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特朗普最新抛出的关税税率,导致美股及美债双杀,但对今早的港股市场影响并不明显,恒生指数反而高开39点。
盘面上,大型互联网科技股多数上涨,但要说涨幅明显的,还是要数创新药,一些有利好消息刺激的个股,开盘就涨了近15%。
原因在于,创新药出海又有重磅大利好。
基石药业今早宣布,与一家专注肿瘤领域,并在欧洲市场深耕百年的生物医药公司Istituto Gentili(“Gentili”)就舒格利单抗在西欧和英国的商业化达成独家战略合作。根据协议条款,Gentili将获得舒格利单抗在包括18个EEA国家,以及英国、安道尔、摩纳哥、圣马力诺及梵蒂冈在内的23个国家的独家商业化权利。
在业绩增长、出海等众多利好因素刺激下,创新药是过去几个月表现最好的港股板块之一,像恒生创新药ETF(159316),4月9日以来的涨幅超过47%。
不过,眼尖的投资者,会发现创新药细分板块之间是有分化的,而这种分化,正使得一些突出的创新药资产得到更多的关注。
01分化
究竟是什么样的分化呢?
比较典型的,是一些CRO代表公司,涨幅明显低于有终端产品的创新药公司,即使是龙头公司,前者的涨幅都只有后者的一半。
资金面上,也看到一些变化,例如2025年Q2机构持仓变化中,CRO板块的减持幅度达23.5%,而License-out型药企的增持幅度则达到37.8%。
最近恒生港股通创新药指数成分股迎来关键调整,一次性移除5家CXO企业、合计权重约20%,修订后成份股全部为创新药企。
根据剔除CXO后的指数成份股进行回测,Wind数据显示,修订后的恒生港股通创新药指数2023年以来年化收益率达32%,调整前的年化收益为22.2%,两年有10%的年化收益差距。
一些ETF,如目前市场上唯一跟踪恒生港股通创新药指数的产品--恒生创新药ETF(159316,联接基金A/C:024328/024329),近期就获得了资金关注,6月10日以来资金净流入额超2.42亿元,最新规模已较一个月前翻倍。
CRO、创新药企(有终端产品)都是创新药产业链中最重要的参与者,也是创新药板块中最重要的两大权重来源,过去多年都曾一起受追捧,但现在这么大的分化,究竟为何呢?
大家最先想到的原因,是和地缘问题有关,特别是过去两年,陆续有传外国增加对于中国CRO公司的限制措施,一些海外营收占比较高的公司,自然首当其冲。
虽然整个创新药板块回暖,它们也会受到提振,但在这个利空因素没有完全消失的情况下,资金对于CRO板块始终有所顾忌。
相反,有终端产品的创新药公司,就是另外一种景象。
02亮点
今年5月,三生制药PD-1/VEGF双抗成功授权全球大厂辉瑞,首付款12.5亿美元,轰动业界,这是一个标志性事件,证明中国的创新药终端产品已经得到全球医药大厂的认可。
实际上,国产的License-out交易年初就已经爆发。
2025年1-5月,中国创新药企对外授权交易额达455亿美元,超过2024年全年,头部企业如三生制药、百济神州等与跨国药企达成高额合作。
从全球来看,中国的ADC(抗体偶联药物)、双抗管线占全球35%,在ASCO等国际会议上展示前沿成果,有机构做过预测,2030年中国创新药在欧美市场占比或达25%,国际化已经成为中国创新药新的,也是很核心的增长引擎。
在国际化的推动之下,创新药板块的估值也得以从PE(市盈率)转向Pipeline(管线价值),这是继AI之后,又一中国科技板块的价值重估。
至于有投资者担忧的,创新药产品会不会像CRO一样,有朝一日会受地缘问题影响?
