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科技回调,下一步应该怎么做?

发布时间:

2025-11-05 17:38:02

来源:花椒财经

昨天A股又跌了,估计大家心情不咋地。

从核心指数表现来看,普跌之下也有分化。

比如,上证指数相对抗跌,跌了0.41%。而创业板指成为下跌主力,跌幅达 1.96%,反映出成长类资产面临的调整压力大于权重类资产。

板块表现也验证了这一趋势,比如科技成长类板块的跌幅就比银行大得多。

除此之外,市场成交额也持续下行,量能再次回到2万亿人民币以下。

于是,演绎的无数次的剧本再次上演,部分投资者开始质疑:以人工智能(AI)和芯片为代表的大科技板块,是否已见顶?

01

为什么会回调?

既然市场在调整,那我们首先得搞清楚为什么会调整。

从现有各方信息综合来看,原因无非以下几个:

1)涨多了

这点不用多说大家也都清楚,大科技板块今年涨幅是相当客观的,说它是结构性大牛市也好不为过。

年初至今,光模块指数大涨超105%;电路板指数涨幅达到71.38%。个股就更不用说,从“中天”到“纪联海”,哪个不是一倍到几倍的涨幅。

涨多了回调下,这个再正常不过。

2)高仓位压力

这几天,大家听得最多的就是机构在大科技上从持仓突破了历史的某一水位了。

比如,基金三季报数据就显示,A股机构投资者科技(TMT:电子+计算机+通信+传媒)仓位已经突破40%,达到40.16%。

这个配置水平,超过3年前机构配置新能源板块的比例,但尚低于2019-2021年消费升级浪潮下机构对“茅指数”的持仓水平(大约45%)左右。

于是,有些人在想,机构是不是没法或者没钱继续买了,甚至还有减仓?

3)年底资金的获利了结

既然是涨多了,那有些资金就有兑现盈利的压力了。毕竟,从机构到散户,都想落袋为安,拿点钱回家过年。

4)公募业绩基准新规影响

昨天(11月4日),据媒体报道说,公募基金业绩比较基准要素库及运作说明相关征求意见稿文件已下发。

这其中,对一些“风格漂移”的基金存在一定影响。比如,你本来是个大消费基金,现在却满手的大科技。那对不起,你得飘回去了。这也对科技股的持仓造成了一定的扰动。

02

长期到底如何?

既然回调已成事实,那很多会问了,下一步咋做?

其实,这就涉及到一个基本问题;大科技板块未来的趋势到底如何?

先说市场目前最主流的观点:科技革命,特别是AI驱动的产业升级,仍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资本市场最具确定性的主线。

为什么这么说?理由大致也有这么几个:

1)全球范围来看,AI发展的产业趋势仍在加速。

以美股为例,以英伟达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提供商的业绩持续超预期,微软、谷歌等科技巨头在AI应用和大模型领域的“军备竞赛”仍在加速。

最典型的表现是,市场对主要科技巨头的资本支出预测正持续大幅上调。

比如,针对亚马逊、谷歌、Meta、微软及甲骨文等公司的2026年合并资本支出共识预测,已从2025年初的3140亿美元攀升至当前的5180亿美元,同期的2025年支出预测也从2810亿美元调高至4000亿美元。

北美如此,国内也不例外。比如阿里。高盛预计阿里巴巴在2026至2028财年合计资本开支将达到4600亿元人民币,远高于此前3800亿元的目标。

2)A 股科技企业已占据主流阵地。

比如,在光模块领域,中际旭创新易盛全球市占率合计达45%,100G/400G 光模块产品占据全球60%以上份额,800G/1.6T高端产品已进入英伟达、微软供应链。

比如,在算力芯片领域海光信息景嘉微的国产GPU已实现服务器端商用,2025年出货量同比增长180%,虽性能与国际巨头仍有差距,但国产替代率已从2023年的5%提升至当前的12%,政策驱动下替代速度正加速。

