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烟台市,一辆比亚迪唐又自燃了。
说实话,当我看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并没有太多的惊讶。因为,这已经见怪不怪了。
去年底的时候,有媒体做过这样一个统计,去年前十一个月,国内电动车自燃数据中,三元锂的比例多于磷酸铁锂。在磷酸铁锂中,绝大多数都是比亚迪品牌。
具体车型呢,主要集中在唐dmi这款车上,其次,像秦plus dmi、宋EV海豚、海豹也都出现过自燃。
为什么比亚迪唐这款车频频自燃呢?有一种说法是这款车的刀片电池结构的热管理存在问题。
去年7月的时候,比亚迪曾经发布过公告,前后两次召回了累计超过6万辆的唐DM车型,理由是存在动力电池热失控的风险。
不过,从这次烟台这个事来看,可能是上次召回的“漏网之鱼”,但也可能是动力电池热失控这个事自始至终都没有解决。
无论是哪一种解释,其实背后都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比亚迪的刀片电池,一直以来都是被高估的。
2020年,比亚迪发布刀片电池,并且还做了所谓的“针刺实验”,王传福更是信誓旦旦的表示,要将自燃从电动汽车的字典里抹去。
现在看,这个牛逼吹得太大了。
大家有没有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比亚迪的弗迪电池成立已经快四个年头了,但还是没有从比亚迪剥离出去。为什么?还是那句话,比亚迪的电池被严重高估了。
大家都知道,目前国内的动力电池企业,除了宁德时代全部都是清一色的亏损。那么,比亚迪呢?比亚迪目前包括电池业务和整车业务在内,净利率是4%,跟长安、长城差不多。
也就是说,对比亚迪来说,要么整车业务赚钱,要么电池业务赚钱,只能二选一。如果电池业务剥离出去的话,参考蜂巢和长城的关系,电池肯定要涨价,比亚迪整车的成本会大幅增加。
试想一下,如果市场发现比亚迪电池不赚钱,或者比亚迪整车需要从外部购买电池,那么对公司的估值将是多大的冲击?
免责声明:所有平台仅提供服务对接功能,资讯信息、数据资料来源于第三方,其中发布的文章、视频、数据仅代表内容发布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泡财经平台的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仅供参考,用户需独立做出投资决策,自行承担因信赖或使用第三方信息而导致的任何损失。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