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电池已经具备装车能力 多氟多:从核心材料商到电池生力军

发布时间:

2025-10-16 11:45:00

来源:全景网

全景网近期调研上市公司多氟多(002407.SZ),了解到相关信息。目前,公司研发的固态电解质离子电导率达到0.6mS/cm,电池能量密度340wh/kg,循环寿命>800周,软包电芯可通过热箱和针刺测试,借由目前的产线,已经具备生产装车能力。多氟多已经成为固态电池领域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固态电池已经具备装车能力 多氟多:从核心材料商到电池生力军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高速发展,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等新场景的兴起,正催生下一代电池技术的革命。固态电池因具备更高能量密度、更优安全性和更长寿命等优势,被视为动力电池的“圣杯”,各国企业和科研机构竞相投入研发。

资本市场也对这个新技术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和热情。尤其是最近半年内,相关技术不断实现突破,产业内相关公司也陆续公布进展,Wind动力电池指数在经历了“4.7关税冲击”后,快速收复失地并实现了底部翻倍的涨幅。

在众多角逐固态电池的企业中,多氟多(002407.SZ)是一家特色鲜明的上市公司。这家总部位于河南焦作的企业,原本以传统无机氟化工起家,后打破六氟磷酸锂国际垄断,在新能源浪潮中成功转型,成为电池材料领域的重要供应商

近年来,多氟多不仅在六氟磷酸锂等锂电电解质领域持续深耕升级,其新能源电池业务也做得风生水起,尤其是2017年便开始前瞻性地布局的固态电池材料和技术,获得了越来越多投资者的关注与追问。

前瞻布局卡位技术优势 材料基础支撑发展潜力

多氟多成立于1999年12月,2010年5月在深交所上市,并于2021年6月正式更名为多氟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公司自成立以来主要经营无机氟化物,并以此为基础逐步向外拓展业务,横跨传统工业、新能源、半导体、核电关键材料四大赛道,形成“基础材料+高端应用”的驱动模式。

多氟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离不开其深厚的技术积累和前瞻性的研发布局。公司在多年发展中形成了以“氟、锂、硅、硼”四大元素为核心的新材料产品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延伸至新能源电池领域,构筑了独特的技术护城河。

在氟化工领域,多氟多是无机氟化物行业的龙头。公司主要产品包括冰晶石、氟化铝等铝用氟化盐,以及无水氟化氢等基础氟化工原料,产销量多年位居全球第一。多氟多积极开发新能源材料如双氟磺酰亚胺锂(LiFSI)、二氟磷酸锂、含氟溶剂、含氟粘结剂、高性能硅碳负极材料等,以满足下一代电池对高电压、高稳定性电解质的需求。

这些氟化工和新能源领域的技术储备,为公司进军固态电池打下了坚实基础——含氟材料具有宽电化学窗口,良好的动力学性能,优异的负极钝化能力,特种无机氟和有机氟材料是氧化物和聚合物固态电解质的核心材料。

清华大学近期发布于Nature的固态电池相关的论文,就直指氟取代基来提升电解质在高电压下的抗氧化能力。

多氟多依托其有机氟和无机氟材料产业优势,已经与清华大学、中科院、郑州大学等一系列高校和科研院建立科研合作框架。清华大学近期发布于Nature的固态电池相关的论文,就直指长链有机氟取代基参与构成的“富阴离子溶剂化结构”设计新策略来提升电解质在高电压下的抗氧化能力。后续一旦在产业界进一步验证推广,将会为公司带来难以估量的发展潜力。

在锂领域,多氟多不仅生产锂盐电解质、含氟电解液溶剂、有机氟材料和单体、高性能硅负极材料,还布局了锂电池制造环节。公司旗下的广西宁福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从事锂离子电池的研发和生产,产品涵盖动力锂电池和储能电池等。这种“材料+电池”一体化的模式,使公司可以更敏锐地捕捉市场需求,并将研发成果快速转化为产品。

而作为固态电池的关键环节,负极材料也需要升级以迎合更大容量的需求。多氟多旗下子公司浙江中宁硅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硅碳负极采用多孔碳一步法沉积硅技术,具有大容量(>1500mAh/g)、低膨胀等优点,目前在国内一线电池企业应用。在固态电池的应用上,目前硅碳具有高能量密度、匹配性好等优点。

在2024年2月便启动了地点位于衢州智造新城高新片区,总投资 52.8 亿元的投资计划。

此次投资建设入选浙江省 “千项万亿” 重大项目,投用后将形成年产 40,000 吨硅碳负极材料生产能力。

在固态电池前沿技术上,多氟多更是早早卡位,形成了先发优势。根据《上海证券报》报道及公开信息,多氟多早在2017年就启动了硫化物固态电池的研发,在高离子电导率的硫化物电解质材料开发上拥有核心专利技术。

2021年起,公司进一步布局聚合物/凝胶固态电池体系,开发出适用于固态电池的新型含氟高分子聚合物电解质。聚合物固态电池可以在较低温度下工作,且易于加工成薄膜,是固态电池的重要技术方向,为解决含LiFSI固态电解质高温热失控问题提供了可商业化的解决方案,在全球范围内尚属首次。

