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长24千米,花费460亿元,平均每公里造价超19亿元,这是深中通道给世人留下的“初印象”。
日均车流量达8.63万辆,高峰日达18.16万车次,累计通行车流超3155万车次,这是#深中通道通车一周年#交出的“答卷”。
自2024年6月30号建成开通至今,一系列数据背后,深中通道到底改变了什么?
作为全球首例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为一体的跨海集群工程,24公里的深中通道,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打通了珠江东西岸,将深圳和中山纳入“半小时生活交通圈”。

一年时间,深中通道跨市公交客运量已突破280万人次,日均客流量稳定保持高位,单日最高客流量超1.7万人次。一年中,深中通道跨市公交专线累计发车12万余班次,营运里程超过700万公里。
另一方面,公共服务“深中通办”事项拓展至735项,涵盖公积金互认、企业注册等高频事项,累计办理资金流转超2.9亿元,实现“指尖上的同城化”。中山与深圳医疗资源的双向辐射,让中山东区的居民能便捷享受深圳三甲医院诊疗,而深圳人才港专线的通勤者则通过中山的低房价实现居住品质提升。
通过深中通道,很多人的“双城记”生活,正在从梦想照进现实。
当交通动脉贯通,产业要素也开始跨江涌动。
最直观的改变,就是旅游业。
深中通道通车首月,中山市旅游业总收入23.7亿元,同比增长65.16%,2024年7月至2025年5月,中山累计接待游客2520.97万人次,同比增长26.94%;实现旅游收入216.44亿元,同比增长23.47%。#美丽中山等你来#
而文旅数据跃升之外,一些隐性的变化,也在同步发生。
1980年代以来,凭借市场经济的磅礴之力,珠三角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经济区。但一条宽阔的珠江入海口,让东西两岸的经济总量和产业风格迥然有别。
珠江口东岸的深圳、东莞以“地形红利”和高效交通网络强势领跑,近些年增速远超广佛。东岸丘陵少河的地形,降低了工商业时代的基建成本,叠加香港辐射效应,推动其成为大湾区增长引擎;而西岸密集水网虽曾哺育农业繁荣,却因割裂地形、高昂跨江成本拖累现代经济。
也因为如此,东强西弱的局面,一以贯之。
以2024年为例,珠江口东岸深莞惠GDP合计5.52万亿元,而西岸珠中江只有1.28万亿元。
深中通道通车后,这种地理桎梏正在被逐渐改变。
深中通道的开通实现了深圳到珠海一小时内互达,深圳到中山半小时互达,大大提高货物运输的效率,降低运输成本。

路通则财通。
解决了物流效率问题,聪明的深圳企业,开始把目光瞄准中山。
#乡约中山百千万工程#中广核集团投资25亿元在中山翠亨新区建设核技术研发与制造基地,重点发展核医疗设备、辐照加工技术;科陆电子将新能源储能设备生产线迁至中山火炬开发区,规划年产5GWh储能系统;大族激光在中山板芙镇投建智能装备制造基地,生产高功率激光切割机,年产能达2000台。传音控股、华大基因、欣旺达等深圳上市公司也都在中山建设了生产基地。
“深圳总部+中山制造”“深圳链主+中山配套”“深圳研发+中山转化”等高效联动模式在深圳和中山之间频频上演。
中山,甚至江门,终于可以深度参与深圳的产业链分工了。
湾区视野下,越来越多大项目、大战略、大流量正在涌向中山。
一组数据可以佐证。
在前不久刚刚举办的#2025中山招商推介大会#上,达成合作的就有198个项目,合同金额超过1000亿元,涵盖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低空经济、高端装备、智能制造等领域。
当然,深中通道的战略价值不仅仅只是深中双城联动。

通过深中通道,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这三大珠三角都市圈之间联结更加密切。依托交通壁垒的消融,东岸深圳的科技创新资源与西岸中山、珠海、江门的制造根基都将实现深度耦合。
可以预言,随着珠江口东、西两岸的区域融通越来越深入,这条“黄金动脉”的“含金量”,仍将持续提升。
免责声明:所有平台仅提供服务对接功能,资讯信息、数据资料来源于第三方,其中发布的文章、视频、数据仅代表内容发布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泡财经平台的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仅供参考,用户需独立做出投资决策,自行承担因信赖或使用第三方信息而导致的任何损失。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