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储能行情不一样吗?

发布时间:

2025-09-18 16:29:40

来源:证券之星

近期A股储能板块迎来一轮显著上涨,成为市场焦点之一。自2025年8月以来,储能电池相关板块走势强劲,储能电池ETF(159566)在过去一个多月涨幅超过40%,其中国证新能源电池指数单周累计涨幅达11.7%。锂电龙头宁德时代A股年内大涨近40%,光伏市值榜首阳光电源A股上涨93.08%,双双创出年内历史新高。

这一轮行情背后,多个拐点信号正密集显现:

短期海外需求保持高景气,产品价格触底回升,叠加国内新型储能装机“倍增计划”的支撑,行业基本面迎来修复。

中期值得关注的是,随着电改进程加速,储能逐渐从纯粹的成本支出项转变为具备盈利能力的市场单元,容量补偿等机制不断落地,为企业经营预期构建了“安全垫”。

而从更长远视角看,容量市场机制的建立有望重塑电力系统运行逻辑,为储能等调节资源提供清晰的收益模型——这或许正是本轮储能行情区别于以往的最根本底层叙事。

国内外需求共振?

储能行业正迎来一场跨越地域的市场共振,而这背后的驱动力远比表面数字更值得深究。当国内新型储能三年专项行动刚刚拉开万亿投资序幕,海外市场的需求引擎也已悄然换挡提速——这并非偶然的政策叠加,而是全球能源体系重构过程中产生的确定性浪潮。

国内市场正在经历从“量”的积累到“质”的突破。根据最新颁布的《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2027年装机目标直指1.8亿千瓦,这意味着未来三年年均新增装机需达到约3500万千瓦,相比2024年累计装机规模增长2.44倍。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轮扩张不再依赖简单的“强制配储”模式,而是通过电力市场改革释放真实收益空间。

随着新能源全量入市和现货市场建设加速,储能正在从成本负担转向盈利资产。尤其在136号文框架下,多省份已构建起“现货+辅助服务+容量”的多元收益模式,山东、山西等先锋区域的项目收益率开始触及市场化投资的临界点。更值得期待的是,容量电价政策的酝酿出台,将为储能投资构建起一道稳定的收益“安全垫”,从根本上改变行业的商业逻辑。

而在地球的另一端,海外市场同样呈现出结构性机遇。美国市场并未因关税疑虑而放缓脚步,反而因税收抵免政策的细化落地激发起新一轮抢装热情。2026年装机预期不降反升,尤其是工商储与社区储能项目正成为新的增长极。欧洲市场则展现差异化复苏态势:大储项目因基数较低呈现高增态势,户储及工商储市场经历库存出清后,渠道拉货动能明显增强。值得关注的是,欧美市场对储能系统寿命、能效的标准不断提升,反而为具备技术积淀的中国企业创造了更优的出海环境。

真正的行业拐点往往由价格信号验证。2025年以来电芯价格企稳回升,反映出全球需求侧的强劲复苏。这一轮涨价并非短期供需错配所致,而是源于市场对高质量产能的重新定价。随着锂电产业链逐渐走出通缩阴霾,具备技术迭代能力的电池厂与系统集成商将率先享受红利,而过去依靠低价中标的无序竞争格局有望得到根本性扭转。

从全球视野看,储能产业正在跨越“政策驱动”的传统范式,进入“市场驱动+技术驱动”的双轮增长时间。国内外需求的同频共振,不仅体现在装机数据的同步攀升,更深刻反映在盈利模式的清晰化与商业闭环的形成。当中国储能企业同时在国内与国际市场迎来确定性增长,这场能源变革背后的投资逻辑,或许才刚刚开始书写。

未来不比AI算力差?

当人们还在为AI算力的指数级增长惊叹时,另一个看似传统的领域正悄然积蓄着不逊色的爆发力——新型储能。它不再只是风光的附属品,而是正在成为电力系统的新型价值单元。

全球储能装机在2024年实现了87%的同比高增长,而AIDC(人工智能数据中心)配套储能的需求增速更是达到了132%。这意味着,每新建一个AI算力中心,几乎都伴随着一套储能系统的部署,储能的增长与数字基础设施的升级已紧密捆绑。

驱动储能增长的逻辑正在发生质变。国内2025年1-8月储能中标规模已超过210GWh,同比增幅达1.5倍;全球储能电芯出货量240.21GWh,同比增长106.1%。这一方面得益于海外新兴市场如沙特、智利等的崛起,另一方面则源于国内136号文取消“强制配储”后,行业从“政策任务”转向“经济性驱动”的根本性转变。

储能项目度电收入若能达到0.35元/kWh,其IRR可达4.1%,而若容量电价机制落地(如100元/kW),项目IRR有望提升至8.6%,对终端电价的影响却仅为1.19%。这种经济性飞跃使得投资决策从被动合规变为主动盈利考量。

136 号文取消强制配储后,储能行业从成本竞争转向价值创造,有望实现行业竞争格局优化,浙商证券看好储能产业链相关的头部厂商:1)储能系统集成及 PCS 厂商,如阳光电源、海博思创南网科技上能电气阿特斯等;2)储能电芯厂商,如宁德时代、亿纬锂能等;3)温控厂商等,如英维克同飞股份等;4)电力智能化相关厂商,如国能日新等。

技术迭代也在为储能注入“AI般的加速度”。电芯技术路线呈现多元化发展,锂离子电池虽仍主导市场,但钠离子电池凭借成本优势渗透率已突破20%。宁德时代的全球首款钠新电池已通过储能领域新国标认证,而锂电隔膜价格在2025年8月也已开启反弹。

更为重要的是,储能系统本身的智能化水平正在提升,已有企业开发出专用寿命预测算法,在循环次数超过8000次后仍能保持90%以上的容量保持率,这为其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或许最值得关注的,是储能与AI正在形成的“共生式增长”。AI数据中心的高能耗及其对供电稳定性的极致要求,使得“AIDC+储能”成为标配解决方案。特斯拉发布的新一代公用事业级储能系统Megapack 3及整合方案Megablock,正是瞄准了这一广阔市场。

国家发改委、能源局也印发《关于推进“人工智能+”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7年推动五个以上专业大模型在能源等多行业深度应用的目标。储能不再仅仅是能源存储单元,更是智能电力系统的关键节点和绿色算力基础设施的核心组成部分。

因此,储能的未来增速完全有潜力与AI算力媲美,因为它背后是电力市场改革、能源转型、技术突破和AI基础设施需求等多重巨浪的叠加。其增长模式已从单纯的规模扩张,升级为与数字时代深度绑定的价值重构。当电力市场交易机制日益成熟,当容量电价等机制提供盈利“安全垫”,储能的长期确定性甚至可能超越许多新兴科技赛道。

免责声明:所有平台仅提供服务对接功能,资讯信息、数据资料来源于第三方,其中发布的文章、视频、数据仅代表内容发布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泡财经平台的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仅供参考,用户需独立做出投资决策,自行承担因信赖或使用第三方信息而导致的任何损失。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古东管家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