补贴吸引制造业尤其是芯片和汽车产业回迁,例如台积电已扩大在美投资规模。订单转移和产业链重构等状况,也会使我国的出口市占率继续下滑。

此外,价格因素对出口的拉动作用预计也将减弱。从当前大宗商品供需两端看,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对需求形成制约,而供给端虽然仍受地缘政治冲突、贸易限制等因素影响,但受冲击最严重的阶段大概率已经过去,未来整体将趋于改善,因此需求回落将是主导2023大宗商品价格走势的核心因素,预计大宗商品价格中枢可能会低于 2022 年。在此背景下,国内出口价格增速将跟随全球出口价格增速变化,对整体出口金额将由正向拉动转向负向拖累。

综合出口数量和价格两方面不利因素,2023年出口增速较大可能会由正转负,预计约为-2%左右。

经济运行“前升后稳”,GDP增速预计约5.5%

综合上文分析,制约2022年经济增长的两大因素——消费和房地产投资,在2023年都有望实现不同程度的修复;但出口下行压力显著加大,对经济增长的正向贡献可能不复存在。这意味着2023年国内国际两大循环的增长动能将面临切换,呈现“内需为主、外需提质”的复苏格局。

考虑到2022年第二和第四季度相对较低的基数,2023年经济运行走势有望呈现“前升后稳”格局:由于2022年一季度基数较高,加之各地疫情“过峰”节奏存在差异,经济可能还会受到一定拖累,预计增速约为2.5%-3%左右;二季度在低基数和新一轮稳经济政策措施落地效果显现的双重提振下,经济将有望快速反弹,预计能实现7.5%-8%左右的增长;下半年,随着房地产市场走向企稳和消费复苏加快,经济运行有望趋于稳定,预计第三和第四季度增速约为4.5%和6.5%。综合来看,全年实际GDP增速有望重回5.5%左右的潜在增速区间。

CPI将温和上行,PPI将触底企稳

2023年我国通胀水平有望继续保持平稳。目前,猪肉供给水平仍然较足,2023年“猪周期”对物价的拉升动能有限;加之我国农业生产持续保持稳定,其他食品价格大幅上升的概率也较小,因此2023年CPI运行仍将整体保持温和格局。此外,随着全球通胀水平逐步回落,我国面临的输入型通胀压力有望趋于好转。不过,随着疫情防控措施优化,我国内需复苏进程加快,将对核心CPI产生一定推升效应,并带动CPI整体运行中枢的回升。预计2023年全年CPI同比涨幅将在2.5%左右,略高于2022年的水平。

2023年PPI则有望结束2022年以来的单边下行走势并触底回升。一方面,随着稳经济政策持续作用下固定资产投资需求逐步恢复,特别是房地产市场趋稳,钢铁、有色金属等大宗产品需求端将出现好转,有望带动相关开采工业和原材料工业产品价格回升。另一方面,2022年对PPI形成较大影响的翘尾因素会发生变化,2023年将由正转负、并在二季度出现最低点,之后在达到负向峰值后回升。因此,PPI可能也会在二季度触底后企稳,并回升至低位区间,预计全年同比平均升幅在0左右。

免责声明:泡财经所有平台仅提供服务对接功能,资讯信息、数据资料来源于第三方,其中发布的文章、视频、数据仅代表内容发布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泡财经平台的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仅供参考,用户需独立做出投资决策,自行承担因信赖或使用第三方信息而导致的任何损失。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泡财经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