目前,公司组建了精干高效的研发团队,其中材料团队博士研究生2名,硕士研究生60余人,电池开发及工艺工程师110余人,与清华大学等多所科研院所达成框架合作协议,共同进行技术研发,进一步探索聚合物固态电池的产业化。目前固态电解质离子电导率达到0.6mS/cm,电池能量密度340wh/kg,循环寿命>800周,软包电芯可通过热箱和针刺测试,依托公司电池产线,已经具备生产装车能力。

为追求更好的产品性能,研发团队计划2027年实现目标固态离子电导率>1mS/cm,锂离子迁移数>0.8;电池能量密度达到400wh/kg,循环寿命>1000周,同时可满足安全要求(GB43854-2024中对单体电池所有的测试要求)。

多氟多还联合国内顶尖院校在复合锂负极布局,预期比容量达到1500mAh/g,循环寿命>500周。

EVTank预计,全固态电池将于2027年前后实现小批量量产,2030年起迎来更大规模的产业化应用。权威专家、清华大学欧阳明高院士也指出,中国有望在2027年前后将全固态电池首次搭载于电动汽车,并力争2030年左右实现大规模量产。可以预见,未来五到十年将是固态电池从技术验证走向商业落地的黄金窗口期。

差异化竞争挖掘潜力 传统锂电池焕发生机

固态电池的未来可以期待,传统锂电池的当下也同样蕴含勃勃生机。虽然资本市场在过去几年经历了比较大的变化,但是产业仍然保持了稳定增长。

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GGII)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锂电池出货量1175GWh,同比增长32.6%,其中动力、储能、数码电池出货量分别为780+GWh、335+GWh、55+GWh,同比增长23%、64%、14%。

2025上半年,行业数据表现依然强势。GGII统计数据显示,中国锂电池出货量776GWh,同比增长68%。其中动力、储能电池出货量分别为477GWh、265GWh,同比增长分别为49%、128%。

行业的持续向好,也为产业内的公司带来了新的机会。过去两年,多氟多电池业务经历从2024年短期承压到2025年全面爆发的转变,2025年以储能、小动力为核心的增长势能显著,动力电池排产延续至年底。

今年8月,多氟多自主研发的“氟芯”大圆柱电池单月出货量突破1000万支,对应装机规模超1GWh,创下历史新高。

但多氟多的成功,也并非一蹴而就。此前多氟多曾在三元软包和方形电池领域广泛布局,随着软包电池市场的萎缩及研发和管理成本的高企,多氟多原有的锂电技术路线难以适应市场变化。

在重新审视了产业格局和公司自身特点后,公司果断改变技术路线,在2024年对原有软包电池产线进行了技术改造并对主要资产计提减值,而聚焦于大圆柱这个赛道,主要生产20Ah到100Ah之间的产品,覆盖了新能源汽车、储能和轻型车三大核心应用场景。

公司为大圆柱电池产品设计了双侧泄压技术,这种双向泄压防爆阀设计能在压力异常时快速调节内部压力,通过了严苛的针刺、挤压、过充等测试,大幅提升了安全性。而在成本考量上,除了大圆柱本身的降本优势,公司通过单侧汇流设计,不仅提高了空间利用率,还大幅降低了模组制造成本。

此外,多氟多充分发挥了核心材料供应商的优势,研发了独特的电解质添加剂配方,如阴离子型不饱和添加剂、含氟阻燃添加剂等,显著提升电池在极端环境下的稳定性,能量密度较上一代提升15%,循环寿命突破2000次。

目前,多氟多已形成40、42、46、60、65等全系列大圆柱电池产品矩阵,覆盖20Ah至75Ah全系列规格,在300公里以内新能源汽车、家用储能和轻型车市场占据领先地位,并深度参与国内多个大型储能项目建设。

而随着焦作基地新增5.5GWh产线,南宁基地5GWh产能投产,2025年底总产能即将突破20GWh,今年全年的出货量有望达到10GWh。未来规划上,公司或与下游户储和两轮车用户深入合作,进一步扩充产能。

我们在财务端,也可以看到公司电池业务的显著变化:毛利率从2024年的2.07%提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超9.74%,规模效应与产品结构优化正在驱动盈利改善。下半年以来,下游需求进一步提升,我们可以合理预期全年的毛利率还能进一步提升,投入耕耘多年的板块即将实现显著且可持续的盈利。

充分发挥材料优势,持续保持与头部院校的产学研结合,为公司在探索前沿技术上提供了难得的发展平台。而现有电池业务在经历多年投入后,也慢慢步入正轨,未来有望承接新的产品技术,为公司打造又一增长极。潮头观澜,在经历一轮洗礼后的多氟多,如何把握新的产业东风,值得期待。

免责声明:所有平台仅提供服务对接功能,资讯信息、数据资料来源于第三方,其中发布的文章、视频、数据仅代表内容发布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泡财经平台的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仅供参考,用户需独立做出投资决策,自行承担因信赖或使用第三方信息而导致的任何损失。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古东管家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