这种担忧不能说完全没有,不过,需要知道的是,License-out模式和CRO的业务模式存在很多区别。
例如CRO提供"代工服务",直接受实体清单影响,而是License-out转让"知识产权",属于商业合作;CRO依赖海外设备/原料,制裁会导致断供,而License-out是由海外方自己主导生产。
在2025年3月BIS新增的实体名单中,有12家中国生物科技企业,其中11家是CRO/CDMO,而主要创新药企(包括港股18A公司)均未上榜。
License-out模式,还在法律隔离、支付结构、地缘分散策略等方面,有不少的优点。
虽然不能100%地消除地缘风险,但License-out模式确实为中国创新药企开辟了一条"进可攻退可守"的新路径。
当产业链安全成为投资必选项时,那些会"卖青苗"的企业,或许才是最抗冻的生存者。
03展望
港股创新药板块涨幅确实很大,但在政策、国际化、业绩三重驱动下,板块仍处于“估值修复+未来成长”大的上升期中。
具体看:
政策方面,2025年创新药医保谈判通过率提升至92%(2024年为78%),平均降价幅度收窄至45%(2024年为56%),创新药入院时间缩短至平均8.7个月(2024年为14.3个月)。
商保支持力度也在加大,2025年商业健康险创新药目录新增48个品种,特药险覆盖人群突破2.3亿,按年增长37%,创新药商保支付比例提升至35%(2024年28%)。
另外,2025年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资金达82亿元,生物医药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高至125%,创新药临床审批时间缩短至45个工作日。
国际化方面,License-out的爆发式增长,今年前6个月总交易额455亿美元,同比增长85%,首付款占比18.2%(2024年14.5%),平均单笔交易金额12.8亿美元。
2025年中国创新药海外III期临床数量达87个,同比增长62%,美国FDA受理中国新药申请24个,获批8个,欧盟EMA受理18个,获批5个。
目前,中国创新药占比达到12%,2020年仅为5%,美国为58%(比2020年下降4个百分点),欧洲22%(比2020年下降2个百分点)。
业绩方面,2025年Q1,A股创新药公司营收同比增长21.5%,港股创新药公司同比增长更高,达到32.5%,毛利率提升至78.3%,高于2024年的72.1%,研发费用率降至45.8%,低于2024年52.3%,港股企业如信达生物、百济神州扭亏为盈,行业进入规模化盈利周期。
市场表现与估值上,今年以来恒生创新药指数涨幅为65%,高于中证创新药产业指数(14.9%),更高于同期下跌的纳斯达克生物科技指数;近3年年化收益为(28.4%),也高于后两者,但PE(29x),低于后两者的50x、2799x。
从资金流向上看,港股通南向资金净买入创新药板块金额呈现递增态势,1季度186亿港元,2季度243亿港元,7月仅前两周,就有87亿港元。
可以说,创新药行业正迎来基本面持续改善、流动性持续向好的“双击”时刻。
至于未来能否延续目前的有利态势,从一些关键指标,例如研发管线进展,去寻找答案。
2025年,国内创新药临床申请数量中,IND428个,同比增长35%,NDA76个,同比增长42%,重点分布在ADC药物(占比28%)、双抗(占比19%)、细胞治疗(占比15%),这些都是全球前沿的研发领域,也是海外大厂重点投入的研发领域。
庞大的研发管线,是创新药的未来增长的最重要的动力。
除了海外,国内创新市场规模也处在高速扩张阶段,有机构对未来3年关键指标做出预测:
中国创新药市场规模,2025年为6800亿元,2026年增长至8500亿元,增速25%,2027年增长至1.1万亿元,增速29%;
头部企业净利润率,2025达到12.5%,2026年提升至16.8%,2027年进一步提升到20.3%;
行业的估值,2025年为35x,2027年提升至45-50x,PEG有望从0.8提升至1.2-1.5。
可见,创新药不管在海外还是国内,成长动力都是比较充足的。
04结语
过去几年,创新药板块曾经遭遇了大利空冲击,很多药企都出现业绩增长不及预期、股价和估值螺旋式下跌的情况,甚至一度被称为最惨板块。
不过,去年开始,创新药板块出现明显的触底反弹迹象,今年的反弹力度进一步扩大,成为港股市场表现最强的板块之一,甚至超过了大热的AI、半导体等科技板块。
这可能就是中国人所说的否极泰来。
业绩增长、扭亏为盈、出海爆发、机构增持、估值提升,都不断验证了创新药板块走出下跌期,进入修复+成长的上升周期,创新药板块曾经的中长期成长逻辑,重新得到确立。
当然了,短期仍然可能会受到一些宏观事件,特别是对等关税问题,可能引发市场态度变谨慎,避险需求升温,创新药作为涨幅比较大的板块,会面临一定的压力。
但也需要知道,这些短期干扰并没有改变它的中长期逻辑,外加港股的流动性依然充足,即使金管局回收港元流动性,HIBOR也仅微幅提升,后续还有美联储降息,创新药板块是受益者之一。
不过,港股投资可能会面临开户门槛高、汇率风险、交易规则差异、个股波动大等风险,怎么办呢?
可以看看ETF产品,它通过“打包龙头+分散组合”模式,降低了国内投资者参与港股的门槛,如恒生创新药ETF(159316),该ETF支持T+0交易,兼具高流动性和交易效率优势。
免责声明:所有平台仅提供服务对接功能,资讯信息、数据资料来源于第三方,其中发布的文章、视频、数据仅代表内容发布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泡财经平台的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仅供参考,用户需独立做出投资决策,自行承担因信赖或使用第三方信息而导致的任何损失。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