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马消费 任建新
随着享道出行加入网约车IPO赛程,加上已经上市的嘀嗒出行、如祺出行和曹操出行,以及此前就递交申请的活力集团和威盛时代,中小网约车的上市潮,已然降临。
现阶段,网约车市场收缩、内卷加剧,只有差异化经营,才能保有提升业务价值的可能性。曹操以定制网约车为主线,享道则重点布局学生和商旅等细分场景。
未来,几乎所有网约车巨头,包括滴滴、高德、曹操、享道、T3、如祺等,都将重心放到了无人驾驶网约车Robotaxi上。目前争相上市,就是为了争夺网约车未来时代的船票。
只是,在目前Robotaxi的路线之争中,汽车巨头(特斯拉)、科技公司(百度)和网约车公司,到底谁才是主流?

崛起史与上市潮
十几年前,没有网约车,只有出租车。
直到移动互联网改造实体经济的风,吹到了这里,针对出租车市场的痛点,开出几剂猛药。
2010年,易到用车创立,这是全球最早的网约车平台之一,与美国市场的Uber几乎同步。
接下来两年,滴滴、快的等本土网约车品牌相继创立,Uber进入中国市场。在各路资本的加持下,网约车市场的“千团大战”打响。
滴滴合并快的、收购Uber中国后,正式成为中国网约车市场老大,并在宝座上稳坐至今。
没过几年,网约车市场迎来了一批新玩家,神州专车、曹操出行、首汽约车、享道出行、如祺出行、T3出行等。
它们背后,统一站立着汽车主机厂的大哥们。神州专车背后是曾经的神州系;曹操出行由吉利控股;首汽约车算是首汽集团旗下品牌;享道出行由上汽投资;广汽发起成立了如祺出行;T3出行背后,东风、一汽、长安巨头林立。
汽车大厂们发现,长线运营的业务价值本身也要大于一次性销售,网约车还可以成为它们旗下新能源汽车的稳定销售渠道。另外,网约车还能够成为它们链接消费者的绝佳窗口——每一次网约车服务,都可以拉近汽车品牌与用户的关系。
曹操出行们,在汽车大厂的支持下,成为了网约车市场稳固的第二梯队。滴滴,数年之后终于迎来了最具实力的陪跑者。
可没过多久,这种相对均衡的市场状态,再一次被行业新动向给打破了。
2017年,带着流量变现的现实需求,高德依靠自己在LBS领域的强势地位,以聚合模式,进入网约车市场。
它不直接参与网约车服务,而是把接到的订单转卖给其他网约车品牌。果然是阿里系,这种业务模式,足够“电商化”。
随后,百度、腾讯、美团、华为,以及滴滴,都加入了聚合网约车模式。
2019年,聚合模式在网约车市场的占比仅为5.7%;到2024年,占比已经来到29.6%;市场预计,2029年聚合网约车占比将达到51.2%,成为市场主流。
围绕网约车聚合模式,一批原本已经处于市场边缘状态的网约车品牌,起死回生;还直接催生了一批小型网约车公司,借助高德的聚合模式生存。例如,航班管家在2015年推出的伙力出行,威盛时代2018年上线了365网约车。
2024年以来,网约车市场迎来资本热潮,嘀嗒出行、如祺出行、曹操出行先后上市;去年年底,拥有网约车概念的活力集团(伙力出行)和威盛时代(365网约车),冲击港股主板上市。近期,享道出行递交IPO招股书,正式发起上市征程。
网约车内卷旋涡
本来,网约车市场已经形成了对出租车市场的代际碾压,只要慢慢提高渗透率,就能在提升整体服务质量的同时,形成稳定的盈利模型。
网约车聚合模式打破了相对平衡,让整个网约车市场再度陷入到内卷旋涡之中。
网约车的服务价格,本来就低于同档次的出租车。内卷之下,整个网约车市场的服务价格,继续下探。拥有流量优势的聚合平台,又抽走了订单中的相当一部分流水。
这相当于,一单业务本来也没赚多少,大哥抽走大头,下面干活的小弟,分到手的就越来越少了。
于是,依附于网约车的司机们,赚到手的钱越来越少,服务品质必然下降。长此以往,不利于网约车市场的生态平衡。
这种混乱的状态,让网约车行业坠入了恶性竞争的修罗场。此前,监管部门的屡次处罚中,相当一部分案例是,违反行业价格公平规则——为了在聚合平台抢到订单,网约车公司偷偷把单价下降几分钱。
这对处于夹缝中的网约车公司们,非常不利。从业绩表现来看,IPO阶段的享道出行、活力集团、威盛时代,悉数亏损,且都是因为网约车业务。
更为关键的是,在整个消费市场承压的背景下,即便降价,网约车也并未能吸引到更多的用户和使用率。
以最新披露运营数据的享道出行为例,2025年上半年,其网约车订单量1.04亿单,同比下降3.7%,GTV26.28亿元,同比下降2.6%。
所幸,大家已经意识到,漫无目的地参与行业内卷,对提升业务质量,价值有限。现阶段,只有差异化经营,才能寻找到一些业务提升的方向。
曹操,借助吉利体系的优势,以定制网约车为主线,优化网约车服务。除了大家日常打车经常见到的曹操60和枫叶80V,曹操出行还引进LEVC TX5推出更高端的礼帽专车。
