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大幅撤离印度!

发布时间:

2025-10-31 19:53:05

来源:格隆汇

2025年的印度资本圈子,就像一部不断反转的宝莱坞电影。

配角是以惊人速度撤离的外资,主角是压力山大的本土资金

前脚,IMF刚刚报来喜讯:印度今年的GDP预计突破4.19亿美元,正式超越日本。

后脚,路透社就出来泼冷水:今年外资从印度股市卷走170亿美元,也是亚洲外国投资组合资金流出情况最严重的市场。

2023年净流入200亿美元形成鲜明对比,印度在全球新兴市场基金中的配置比例也从2024921%的峰值暴跌至16.7%

同时,2024-2025财年净FDI101亿美元暴跌3.53亿美元,跌幅高达96.5%

5月更是创下耻辱纪录:净FDI3500万美元,还不够在孟买南部买套带泳池的豪宅。

外资大幅撤离印度!

在此关键时刻,印度本土机构持股(17.62%)首次超过外资(17.22%),养老基金、保险公司扛起大梁,总体上维持了市场稳定,避免了崩盘式下跌。

外资走了,但印度自己的钱袋子没掉链子。

但在全球资产普遍上涨、尤其是亚洲各国市场大幅上涨的环境中,不涨、和跌没多大区别。

虽然从估值的角度看,印度股市当前PE估值处于历史中位数下方,吸引力还是很高的。

再加上庞大的人口红利……客观来说,印度拿了一手好牌。

为什么表现会比周边市场更差?

很多人将之归因为名声太臭。

一骗二抢三罚款,总有人受不了要溜,只不过这一次特别多。

但在几乎一边倒嘲讽的时候,数据背后的博弈,更值得关注。


01


外资的撤离确实唬人。

早在今年1月份,外国证券投资者单月抛售股票就已经达到7802.7亿卢比,创下2008年来跑路纪录。

10月底,累计流出突破1万亿卢比,换算成纸钞能塞满十列印度高铁的行李架。

归其原因,特朗普政府的两份“礼包”确实戳中了印度软肋:对印度商品加征50%关税,远高于越南15%H-1B签证费暴涨至10万美元,而72%的该签证都给了印度人。

这直接打懵了依赖美国市场的印度IT

InfosysTCS等巨头60%收入来自美国,利润率硬生生被削去3-5个百分点。

有工程师吐槽:以前去美国出差像镀金,现在像交赎金。

全球贸易摩擦大背景中各国的制造业虽然都面临关税压力,印度的IT+纺织双支柱被精准命中

为什么印度跑输周边市场,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同时,货币贬值也是一大关键因素。

印度卢比今年跌了3.9%,美元兑卢比接近89,不仅让外资账户缩水约20%,也让80%依赖原油进口的印度原材料成本涨了至少15%

所以从数据上看,外资大举撤离印度,并非是完全的全面撤离。

看细分行业,实际上更像是腾挪位置。

资金流出大部分集中于IT、快消品领域,四个月流出1249.7亿卢比;国防与金融则成了香饽饽。

更值得玩味的是“毛进净出”的怪象。

2024-25财年,FDI涨了13.7%515亿美元盈利被汇走的同时,本土企业趁机砸292亿美元出海投资。

这操作像极了,主人请客,客人吃完打包,主人自己也顺带捎走特产,算不得彻底的“人情破裂”。

同时,保险与养老基金持续加仓,硬生生把外资撤离的窟窿填了大半,导致Nifty 50指数虽然连续5个月跑输MSCI亚太指数,但24倍的市盈率仍高于新兴市场平均水平。

这更像估值回归而非泡沫破裂,毕竟企业利润还在涨,只是从8%放缓到5%

印度市场的吸引力仍然存在:政府已明确电子制造、化学品、玩具、电动车为引资重点领域,计划砸1.4万亿美元搞基建

更关键的是,14亿人口的内需市场仍在扩大,2025年人均收入将达2880美元,这对消费、医疗企业仍是诱惑。

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印度的潜力和吸引力从来不缺少。

但潜力如果不变成动力,永远就这么潜着,一动不动那是驮石碑的王八。

外资撤离更像一场“压力测试”:暴露了政策反复、基建滞后的老问题,也倒逼出金融改革、产业聚焦的新动作。

就像印度网友自己说的:“我们的经济不是蹦极绳,而是大象——转身慢,但踩得稳。”


02


外贸界有一句话:没被印度人坑过,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做这行的。

有这么一个故事。

某天,突然有个印度客户找上门,说要定制一批货,数量很大。

多大?起码让你的工厂排两个月工期赶货。

三哥许诺,这单成了,以后你就是他家的长期供应商。

订单?大大的有。

你怕我是骗子?30%定金,拿去。

你觉得这哥们财大气粗,能处。

然后就签了合同、拿了定金、开始忙活。

两个月后,等你辛辛苦苦备好货,这哥们突然怎么也联系不上。

你开始急了,这批货是定制的,市面上根本不流通,只能扔仓库吃灰。

你心里也迷糊,这哥们付了定金就不要了,岂不是自己也亏了?

