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创板“1+6”新政深化落地,协作机器人龙头企业节卡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节卡股份”)将于8月8日迎来上会审核。招股书显示,节卡股份创建于2014年,主要从事协作机器人整机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以及集成设备及自动化产线在内的机器人系统集成业务。
营收持续攀升,技术驱动业绩高增长
近年来,节卡股份凭借其核心技术优势和差异化产品布局,实现了营收的稳健增长。招股书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28,077.75 万元、34,955.62 万元和40,043.16 万元。伴随收入快速增长,公司盈利水平也大幅改善。2024年度,公司扣非后净利润为-227.82万元,基本实现盈亏平衡。值得一提的是,机器人整机业务表现尤为亮眼,2024年公司机器人整机业务收入达37,427.07 万元,同比增长 46.30%。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公司在高端应用场景的技术突破和标杆客户的示范效应。
节卡股份的营收增长与其技术成果转化密不可分。公司产品在自重负载比、力控精度等关键性能指标上达到行业领先水平,例如Zu 7s协作机器人的力控精度仅为0.16N,远超市面主流产品。凭借这些技术优势,公司成功打入“中国天眼”(FAST)运维、航空发动机叶片打磨、航天装备装配等高精尖领域,并与丰田、施耐德、中国中车等全球知名企业建立了稳定合作关系。
此外,公司在手订单金额持续攀升,截至2025年3月末已达1.1亿元,相当于2024年总营收的27.7%。这一数据不仅印证了市场对公司产品的认可,也为未来业绩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产能扩张匹配市场需求,分阶段释放提升效率
协作机器人销量正飞速增长。根据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等机构观察,2028年全球六轴及以上协作机器人销量预计将突破28万台,市场规模超越300亿元。在此背景下,节卡股份的产能扩张策略并非盲目推进,而是审慎匹配这一增长势头。其产能规划与行业发展趋势深度契合,不仅有效规避了产能过剩风险,更能在市场扩容时迅速响应需求。
具体到公司层面,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使得节卡股份的产能瓶颈日益突出。2024年,公司在国内协作机器人市场的占有率高达21.9%,整机销量达7,462台,产销率超过94%。为有效缓解这一压力,公司借助此次IPO募集资金重点投入产能扩充项目,计划分阶段释放新增产能:预期于2026年投产后,将分五年逐步提升产能,至2030年实现满产4万台的目标,产能计划精准匹配市场需求。
在蓬勃发展的协作机器人领域,节卡股份凭借深厚的技术积淀与持续创新,稳居全球协作机器人第一梯队,全球排名仅次于丹麦优傲(UR)。根据MIR睿工业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市场协作机器人品牌中,年度销量突破1,500台的厂商仅有节卡等7家,公司的市场表现持续巩固其显著的竞争优势。
自主创新能力突出,构筑技术护城河
节卡股份的核心竞争力源于其持续的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2022年至2024年,公司研发费用从4750万元增至8623万元,研发投入占比从16.92%提升至21.53%。研发能力持续加码,截至2024年末,公司已拥有发明专利53项、实用新型专利132项、外观设计专利63项及软件著作权67项,并且构建了涵盖智能模块化关节、高品质运动控制等五大核心技术体系,技术积累深厚。
作为行业领军企业,节卡股份积极参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实施。公司主导制定了《GB/T 39590.1-2020 机器人可靠性》等多项关键行业标准,并凭借实力相继入选多份标杆企业与应用场景推荐目录及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揭榜挂帅”项目,成为首批符合《工业机器人行业规范条件(2024版)》的本体制造企业,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核心零部件层面,公司实现了伺服系统、控制器的整体自研自产以及核心子部件如编码器、伺服驱动的自主研发;在软件算法层面,公司已形成高精度伺服控制算法等六大类核心算法,进一步提升了产品性能。这些技术突破不仅支撑了公司产品的差异化竞争优势,也为中国协作机器人产业链的自主可控提供了重要保障。
值得一提的是,节卡股份的研发团队实力雄厚。截至2024年末,公司研发人员达157人,占总员工数的31.91%,其中硕士及以上学历占比43.31%。这支高水平的研发团队为公司持续创新注入了强劲动力。
在科创板“1+6”新政的支持下,节卡股份作为未盈利硬科技企业,其IPO进程体现了资本市场对技术驱动型企业的包容与认可。随着《“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的深入推进,协作机器人行业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节卡股份凭借其技术优势、市场地位和精准的产能规划,有望在行业红利中进一步巩固领先地位。未来,公司将继续以技术创新为引擎,推动协作机器人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迈进,为中国智能制造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免责声明:所有平台仅提供服务对接功能,资讯信息、数据资料来源于第三方,其中发布的文章、视频、数据仅代表内容发布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泡财经平台的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仅供参考,用户需独立做出投资决策,自行承担因信赖或使用第三方信息而导致的任何损失。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