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右转

发布时间:

2025-10-22 22:06:27

来源:格隆汇

昨日上午,日经指数正在冲击5万点。

同一时间,日本国会完成了首相指明选举。

自民党总裁高市早苗在参议员决选中获125票,成为日本宪政史上第一位女性首相。

她的丈夫山本拓,也成为了日本历史上首位“第一先生”。

消息一出,市场短暂下跌,日元迅速跳水

此时此刻,日本金融市场已经进入经济政策落地阶段。

2025年度内,人们对股市上涨的空间仍然相对乐观;但预期利率上涨的声音,戛然而止。

因为新首相明确反对日本央行加息,主张“只有当工资增长推动需求型通胀形成后才应收紧政策”、“现在加息是愚蠢的”。

她说,她将带领日本回到安倍晋三时期的经济繁荣。

安倍时代的繁荣,不就是放水的繁荣?

这一立场,直接扭转了近两年的市场预期,10月份加息的概率从68%暴跌至20%。

日本右转

特朗普的支持者叫MAGA,高市早苗的支持者叫JIBA(Japan is back again)。

旨在恢复日本战后的经济辉煌与民族自信,与“让阿根廷再次伟大”大同小异,都是对Make America Great Again的模仿。

也就是说,日本也正式“右转”了。

世界正在加速去中心化,全球合作的时代或许即将是个历史名词。

秽土转生,安倍晋三

长期有人认为,现代日本的崛起,靠的是美国输血。

某种程度上,是可以这么说。

二战后,美国给日本定下的汇率是1:360,一直维持到70年代。

日元相对美元如此不值钱,相当于日本货也便宜。

凭借低汇率优势,日本拼命扩大对美国出口。

相当于吸美元的血,来壮大自己。

整个80年代,全美三分之一的贸易赤字都来自日本,存在巨大的逆差。

1983年,卡特皮勒时任总裁李·摩根发布《美元与日元不匹配问题原因及解决方案》,指责日本利用汇率优势占美国便宜,导致制造业被重锤,大量工人失业。

报告发出后,美国民间迅速掀起反日高潮,失业者们成群结队跑到大街上打砸日本车。

美国失业者打砸日本车

1985年9月22日,美、日、德、英、法签订《广场协议》,强迫日元升值。

目的很明确:就是要打掉日本货的竞争力,减少日本对美国的出口。

于是从85年到11年,日元汇率暴涨,美元兑日元一路从300多跌到75。

与之相对应的,日本的名义GDP,在“失去的二十年”中,仍然在继续上涨。

到2011年,也就是日元汇率达到顶峰的那一年,日本的名义GDP也达到历史最高点。

所以,如果只看美元计价,压根就看不出日本哪里失去二十年了,只能说增长缓慢。

但这个汇率上涨、名义GDP持续上升的阶段,属于是面子好看,里子难受。

最直观是外贸。

日元越来越值钱,等于日本货越来越贵,出口的竞争力渐渐消退,极大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

结果是日本企业的大量资金都投资到国外,而国内投资严重不足。

比如我们亲眼所见的,90-10年代,有大量日资跑到大陆办厂;近些年,又成批成批撤回去了,比如佳能

即便啥也不研究也能猜出来,肯定是他们国内出现了转机。

2012年12月,围绕核能与经济问题,安倍晋三,重返首相宝座。

仅仅一个月后,日本内阁就推出“超宽松货币政策”、“结构改革政策”、“扩大财政支出政策”,共同组成安倍经济学的三支箭。

手段简单粗暴:大幅降息,大量印钞,增发国债。

2012-2015年,美元兑日元迅速从75涨回125,日本名义GDP跟着大幅下跌。

但是,大量企业却因此保住了性命。

企业活下来了,就业就有了保障。

在名义GDP下降的阶段,日本先是被德国超越,紧接着又要被印度超越……但国内的失业率率却从10年代开始不断下滑,最近甚至出现了企业抢人的新闻。

这一点非常反直觉,但确实是事实。

在整个安倍二次执政期间,日本经济经历了长达71个月的景气期,失业率持续下降,股市也开启十年长牛。

但这种行为,与四十年前利用低汇率占盟友便宜有区别吗?并没有。

为此,日本政府承受了欧美和隔壁韩国的巨大压力,韩国公开宣布不允许日本汇率降到110,还要求美国直接干涉日本的汇率。

日本失业率总体下行,来源:国信证券

2015年后,全世界围绕日元汇率问题的斗争,始终很激烈。

日元汇率长期在110上下浮动。

但从2022年开始,日元贬值速度明显大幅加快,等于是加速吸盟友的血。

虽然那时安倍晋三已经不是首相,但作为灵魂人物,他必须死。

2022年7月8日,安倍在街头遇刺,震惊世界。

这之后短短几个月,美元兑日元汇率迅速涨到151.9,然后又快速跌回127。

2023年开始,日本央行开始连续出台政策,上调10年期国债利率上限,美元兑日元一路又回到150以上。

这一系列事件背后,必然发生了许多不为普通人所知的政治博弈。

美元兑日元,来源:Choice

不过仅看日元走势,日本方面虽然迫于压力变相小幅加息了两次,但日本整体还是往继续贬值的方向在走。

他们似乎并没有妥协。

甚至,到了今天,安倍晋三又被秽土转生“回来了”。

继承还是变体?