3)短期波动并未动摇业绩增长的核心逻辑

2025年前三季度,A股科技企业 AI 相关业务收入同比平均增55%,其中光模块、半导体设备企业营收增速超70%,业绩增速与全球产业趋势高度匹配。

尽管不少大科技的核心标的今年涨幅巨大,但若拉长周期看,其估值并不贵。

还是以光模块领域的中际旭创为例。

近期野村证券大幅上调了中际旭创2026-2027年业绩预期,营收预期调升44%-53%,净利润预期上调64%-75%。野村给予30倍市盈率估值,将目标价从375元大幅上调至612元。

4)科技行业仍是全球资本的核心配置方向。

从资金流向来看,全球主权基金对科技板块的配置比例从2015年的12%提升至2025年的28%养老金等长期资金对AI相关标的持仓占比也从5%升至18%。

这一数据背后,是全球资本对科技行业“长期成长确定性” 的高度认可。

长期视角下,科技行业的财富创造能力已成为全球资本共识。

据瑞银《2025全球财富报告》数据,2015-2025年这十年间,受人工智能等技术浪潮的推动,科技行业是全球亿万富翁财富增长最强劲的领域,财富累计增幅高达198%,远超酒店与娱乐业(146%)、医疗健康(75%)、银行与金融(74%)等其他行业。

03

如何配置?

目前来看,科技主线长期向好趋势不改,剩下的就是怎么买的问题。

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想要精准“押中”某一只AI牛股难度极大,尤其是到了慢牛阶段。

相比较而言,通过ETF这样的“一篮子”工具,我们既可以避免“踩雷”单个公司,分散风险,又能跟上产业趋势的列车,不会错过整个科技主线的浪潮。

要知道,AI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庞大的产业链。要想深入布局,就要看清“上游”、“中游”和“下游”的核心逻辑。

比如,当前“算力”是AI产业链中确定性最高的“卖铲人”,是全球科技竞争的制高点。

特别是“国产替代”逻辑,在当前国际环境下,国内对自主可控的算力芯片的需求,是势在必行的战略任务。

在“国产替代”这条主线上,科创芯片ETF南方(588890)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工具,场外投资者可关注其联接基金南方上证科创板芯片ETF发起联接(A类021607,C类021608)

该基金所跟踪的上证科创芯片指数从科创板上市公司中,精选业务覆盖半导体材料、设备、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全链条的企业作为样本,与AI 算力芯片、先进制程等核心赛道高度绑定。

截至2025年9月30日,指数前十大权重股均为科创板芯片领域龙头,是A股算力国产化的“先锋队”。

而有了芯片,还需要“高速公路”来传输海量数据

在AI数据中心内部,连接成千上万个GPU的“神经系统”,就是光模块。AI对算力需求的爆发,直接引爆了800G乃至未来1.6T光模块的需求,这个环节的景气度极高。

这部分是AI基建的“核心增量”,是科技巨头资本开支的重点投向,业绩兑现能力非常强。

创业板人工智能ETF南方(159382) 及其联接基金南方创业板人工智能ETF联接(A类024725,C类024726)就很好地捕捉了这一趋势。

虽然名字叫“人工智能”,但它的成份股中包含了大量AI基础设施的核心标的,尤其是在光模块等AI算力“高速公路”环节布局很深,是分享AI基建红利的利器。

而在整个AI产业链里,“AI+机器人”是想象空间最大的下游应用领域。随着AI能力的提升和成本的下降,机器人产业正处于爆发的前夜。

机器人ETF南方(159258)则精准聚焦这一黄金赛道。它覆盖了从工业机器人到服务机器人,再到核心零部件的龙头企业,是布局AI“下游运用”的一站式选择。场外投资者可关注其联接基金南方中证机器人ETF发起联接(A类020607,C类020608)

04

结语:

当前的回调,并非基本面变化所致,而是一次由短期因素驱动的“技术性修正”。这种短期回调,同样也是挤泡沫和夯实底部的过程。

对于坚信“AI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中长线投资者来说,任何非基本面利空导致的深蹲,都是为了下一次起跳做准备。

免责声明:所有平台仅提供服务对接功能,资讯信息、数据资料来源于第三方,其中发布的文章、视频、数据仅代表内容发布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泡财经平台的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仅供参考,用户需独立做出投资决策,自行承担因信赖或使用第三方信息而导致的任何损失。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古东管家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