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吵得最凶一天!高工锂电张小飞:所有车企都应该感谢电池企业

泡财经

宁德时代

发布时间:

2022-07-26 16:59:08

来源:看财经

7月21日,世界动力电池大会在四川宜宾召开。同时,这一天也成为了动力电池史上吵得最凶的一天。

宁德时代(300750.SZ)曾毓群率先开炮:

“上游原材料资本的炒作给动力电池产业链带来了短期困扰,但锂矿资源并不是动力电池产业发展瓶颈。”

史上吵得最凶一天!高工锂电张小飞:所有车企都应该感谢电池企业

广汽集团(601238.SH)董事长曾庆洪紧随其后:

“我感觉像是在给宁德时代打工”。

至此,电池厂与上游原材料、整车厂与电池厂之间的矛盾,正式摆上了前台!

一天后,宁德时代首席科学家吴凯作出间接回应:“我们公司今年虽然还没亏本,但是基本上在稍有盈利的边缘挣扎,非常痛苦。”

为什么大家会吵架?

说白了,都是话语权之争!

坦诚来说,关于这样的争吵,其实每天都在上演。因为,谁都希望自己的利润能够多一点,不要被别人卡了脖子。也正因为此,大家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那么问题来了,对于新能源车的发展,整车和电池企业,谁的贡献更大呢?

先回答两个问题。

第一,为什么“新能源整车厂只有特斯拉赚钱”?

因为,本土车企不是从品牌、软件、智能化去提升其价值,而是停留在老的传统产业观点,想着通过压榨所有零部件的钱。

第二,为什么“在制造环节,整车相比于电池更加落后”?

宁德时代的产品缺陷率已经由“PPM”提升至“PPB”级别,即缺陷率由百万分之一下降至十亿分之一。但是,从整车和零部件的维修率来看,整车显然达不到电池企业的一致性水平。

对此,高工锂电董事长张小飞直截了当地说到:

“电池厂以及上游负担着中国的能源转型和升级,中国的汽车产业应该感谢锂电产业所有的上游参与者。”

张小飞的这个观点到底对不对呢?

谈谈我们的理解。

首先,从碳中和的观点来说,如果没有电池厂扮演的巨大作用,整车企业没有办法消化碳减排指标;其次,从技术路线的角度来说,日本押注的是氢能路线,这一错误直接让日本整车企业的领先优势不复存在;

再次,从市场份额的角度来说,中国电池企业在全球市场的合计份额超过了50%,使得国内整车企业在电池产品质量、价格上具有更大的领先优势。

试想一下,假如整车企业使用的都是外资品牌生产的电池,那么会不会面临卡脖子问题?由于电池成本的占比达到了40%-60%,核心零部件的利润就此被垄断?

新能源车的渗透率之所以能够迅速提高,尽管补贴是重要原因之一,但更大的原因是电池技术的进步,极大地降低了消费者的里程焦虑。

谈谈产业链话语权的话题。

关于电池厂和车企的关系,曾毓群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是搭台子的,就是我们搬砖打基础,整车企业在台子上跳舞。”

从这个角度说,锂电池更像是绿叶的角色。

当然,绿叶归绿叶,对话语权的争夺谁都不会轻言放弃。

宁德时代吐槽上游锂矿太贵,于是通过合资和亲自下场挖矿的方式介入上游领域;整车企业觉得利润都被电池厂拿走了,于是以广汽集团和蔚来(9866.HK)为代表的车企计划自建电池厂;除此之外,锂矿企业也有更大的追求,以赣锋锂业(002460.SZ)为代表的上游企业官宣要建立电池生产线。

一句话,大家都在试图进入对方的业务领域,寻求在话语权上获得更多的话语权!

目前来看,电池企业的竞争格局最好,全球范围内已经形成了“一超多强”局面,全球排名前十的电池企业基本上已经固定。下游整车企业的竞争最为激烈,造车新势力层出不穷,试图颠覆传统厂商,传统厂商也不甘示弱,试图巩固并且强化自身市场份额。

那么,上游呢?

电池这门生意不仅是一门辛苦活,而且对技术、资金、制造能力都有极高的要求,对于享受暴利的锂矿企业来说,未必愿意入局。

最后,做个简单总结:

电池厂和整车厂之间的矛盾,由于电池厂甘做“绿叶”,整车厂的精力更多集中在“智能化”的比拼上,以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至于说布局电池厂,更多是出于怕被卡脖子的考虑。

上游原材料和电池厂之间的矛盾,本质上说原材料的大幅上涨是供需不匹配所导致的,因此解决办法就是增加产能供应。目前来看,电池企业亲自下场挖矿已成定局,但上游布局电池厂并不多见,短期来看上游的利润似乎更大,但这种利润能够维持多久尚不好说。

但不管怎么说,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用竞争替代躺平,对促进新能源车产业的发展大有裨益。

免责声明:泡财经所有平台仅提供服务对接功能,资讯信息、数据资料来源于第三方,其中发布的文章、视频、数据仅代表内容发布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泡财经平台的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仅供参考,用户需独立做出投资决策,自行承担因信赖或使用第三方信息而导致的任何损失。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泡财经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