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维图新在望京凯悦酒店举办2025 EVOLUTION创想大会。
在创想大会上,CEO程鹏宣布公司英文品牌名称由“NavInfo”正式更名为“SEEWAY.AI”。
名字中“AI”二字尤其显眼,这也标志着四维图新全面向“AI人”定位,公司将以智能驾驶为核心抓手,推动业务结构从传统图商向AI驱动的全栈Tier1转型。
要说转型,四维图新并不陌生,本身以地图发家,后于2015年向“汽车人”转型,如今又向“AI人”转型。
转型背后又意味着什么?
四维图新:纵有疾风起,公司不言弃
天眼查APP显示,四维图新诞生于2002年,其前身是隶属于国家测绘局的四维测绘公司。

公司成立之初便获得了最高等级的甲级测绘资质,并迅速推出了国内首份商业化的车载导航地图,因此被业界誉为国产导航地图的“开拓者”。
在接下来的二十年里,四维图新始终稳居行业领先地位。
高精地图业务曾一度贡献了公司总收入的60%至70%,四维图新也因此是行业名副其实的“最强王者”。
自2013年起,图商格局却突变:阿里收购高德后打出“地图免费”牌,百度借收购拿下甲级测绘资质、终止与四维图新多年合作,腾讯系地图则牢牢占据手机端 C 位。
巨头混战之下,昔日“地图王者”四维图新被裹挟其中,优势地位开始松动。
转折点出现于2015年,程鹏接过方向盘,决定把四维图新从“做地图的老专家”扶成“智能汽车搭子”。
那些年里,他关掉了一条条与自动驾驶无关的项目,把有限的筹码集中压在芯片、座舱、高精定位、自动驾驶四张牌上。
程鹏把旧图纸收进抽屉,换上更锋利的工具与更明亮的愿景。
转型本该带来新故事,可市场的耐心比想象薄。
研发、并购、产线升级……一张张支票接连开出,利润却像沙漏里的细沙,从2017年开始悄悄下滑。
到了2018年,年报里4.79亿元的净利看似亮眼,细读附注才发现,真正的造血业务仍在咳嗽——那口“气”多半靠政府补贴和投资收益吊着。
不过,就在四维图新要完成大象转身之际,市场的风向又变了。
曾经被视为自动驾驶“刚需”的高精地图,转眼间被“无图化”浪潮推到了边缘——2023年起,特斯拉、小鹏、理想相继宣布“去高精地图”,把算法和感知押在实时数据上。
对四维图新而言,这意味着它花数年筑起的护城河,被行业轻描淡写地绕了过去。
在这种背景下,公司于是开始了如今这次调转船头——全面押注AI,换上AI引擎。
今年9月,四维图新更是为AI添砖加瓦,四维图新拿18亿元投向鉴智机器人,并迅速与其完成深度整合,一举补齐辅助驾驶的AI短板。
眼下,四维图新不仅握有高精地图的“数据地基”、芯片的“硬骨架”,还能借鉴智机器人补齐中高阶算法“大脑”,三片关键拼图严丝合缝,拼出数据-芯片-算法自循环的飞轮,这种协同能力将帮助其在智能化浪潮里占据优势。
同时,从千元级PhiGo Entry把行泊一体打成入门标配,到PhiGo Pro精准击穿行业老毛病,再到端到端全域领航提前卡位未来,低中高一张网撒开,四维图新实现了对市场完整覆盖。
财报披露:四维图新迎来深蹲起跳
不过,转舵是需要力气的。
尽管四维图新战略方向明确,却难免要吃力。
最新的财报像一声叹息——前三季度营收26.6亿元,增张5.2%;净利润却亏损7.08亿元,同比多亏近一半。
很明显,增收不增利。
高管孟庆昕对此表示,“目前,公司收入保持增长,四季度通常是汽车业务发力期。公司正处于组织优化阶段,相关成本较高。主营业务利润亏幅度已现改善,2026年将显著收敛”。
这句话给出了两个关键信息,一是公司正处于调整期,成本太高。数据上看确实如此,前三季度四维图新营业总成本为32.68亿,同比增长了9.92%;二是利润将在2026年改善。
老实讲,四维图新业绩不大理想并不让人意外。
2020—2024年期间,四维图新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09亿、1.22亿、-3.36亿、-13.14亿、-10.95亿。
五年有四年处于亏损期,股价也从2020年最高点22.58元/股跌至如今9.00元/股左右。
主要还是自动驾驶正朝着“轻地图”或“去地图化”的技术路线加速发展,这一趋势给以地图产品为核心业务的四维图新带来显著冲击。