其实,除了滴滴、高德、曹操等少数一个全国性的网约车巨头,大部分二三线网约车品牌,都是区域运用为主。
如祺深耕大湾区市场,首汽约车以北京市场为主,享道出行在上海市场的市占率仅次于滴滴。
针对上海网约车市场的特殊需求,享道出行将精细化业务做到极致。2024年,推出享学小专车,为需要帮忙接送学童的家长提供一站式多日接送服务。
针对商务用车市场,享道出行推出专为机场等主要交通枢纽定制的星享受接送服务。截至今年6月底,这项服务覆盖中国56个机场以及超过237个火车站。今年上半年,星享接送服务产生的GTV达到1.28亿元,在国内企业出行服务行业排名第二。
将Robotaxi看作未来
现有的网约车业务,可以看作出租车业务的互联网化,基本只是过渡阶段。网约车巨头们,把未来的希望,放到了自动驾驶网约车Robotaxi上。
无论从技术性还是社会性的角度而言,Robotaxi目前都存在很大的挑战,网约车无人化的趋势毋庸置疑。摩根大通最新预测,到2035年,全球Robotaxi及全自动驾驶市场规模将达到3000亿美元。
自动驾驶发展到现在,无论是训练量的积累,还是未来应用场景的高效化,网约车都将是最佳的场景之一。
百度在武汉等城市推出萝卜快跑后,正式将中国网约车市场的竞争,拉入到Robotaxi阶段。最新数据显示,萝卜快跑在22座城市运营,每周订单量超过25万。
特斯拉的无人驾驶出租车项目Cybercab(原名Tesla Robotaxi),将采用完全自动驾驶技术,取消方向盘及踏板。最新消息显示,该车型将在2026年投入量产,届时将通过专属车队独立运营。
另外,滴滴、曹操、T3、如祺、享道等头部网约车公司,都在将Robotaxi作为未来的主攻方向。高德也将亲自下场,与汽车巨头合作,进军Robotaxi。
最近冲击IPO的享道出行,成为这个赛道中,一个绝佳的观察样本。
享道2018年成立,2020年开始完成外轮融资,阿里巴巴、宁德时代、Momenta等产业资本先后投入26.3亿元,助力享道鏖战Robotaxi。
阿里巴巴后来将股权划转至高德,宁德时代是全球领先的动力电池厂商,Momenta是中国领先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提供商,再加上享道的大股东上汽集团,堪称Robotaxi梦之队。
享道2021年开启Robotaxi示范应用,2024年入选国内首批自动驾驶L3/L4级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名单,今年已于上海浦东新区启动试运营,计划到2027年实现享道Robotaxi在国内多个城市的规模化商业运营。
网约车公司们,大多采取这种路线,借助身后汽车主机厂以及战略合作伙伴们的产业优势,试图在Robotaxi这个未来市场中抢占先机。
目前,Robotaxi市场正处于起步阶段,市场尚未固化,这也意味着,大家仍然都有机会。
但是,从无人驾驶网约车的产业基础、投入量级和未来的商业化落地来看,Robotaxi最终也只能是巨头的游戏。
技术鸿沟的本质是,随着新技术在产业基础和研发投入上的门槛提高,先进者会迅速拿到行业地位,并封锁后进者,形成技术垄断,最终,市场集中度较上一代大幅提升。
不过,也不用忧心那些小型网约车公司的未来。它们正在谋划的,往往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网约车,正是那条可以帮助它们快速提升业务规模、拿到资本市场门票的栈道。它们真正图谋的,其实是自己原核心业务的方向。那里,才是它们水草丰茂的草原。比如说,活力集团的航班管家。
真正需要感到市场压力的,恰恰是中型网约车公司们。人人都有Robotaxi,但顶峰的座位往往只有一两个。倒在半山腰上的人,投入巨大,却可能一无所获。
免责声明:所有平台仅提供服务对接功能,资讯信息、数据资料来源于第三方,其中发布的文章、视频、数据仅代表内容发布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泡财经平台的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仅供参考,用户需独立做出投资决策,自行承担因信赖或使用第三方信息而导致的任何损失。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迁址公告
古东管家APP
关于我们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