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C“旧闻新炒”起诉蔚来,谁在制造信息烟雾弹?

发布时间:

2025-10-17 14:15:52

来源:松果财经

蔚来又被告了?

10月14日,《财新》的一则报道再次把蔚来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报道援引文件称,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在美国对蔚来汽车提起诉讼,指控蔚来通过与合作伙伴成立的武汉蔚能电池资产有限公司虚增收入、误导投资者。

市场自然也是看“热闹”不嫌事大,消息一出,各大媒体迅速跟风转发,“主权基金起诉蔚来”等的标题在各大社交平台疯狂刷屏。但若仔细梳理时间线就会发现,这其实并不是一起“新”事件,而是一场三年前的旧闻,被重新包装成了“新指控”。

然而,情绪往往先于逻辑。

消息传出后,蔚来港股昨日一度跌超13%,收盘仍下跌8.99%。今日早盘,随着市场冷静下来,蔚来股价反弹超5%。一场关于“真相”与“误读”的舆论过山车,正在快速上演。

灰熊做空到GIC起诉,一场被翻炒的旧戏

要理解GIC这次起诉的来龙去脉,必须把时间线拉回到三年前。

2022年6月,当时美国做空机构灰熊研究(Grizzly Research)发布报告,称蔚来通过与国有资本共同组建的武汉蔚能电池资产有限公司,利用BaaS(Battery-as-a-Service,电池租用服务)模式虚增收入和利润。

报告发布后,一度引发舆论波动,蔚来股价短线承压。但仅仅两天后,蔚来就发布公告正面回应并全面否认。公司指出,灰熊的指控“毫无事实依据,报告中充斥着未经证实的猜测与误导性结论”。

两个月后,蔚来完成了由独立董事牵头、国际律师事务所与知名法务会计师事务所参与的独立审查,结论明确——所有指控均无事实依据。

紧接着,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也对相关事项发出问询,重点核查会计处理方式。蔚来在提交说明后,SEC未再采取进一步行动,事件事实上画上句号。

更关键的是,主流机构在当时已集体否定了灰熊报告。 德意志银行、摩根士丹利、JP摩根、大和资本等纷纷指出,灰熊对蔚来电池资产管理(BaaS)模式存在误读,所谓“虚增”本质上是对商业逻辑的误解。

这场争议其实早在三年前就已调查完结、监管闭环、市场定论。但GIC此次起诉所依据的“事实”,正是当年那份已被验证为虚假的做空报告。换句话说,这起所谓的“新诉讼”,根本没有新证据,而是基于旧案重新启动的法律程序。

“起诉”背后的“真实”是什么?

如果说蔚来的反应是一次企业自证清白的完整闭环,那么GIC在此时重新“激活”一宗早已澄清的旧案,背后或许有更现实的考量。

GIC起诉蔚来并非孤例。作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主权财富基金之一,GIC的管理规模超过数千亿美元,但其风格并非完全“长期平和”。

GIC曾在2014年起诉英国石油公司(BP),指控其在“深水地平线”漏油事件前后发布误导性声明;2021年,又起诉美国生物医药公司Celgene,称其夸大药物商业前景、隐瞒不利信息。部分案件以和解告终,部分仍在推进中。

过去十年间,GIC先后在美国起诉过高通、默克、英国石油、Valeant、新基医药等多家跨国企业,理由几乎都指向“误导性信息披露导致投资损失”。

换句话说,诉讼早已是GIC的常规操作之一。这类行为更多属于基金层面的风险对冲和资产追责机制,而非“公司发现新问题”。

根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截至2025年3月底,GIC的20年年化实际回报率仅3.8%,连续两年低于4%,创下自2020年以来最低水平。对于一个长期以“稳健保值”著称的主权基金而言,这样的回报表现无疑带来了压力。

业绩承压、外界关注加剧的背景下,通过提起诉讼向投资人展示“我们在积极维权”的姿态,既是内部合规动作,也具备外部舆论意义。尤其当诉讼对象是一家知名中概股企业时,这样的案件天然带有新闻话题性。

但问题在于,舆论的热度并不等于事实的进展。

根据美国法律体系,证券民事诉讼从立案到审理往往需要数年时间,期间的公开文件和初步动议并不代表法院实质性认定。GIC此次起诉蔚来的文件,依然处于初步阶段,仅表明原告提出诉求,而非法院裁定。

因此,从程序层面看,这起诉讼并不意味着蔚来存在新的合规风险;从市场层面看,它更像是一场“情绪性事件”被包装成的“突发新闻”。

更何况,蔚来的财务与会计披露早已在港交所与新交所上市文件中被监管审核。香港联交所、新加坡证监会以及SEC均未对蔚来的会计处理提出异议,这意味着国际资本市场对其透明度已有共识。

在这样的背景下,再度提起诉讼,若非出于新发现,只能解释为一种策略性操作。

但当这类动作被部分媒体包装成“突发新闻”,就很容易让公众误以为蔚来又出“新问题”,从而在舆论层面制造情绪波动。

理性,是投资市场最稀缺的能力

在信息传播极快的时代,最容易被放大的从来不是事实,而是情绪。

GIC起诉蔚来的报道一出,部分投资者可能第一反应就是“蔚来是不是又出事了”。但当我们回顾整个事件链条,就会发现这不过是一场被包装成“新闻”的旧案回声。

3年前,蔚来面对灰熊做空事件的调查、回应与问询,早已经受监管与市场的双重验证,本质上,真正的风险早已在2022年消化完毕。如今的蔚来,所面临的挑战更多在于智能化竞争、成本结构优化以及海外扩张节奏,而非“旧账重提”的财务质疑。

但对于资本市场而言,舆论的节奏往往比事实更快。

当一个机构诉讼被打上“GIC”“主权基金”“欺诈指控”这样的关键词时,足以瞬间引发市场情绪波动。这正是所谓“信息烟雾弹”的威力——它并不需要提供新的事实,只需制造新的不确定感。

这也是我们必须保持警觉的地方。

“市场不怕坏消息,怕的是假动作。”

这次“GIC起诉蔚来”的舆论风波,更像是一场典型的“叙事陷阱”。在情绪裹挟下,部分人看到了风险,却忽略了事实的真相。

GIC有自己的策略,蔚来有自己的回应。而对于市场而言,真正值得关注的,不是一场被包装成“突发”的旧案,而是——在信息洪流中,谁能看清真相。而投资者真正需要做的,是看穿噪音,回到事实。

免责声明:所有平台仅提供服务对接功能,资讯信息、数据资料来源于第三方,其中发布的文章、视频、数据仅代表内容发布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泡财经平台的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仅供参考,用户需独立做出投资决策,自行承担因信赖或使用第三方信息而导致的任何损失。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古东管家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