尽管四维图新战略在向“AI”、“智驾”进展,但是智云业务依然是四维图新的核心业务。
2025年上半年,四维图新智云业务营收为12.64亿元,占比71.85%,同比增长24.42%。
营收仍在高速增长,但毛利率近几年不断下滑。
自2021年起,该业务的毛利率由高峰的75.62%逐年递减,至2022年降至60.65%,2023年滑落至43.65%,至今年上半年跌落至37.73%。
主要系业务受到转型及市场竞争激烈等因素影响,细分收入结构发生变化。
其中导航地图收入下降,同时由于客户定制化需求增加致成本增长;以及随着数据合规服务和数据运营业务规模增长,项目云资源及环境建设成本占比提升所致。
核心业务毛利率承压,而新业务智驾还未放量。
今年上半年,智驾业务营收为7717万,占总营收4.38%,同比下滑了37.89%。
“旧新业务”未完成换代,成本又在攀升,造成了如今四维图新的业绩困境。
相应地,四维图新现金流压力逐步放大。
前三季度,四维图新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2.50亿元,同比减少了283.73%。
反应公司核心业务的现金回流能力正在减弱。
控制成本也对四维图新越来越重要,对于智能驾驶公司而言,研发费用一直占据着成本大头,不减少影响利润,减少了可能影响产品迭代与未来竞争力。
四维图新去年在减少研发投入,2024年研发费用为12.94亿元,同比下降了21.23%。
四维图新也尽可能想把研发费用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同时我们也能看到,随着公司近几年亏损,高管们整体也在过紧日子。
近三年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薪酬方面,2022年薪酬总额为677万元,2023年薪总额为675万元,2024年薪酬总额为573.87万元。
薪酬总额整体减少了103.13万元,同比减少了15.23%。
不过,总经理程鹏及副总经理兼董秘孟庆昕的薪酬仍保持相对稳定:程总年薪由2021年的183万微调至2024年的182.6万,孟总则继续维持在百万元左右,整体变动不大。
如今传来好消息是,这种紧日子马上将要完结。
孟庆昕近日在接受采访表示,通过AI替代优化组织和成本,主营利润的减亏幅度还是不小的,明年一定会有大幅度的显效。如果单纯从经营的角度看,要到2027年左右实现盈利。
同时她近日又透露,四维图新在手智驾订单近600万套,量产时间表明确,未来三到五年,智驾业务将跃升为第一大收入来源。
对于投资者来讲,这无疑是个利好的信号。
智驾寡头论VS智驾多极论
随着自动驾驶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这两天,关于辅助驾驶未来市场格局走向的论调不断出现。
前有地平线创始人余凯说,3年内大局可定。
近期又有Momenta曹旭东判断,“到2026年,智驾上半场格局就已经定了,中国可能就剩下两三家,全球就可能只剩下三、四家”。
在2024年时,晓寒船长在与程鹏私下聊天时,程鹏也曾表示,四维几年前进军智驾市场的发展策略,是根据对终局的判断来做的。他认为接下来市场就会剩下2~3个玩家,大家会专注在不同的细分市场。
曾经面对中国基金报时,程鹏也发表过类似的船票论:“智驾领域,最终可能仅留下两三家公司,华为拿到了一张船票,我们也有一张”。
如果信息无错的话,那么程鹏如今的观点转变幅度不可谓小。
这几天,程鹏又公开喊话,强调“智驾寡头论”太自以为是,以下是程鹏原话。
程鹏:这种话我也不是第一次听到,前几年大概也听到过说车市场会剩“五常”,会剩几家。这样的声音过去一直都有,我们创业20年来一直都有。说得不好听,我认为这就是我相太执,就是太自以为是,其实这个世界不是这样的。
他进一步拿世界汽车品牌多元化,以及如今手机市场来论证,表示即使有了苹果与华为,还会有小米,而且OPOP、vivo活得依然很好。
老实讲,程鹏这变脸的速度稍微有点儿快了。
不过也合理,四维图新公司发展方向就几经调整,老板的行业观点几经调整也并无道理,只是可能苦了投资者,大脑未必能跟上你们的调整速度。

