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斌膨胀了!继“造手机”之后官宣“造电池”,蔚来编起了新故事

发布时间:

2022-08-27 10:56:28

来源:看财经

蔚来,从来不认清现实。

2019年,蔚来汽车(9866.HK)一度濒临破产,在跑遍18个城市被拒绝之后,合肥伸出了援手;那一年,李斌被称为年度最惨的人。在那之后,随着新能源的爆发,蔚来股价迎来暴涨,市值一度突破1000亿美元,成为“造车新势力”中最耀眼的明星。

李斌膨胀了!继“造手机”之后官宣“造电池”,蔚来编起了新故事

但是,蔚来从来没有解决盈利的难题。

2017-2019年,蔚来净利润分别为-50.21亿元、-96.39亿元、-113亿元;过去两年,尽管亏损有所收窄,但合计亏损金额也超过了90亿元;今年一季度,蔚来再次亏损18.25亿元。从2017年至今,蔚来累计亏损371.06亿元。

需要特别强调,考虑到上游原材料不断涨价,以及新能源车整车市场竞争加剧,蔚来的盈利时间可能被大大延后。

不过,蔚来并没有“闲下来”。

今年3月,市场传出蔚来确定进军手机业务;一个月后,李斌作出回应,“为了摆脱蔚来汽车的被动局面,同时也为了保证蔚来车主的体验感和相关利益,蔚来决定研究制造以车为中心的智能终端设备,蔚来手机承担了这个任务。”

今年8月,蔚来移动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注册资本1亿美元,蔚来“造手机”进入真正实施阶段!

如果说“造手机”一事备受争议,那么接下来这事则争议更大。

今年6月,李斌在财报电话会议中透露,蔚来已经组建了400人的电池相关团队。最新,有媒体报道,蔚来目前正在自研磷酸锰铁锂和4680电池,并计划量产这两种电池,用来供给蔚来及计划2024年上市首款车型的阿尔卑斯子品牌。

这就意味着,继“造手机”之后,蔚来官宣“造电池”!

关于这两件事,谈谈我们的质疑:

首先,技术从哪里来?

2021年,蔚来的研发费用为45.92亿元,同比增长84.57%。坦诚地讲,这样的研发投入力度算是很大,但是,鉴于公司营收放缓以及持续亏损的事实,持续性的研发投入需要打个问号。另外,这些研发费用需要掰开来用,无论是造车本身还是手机业务,亦或者电池业务,都是烧钱的生意。

再次,钱从哪里来?

2017年至今,蔚来累计亏损371.06亿元,而且亏损可能继续下去。那么一个极其现实的问题是,动辄几百亿的电池项目资本开支,钱是最实际的问题。

还有,制造能力哪里来?

以特斯拉4680电池为例,早在2020年9月,特斯拉就发布了4680电池,但如今两年时间过去还没能实现大规模量产,远远落后于官方计划。为何?因为良品率迟迟得不到解决。说白了,从实验室产品到真正量产,再到大规模生产,难度呈几何倍数增加。

最后,能赚钱吗?

今年一季度,蔚来的整车毛利率为18.1%,而宁德时代(300750.SZ)动力电池系统毛利率只有15.04%。也就是说,电池业务本身的赚钱难度其实超过了整车。换言之,即便前面提到的技术、资金、制造都能够解决,电池业务的盈利难度也超过了整车。

谈谈我们的看法:

在很多人看来,电池技术很容易被突破,竞争格局轻而易举被颠覆。但事实是,以固态电池为例,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固态电池就已经在实验室问世,能量密度超过700wh/kg,是现有主流锂电池的2.5倍。但是,在此后的30多年时间里,固态电池始终没有被量产,也几乎没有车企对该技术路线进行持续研究。

需要特别强调,国内企业对固态电池的研发,不过六七年时间!

既然如此,蔚来到底打的是什么如意算盘?最大的可能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的是为公司继续制造概念和故事,迎合资本市场!

跟蔚来合作PPT固态电池企业——卫蓝新能源,估值已经达到了150亿元;另外,像辉能科技、清陶新能源这些处于商业化早期的电池企业,也已经进行了数轮融资。至于说中创新航、欣旺达这些电池企业,尽管都处于亏损状态,但前者的估值接近千亿,后者的估值也超过了200亿元。

这样的一笔账,其实很容易算,蔚来更懂得算。在蔚来眼里,一切都是生意,只是不同之处在于,究竟是估值的生意还是造车的生意。

风险提示:

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读者需独立思考。

免责声明:所有平台仅提供服务对接功能,资讯信息、数据资料来源于第三方,其中发布的文章、视频、数据仅代表内容发布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泡财经平台的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仅供参考,用户需独立做出投资决策,自行承担因信赖或使用第三方信息而导致的任何损失。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泡财经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