从欧美再到日本,很多人大概都有疑问。

为什么右翼政治家魁首,很多是女性?

带入到职场中,可能更好理解。

不论是从政还是我们平时看到的普通职场女性,为了摆脱女子软弱的刻板印象,一般都会比男人更强硬。

不过,这既是buff,也是debuff。

同样是因为刻板印象,即便她们发表更极端一点的观点,人们感受到的攻击力也会弱化不少,更容易接受一些。

至少在此之前,高市早苗扮演的就是这样一个角色。

早在2006年,安倍晋三第一次执政,做出了一个令党内震惊的决定:在815纪念日停止首相和内阁大臣参拜靖国神社。

但高市早苗却突然跳出来公开抗命,成为内阁中唯一的参拜者。

从那个时候,外界就明白了她的政治定位。

投桃报李,第二次执政期间,安倍任命高市早苗为日本第一位女性总务大臣。

安倍晋三多次称赞她为“保守派之星”,高市早苗也被称为“安倍女孩”。

2022年,安倍遇刺,高市公开表示要继承安倍的遗志,顺势得到保守派的拥护。

作为安倍遗志的继承人,高市早苗也有自己的三支箭。

1.通过扩大政府危机管理职能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经济增长;

2.通过加税和优化政府资金使用扩张财政,避免增发国债;

3.明确政府对货币政策的责任,但允许日本央行自主选择工具。

乍一看,似乎与安倍的三支箭没有多大区别。

也正是因为如此,很多人调侃安倍被秽土转生了,灵魂归来三度执政。

但时代环境不同,两者怎么可能没有区别?

首先,通胀环境不同。

与10年前的长年通缩不同,近几年日本已经出现了明显的通胀,国民的财富三十年来第一次缩水。

在这种背景下,大规模的财政刺激,很可能转化为更高的通胀,进一步提高民生成本。

若输入性成本上升而工资跟涨迟缓,将实质压缩家庭消费,降低扩张性财政的乘数效果。

日本通胀率,来源:TRADING

其次,政治博弈更激烈,政策很难执行。

第三支箭,很明显是在挑战日银的独立性,不可能不遭到反对。

同时财务省与执政党、鹰牌与鸽派之间也存在明显分歧。

近两年,日元的主基调是跟随美元加息,如果要回归安倍时期的政策,势必会在“扩张”与“稳健”间反复博弈。

但更重要的是,债务膨胀的规模,也远不是当年可比。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实践政府快速加杠杆实现泡沫经济软着陆的经济体,日本成功地将出清周期拉长到十五年以上。

但代价是,目前,日本政府债务总额已经突破1300万亿日元大关,公共部门债务占GDP比率超过260%,私营和公共部门债务总额与GDP之比高达400%以上。

以京都市为例,财政调整基金已经见底。以目前的状况而言,最快到2028年可能将沦落为“财政再生团体”,也就是破产。

京都市长已经向外宣布,10年内京都市可能破产。

怎么给他们续命?似乎只有走回曾经的道路、扩大财政刺激才有可能。

本质上,所谓的“早苗经济学”,就是将安倍经济学再度发扬光大,通过印钞和打压汇率实现繁荣。

今日近日,必须要重拾安倍那一套,才能给政府续命。

但今时今日的情况,无论内外环境,又使得政策的执行难度大大增加。

这无疑是很难的。

尾声

战后的日本凭什么繁荣?按照本文的思路,最大的依仗恐怕就是凭借低汇率优势,让盟友给自己输血。

从这个角度出发,对于Japan is back again这句话,我们或许能品出不一样的意思。

此时此刻的日元,虽然经历了数年贬值,兑美元一度达到161:1。

但想当年,美元兑日元长期维持在300以上,远远超过现在。

安倍重演四十年前的玩法,高市重演安倍的玩法……

利用低汇率的优势,经济继续走强是可行的。

但能走多远,这个就不好说了。

日本股市的十年长牛,本质上就是三波大放水导致的结果。

只不过最近一次是被动的。

继续下去怎么办?

第四次水?第四次牛?再调整?再放水?

第四次或许会有,但不可能无限循环下去。

免责声明:所有平台仅提供服务对接功能,资讯信息、数据资料来源于第三方,其中发布的文章、视频、数据仅代表内容发布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泡财经平台的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仅供参考,用户需独立做出投资决策,自行承担因信赖或使用第三方信息而导致的任何损失。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古东管家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