话说回来,其实谈擎说AI认为二者说得都有道理,只是所站在的市场生态位置不同,而对未来判断的角度不同。
就像站在山顶有山顶的风景,站在山脚下,有山脚的风景。
Momenta占据市场头部,曹旭东看到得更多是“定数”,是市场份额正在不断被瓜分,留给剩下的企业机会越来越少了。
根据佐思汽研数据,截止2024年10月,Momenta与华为合计占据城市NOA第三方供应商市场90%的市场份额,其中Momenta占据60.1%的市场份额。
在智能驾驶的世界里,规模就像静水流深。
只有规模足够大,才能保证数据能否悄悄汇聚,也决定了成本能否被摊销。
同时,在接下向更高阶的无人驾驶竞争中,投入成本更高,也只有规模足够大的企业才能造血生存下去。
要么就像曹旭东所说,未来的新竞争者会是“超级玩家”。
而四维图新相对没有占据这么强势的地位,看到的是未来发展机会,看到更多的是变数。
同时四维图新需要看到一个确定性,来为公司转型提供支撑。
四维图新需要智驾业务来帮助其把智云、智舱、智芯业务串联起来,这样公司才能在“轻图化”趋势下,不断生存下来。
所以程鹏可能看到的是未来智能驾驶技术会趋于同质化,汽车会成为“第三空间”,市场会需要更多的差异化服务,来满足不同人的需求,这为四维图新带来了机会。
就像手机市场,有人喜欢苹果,有人喜欢华为,但也有人觉得oppo、vivo很香。
四维图新的目标不是与智能驾驶第一梯队的华为竞争,更可能做的是智能驾驶的“oppo”。
就像程鹏最近说,“不再争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不过也有人认为,智驾需要高技术门槛、高投入,更像是手机操作系统,这么多年下来,手机系统也就苹果、安卓以及华为。
而且差异化的前提是建立在安全性门槛上面,从目前新能源汽车智驾仍在不断出事故来看,这个门槛标准还未出现,距离差异化市场哪一天出现还有着更远的距离。
从投资者角度讲,四维图新展现的前景是不是有点儿太远了?
经过多轮转型,投资者对四维图新的耐心终究是有限的,实现盈利,保障自身造血能力,对于四维图新来讲,是对投资者长期主义最大的回馈。
因此,四维图新在2027年实现盈利就很有必要。
不过,我们也能看到四维图新为拓展业务不断努力,2024年至2025年上半年,四维图新一路疾驰:智驾方案新增定点 585 万套,拿下 20 余家主流车企、100 多款车型的“入场券”;车规级 SoC、MCU 芯片双双出货量破亿,智能座舱更已驶入 100 多国,AC8015 芯片前装量产车型破百、累计出货 500 万套,出海占比过半。
势头如此强劲,相信盈利拐点已不远,期待四维图新再冲新高,早日把亮眼订单转化为稳健利润。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公司法定披露内容和已公开的资料信息,展开评论,但作者不保证该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及时性。另: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文章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与否须自行甄别。
免责声明:所有平台仅提供服务对接功能,资讯信息、数据资料来源于第三方,其中发布的文章、视频、数据仅代表内容发布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泡财经平台的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仅供参考,用户需独立做出投资决策,自行承担因信赖或使用第三方信息而导致的任何损失。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迁址公告
            
古东管家APP
            
关于我们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