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邮消费金融再领85万元罚单:合作披露与贷后管理顽疾何解?

发布时间:

2025-04-08 12:12:05

来源:数科社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广东监管局的一纸罚单,再次将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推上风口浪尖。4月7日,中邮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下称“中邮消金”)因“未充分披露合作类产品信息”及“贷后管理不到位导致部分消费贷款被挪用”被处以85万元罚款,三名相关责任人被警告。

这是中邮消金2025年首次被公开处罚,但回溯其发展历程,这类问题早已屡见不鲜。屡罚屡犯:五年累计罚金超250万元

中邮消金的合规问题并非个案。自2017年以来,该公司已累计收到至少5张罚单,总罚金超过250万元。其中,仅2024年7月,中邮消金就因“违反征信异议处理规定”被央行广东省分行罚款78万元。更早的2021年,其因“贷后管理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被罚50万元。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处罚直指消费金融行业的两大顽疾:中邮消金在合作业务中未充分履行披露义务,导致消费者对产品风险认知不足;贷款资金被挪用至非消费领域(如房地产、股市等),暴露出风控流程的漏洞。业绩扩张与风险失控:不良率攀升至3.16%

中邮消金成立于2015年,背靠邮储银行(持股70.5%),凭借股东渠道优势迅速扩张。截至2023年末,其总资产达582.22亿元,较2019年增长近90%;贷款余额占比超96%的“邮你贷”现金贷产品成为核心收入来源。

然而,高速增长背后暗藏风险:

首先是不良率持续攀升:2019年至2023年,其不良贷款率从3.33%降至2.31%后反弹至3.16%,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与此同时,中邮消金核销压力剧增:2021-2023年累计核销不良贷款105.33亿元,2023年甚至尝试通过银登中心转让不良资产。

此外,中邮消金第三方渠道依赖过高:截至2023年末,54.69%的业务来自合作机构,分润模式下风控责任易被弱化。监管重锤:合作机构管理与消费者保护成焦点

中邮消金的违规并非孤立事件。2024年修订的《消费金融公司管理办法》新增“合作机构管理”专章,明确要求持牌机构需对合作方实行名单制管理、禁止外包核心风控环节,并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

这一背景下,消费金融行业罚单频发。2024年仅前7个月,6家持牌机构合计被罚723万元,远超2023年全年。其中,合作机构管理不审慎、贷款“三查”不到位、资金挪用成重灾区。

这背后,是消金公司业绩压力与内控失效的双重困局。中邮消金净利润从2019年的3.49亿元增至2023年的5.22亿元,但增速波动剧烈(2021年暴涨205.72%,次年骤降63.95%)。在股东对规模增长的诉求下,过度依赖高风险的第三方渠道和现金贷业务成为必然选择。

高管频繁变动也是很重要的风险因素。成立以来,中邮消金总经理职位三次易主,最长空缺期达1.5年,战略连续性受损。

在科技投入方面,中邮消金也略显滞后,尽管2024年招标云服务等项目超千万元,但数字化风控能力仍显不足。

更重要的是,与助贷平台合作时,中邮消金将获客、风控等环节外包,但助贷方因不承担资金风险,倾向于扩大高风险贷款以赚取服务费。上海交通大学李楠指出,这种模式存在“庞氏骗局”隐患。破局之路:合规与科技双轮驱动

《消费金融公司管理办法》要求,消费金融公司需提升自营业务占比,建立独立的风险评估体系。据此来看,中邮消金需减少对第三方渠道的依赖,尤其在贷前审查和资金流向监测环节。

2024年,中邮消金启动风险管理审计项目招标,试图弥补内控漏洞。但仅靠外部审计远远不够,需建立合作方准入评估、动态监控及退出机制,避免“一包了之”。

北京市社科院王鹏指出,消费金融公司需平衡业绩与合规,将消费者保护纳入考核体系,而非流于口号。

中邮消金的罚单,折射出消费金融行业在规模冲动与合规底线间的挣扎。随着监管政策的持续收紧,持牌机构唯有夯实内控、回归风控本源,方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否则,在业绩波动与罚单叠加的恶性循环下,行业洗牌或将加速到来。

免责声明:所有平台仅提供服务对接功能,资讯信息、数据资料来源于第三方,其中发布的文章、视频、数据仅代表内容发布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泡财经平台的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仅供参考,用户需独立做出投资决策,自行承担因信赖或使用第三方信息而导致的任何损失。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泡财经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