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昨天京东披露财报,第一季度收入3011亿元,同比增加15.8%,高于市场预期的2894.4亿元。
或许是受此提振,今天开盘京东一度涨超4%,小米、腾讯也都涨超2%,带动$港股科技50ETF(SZ159750)$盘中大涨,截至10:03上涨1.31%,并且还在持续拉升。
这个ETF跟踪港股科技指数,是目前场内较为热门的两融标的,2025年内涨幅高达23%+,截至5月13日年内份额已经增长了276%!看来昨天的港股回调是个实打实的低吸机会,中期逻辑确立无疑。
就在昨天,野村、摩根士丹利、花旗、富达一致齐声唱多中国股市。其中,野村将中国股票评级大幅上调至“战术性超配”,认为中美经贸会谈的实质性进展对中国股市来说是一个重大利好,并把恒指上调到年末25000点,以及2026年上半年26000点的目标点位。
消息面上,最近港股科技还有一个大动作:宁王港股下周二上市,日内应该会有个拉高。如果顺利冲击300点的话,相关指数大概率也会有所异动。
而且宁王并非个例。自从港股开通“科企专线”,A股多家汽车和行业企业都在选择赴港上市,采取 “A+H”双重上市策略:比如奇瑞汽车、均胜电子、阳光电源、科大讯飞、赛力斯、广汽埃安等等。
此外,A股“药王”恒瑞医药也将于本月启动港股IPO路演,即将成为继药明康德、百济神州、荣昌生物后又一家“A+H”股上市的医药巨头。
这些不差钱的车企、药企为何纷纷选择港股上市?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与A股市场相比,港股具有更成熟的国际化投资者结构。
要知道,港股的外资持股占比一季度在18%左右,而A股只有不到5%。所以对比之下,港股上市能够为企业提供全球定价与战略协同,这种制度优势形成正向循环:优质企业上市吸引长线资金,资金沉淀又增强市场深度,最终推动港股估值体系向纳斯达克靠拢。
数据显示,截至5月13日,今年以来港股股权融资规模达1463.42亿港元,同比大增321.96%。其中,IPO融资额为234.72亿港元,同比增长198.33%。
那么落实到指数上,我们该如何布局呢?
资料显示,目前几个主要的港股科技类指数中,港股科技指数要比恒生科技多了4%的新能源汽车和8%的医药。
对比恒生科技的30只,港股科技指数覆盖50只成分股:在保留小米、腾讯、阿里等巨头的同时,海纳入零跑汽车、瑞声科技等中小型科技企业,能够达成类似于“核心+卫星”策略的配置效果。
事实证明,这种差异化配置也确实让港股科技的年内表现优于恒生科技。截至5月13日,港股科技的年内涨幅比恒生科技多了3%+。
这应该是因为新能源汽车板块的纳入,使得港股科技指数深度绑定中国制造业出海浪潮,抓住了这一轮产业扩张红利,而医药板块的权重优势则为其提供了穿越波动的防御性。
反观恒生科技指数,其医疗健康板块仅覆盖互联网医疗平台,难以捕捉创新药国际化的红利。
作者:ETF金铲子
免责声明:所有平台仅提供服务对接功能,资讯信息、数据资料来源于第三方,其中发布的文章、视频、数据仅代表内容发布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泡财经平台的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仅供参考,用户需独立做出投资决策,自行承担因信赖或使用第三方信息而导致的任何损失。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