他不亏!

又两个月后,突然又有个印度客户找来,拿着类似的需求找订单。

你就像找到救世主一样,千方百计把库存尾货低价处理,好歹能回点本。

新客户摆出一副便秘的表情,勉强吃下这批货,好像吃了很大亏。

很明显的,这两拨印度人是一伙的,串通一气宰你!

有人会说,让他们付全款不就行了?

太年轻了。

全款可以啊,但必须送货上门。等你到印度港口了,对方就推三阻四不提货,港口开始产生高额的滞纳金。

这越拖越亏!

等你熬得受不了了,三哥才慢悠悠过来,各种杀价。

世界银行统计的商业便利排名,中国31,印度100多。

别看只相差70名,实际上是天壤之别,尤其在制造业。

其一是工会。

印度是全球最大的皿煮国家,这里是有工会的。

但他们的工会,可能跟你想的不同。

工会内部,核心人员往往不是资深工人,而是最能打、最狠的,各种敲诈勒索无所不用其极,几乎等于黑帮。

他们以煽动工人闹事为手段,勒索外资企业,收取保护费。

你以为这是在为工人谋福利?想多了。

这些年,除了被印度政府坑,很多外企就是因为被工会搞怕了,最终撤资:

2012年,日本铃木汽车在印度的工厂,因管理层与工会冲突,厂子直接被烧了。

2016年,韩国浦项钢铁被印度法院、环保组织、农民轮番勒索,最终放弃投资。

2020年,纬创发给工人的薪水被工会私吞,厂子被愤怒的工人烧了。

纬创印度工厂火灾

其二是司法。

外资对印度的秋后算账套路确实犯怵:小米48亿资产被冻结三年未解,沃达丰赢了仲裁却拿不到执行,比亚迪10亿美元建厂申请因“安全担忧”被拒,而本土塔塔集团却获20亿美元补贴。

种种因素导致,印度的人力成本看起来很低,但你要去投资建厂,实际成本并不低。

所以近些年,虽然全世界都在吹印度,但真实情况是,印度制造业占GDP的比重,越来越低。

甚至比破产的斯里兰卡还低。

2023-2025年,共3200家外资企业撤离,平均每8小时就有一家跑路。

制造业FDI65%,占GDP比重跌到14%,离莫迪25%的目标越来越远。

怎么办?得给出诚意。

面对危机,印度政府推出了改革大礼包

保险业外资持股上限74%提升至100%,资本利得税降到12.5%SWAGAT-FI系统承诺30天审批时间从6个月缩短至30

印度证券交易委员会也推出11项改革:简化海外印裔开户流程,允许银行信贷支持股市投资;央行也放松资本缓冲要求,消除低评级公司海外借款障碍。

效果是有的,10月外资在金融股的持仓环比回升2%,部分资金确实已经开始回流。

但深层的问题依然还在。

根据新加坡盛宝银行的说法:美国政策明朗、卢比稳定、估值合理这三个回流条件尚未满足。

更关键的事印度科塔克资管斯里尼瓦桑的那句话:营商便利度在改善,但监管顽疾还没彻底清除。

这就导致保险业开放后不但没迎来投资,反而有公司趁机加速撤资。

就如同我们的促消费,各种政策层出不穷,诚意也看得到。

但隔靴搔痒,根子上的东西无法动摇,很难让人相信其长期效果。

甚至等药效过了,还容易跌跟头。


03 尾声


2014年,莫迪曾承诺,要创造出1亿个就业岗位。

紧接着先后推出《征地法》、《劳工法》,动作不断,试图成为下一个世界工厂。

20238月,莫迪在印度建国76周年庆典上,再度定下“Amrit Kaal”目标,大概意思是黄金年代

2047年,也就是建国100年,印度要成为一个发达国家。

这是个宏伟的决心,我们要用所有的力量去实现它。

他鼓励所有20-25岁的青年,在接下来二十多年人生的黄金岁月中,实现印度梦

……

中央政府当然希望吸引外企来投资,地方上的各个邦的地主、本土的大企业、乃至民间帮派们却不乐意,疯狂煽动民意,搞得很多印度平民觉得外国人就是来抢钱的。

外企别说超国民待遇,直接被当成了仇人和大肥羊。

所以当遇见全球性的利空,但此时此刻的现实就是,制造业岗位流失和IT业裁员潮来袭,导致印度考公考场挤得比孟买火车还满。

寒冬中,私人消费增长从5%跌到2.1%

虽然根据预测,2025年印度GDP依然能增长6.8%,但其中政府支出占了2.3%,私人投资只贡献了0.5%

“Amrit Kaal”成为现实的前提,或许并不是有多少廉价劳动力。(全文完)

免责声明:所有平台仅提供服务对接功能,资讯信息、数据资料来源于第三方,其中发布的文章、视频、数据仅代表内容发布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泡财经平台的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仅供参考,用户需独立做出投资决策,自行承担因信赖或使用第三方信息而导致的任何损失。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古东管家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