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原业绩再进阶:高质量之路,越走越宽

发布时间:

2025-11-03 20:14:29

来源:市值观察
牧原业绩再进阶:高质量之路,越走越宽

10月30日,牧原股份发布了2025年前三季度“成绩单”,业绩延续稳健增长态势,负债水平、现金流状况也进一步改善。

当前,牧原国内业务已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海外布局也逐步发力,续写新成长篇章。而这一切,均离不开公司多年来持续构筑的“护城河”。

01

业绩持续稳增

2025年前三季度,牧原营收为1117.9亿元,同比增长15.52%,归母净利润为147.79亿元,同比增长41%。与2019年同期相比,两者累计增幅高达8.5倍、9.7倍。

▲牧原历年三季报营收及增长情况,来源:Wind

由此可见,牧原不仅经受住了非洲猪瘟的挑战,更成功穿越了猪周期低谷,展现出良好的经营韧性。

养殖成本是牧原持续领跑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截至三季度末,公司完全成本已降至11.6元/公斤,较年初下降1.5元/公斤。此外,公司场线之间的成本差距不断收窄,超八成场线成本控制在12元/公斤以下,最优场线甚至可达10.5元/公斤。

在养殖成绩方面,牧原的全程成活率、PSY(每头母猪每年提供断奶仔猪数)、肥猪日增重、育肥料肉比等经营指标也持续优化。

一方面,公司从能繁母猪源头提升猪群健康水平,在蓝耳病、PED等核心疫病的防控上取得显著进展。另一方面,通过管理优化与技术路线升级,不断提升人效,降低疫病风险药物投入。

随着业绩稳步增长,牧原的负债水平、财务结构也更加稳健。

截至三季度末,公司资产负债率为55.5%,较2023年高点下降6.6个百分点,表现优于多数同行。

前三季度,公司总负债压降98亿元,若扣除50亿元分红权益,年内降负债目标已超额完成。其中,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及应付账款均下降超50亿元,成为负债压降主力。

再看经营现金流,前三季度净额高达285.8亿元。随着国内资本开支进入下行通道,而海外项目投入规模有限,牧原正步入现金流持续收获期。

这不仅为高额分红奠定基础,也强化了其作为红利资产的投资属性。

02

向高质量进阶

近年来,在国家号召以及行业步入稳态阶段背景下,牧原主动调整经营战略,迈向高质量发展之路。

如何实现高质量进阶?

牧原的策略是,国内挖潜拓链,海外寻增量空间。

具体来看,牧原很早便开始构建全产业链一体化体系,旨在降低养殖环节成本并推动业务多元化。除中游养殖,公司向上游延伸至饲料、种猪、疫苗、药物等领域的研发与合作,向下游则重点拓展屠宰等业务。

早在2022年,牧原就提出每头猪降600元的目标。目前已完成约三分之二的进度,未来仍有持续降本空间。

值得关注的是,牧原屠宰业务已步入收获期。

从2021年上半年至2025年上半年,该业务收入从约16亿元攀升至193.5亿元,占总收入比重从5.5%提升至四分之一以上。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屠宰量高达1916万头,同比增长140%,产能利用率提升至88%,并在第三季度实现单季度盈利。

由此可见,屠宰业务已成为牧原的第二增长曲线,未来利润贡献有望持续提升,也有利于平滑养殖业务的周期波动。

除了内部经营效率提升外,外部“反内卷”政策,也为牧原在内的头部猪企创造了有利环境。

2025年6月,农业农村部召开生猪生产调度会,确立“控产能、降体重、限二育”的调控框架。随后,政策持续加码,任务逐级分解,并配合生态环境部强化养殖环保检查。

从中长期看,生猪“反内卷”政策具备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方面,政策抬高了资金、技术和管理门槛。未来竞争将不再是“拼规模”,而是转向“拼成本、拼效率、拼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拥有成本等优势的头部企业将更具竞争力。

另一方面,若产能调控到位,曾大起大落的猪周期或将弱化,猪价有望进入更稳定、中枢上移的通道。

这一趋势或与上一轮煤炭、电解铝等行业的供给侧改革类似。随着供需趋于平衡,相关企业资本开支下降,业绩进入持续收获期,资本市场也将其估值逻辑从周期属性转向红利属性。

在此背景下,中国神华陕西煤业中国宏桥为代表的龙头,估值倍数水涨船高。未来,市场看待牧原的价值也有望发生深刻变化。

在深耕国内的同时,牧原也将国际化视为未来增长的关键抓手。

牧原出海第一站选择了越南。该国拥有1亿人口,年生猪需求量超过5000万头,是东南亚最大的生猪市场。近年来,非洲猪瘟在当地蔓延,也为牧原将自身技术创新优势复制到海外市场创造了契机。

初期,牧原与越南本土巨头BAF合作,以轻资产模式输出猪舍设计、生物安全与环保技术,助其降本增效并共享收益。

今年9月28日,双方进一步深化合作,签署协议共同投建运营高科技楼房养殖场及配套饲料厂。项目总投资约32亿元,全面达产后,预计年出栏生猪160万头,饲料年产能60万吨。

越南项目是牧原出海的关键试金石。一旦成功,将成为其技术与管理模式海外复制的标杆,为后续拓展其他市场积累经验,进而打造业绩第三增长极。

为配合出海战略,牧原于5月底正式递交港交所上市申请。此次融资并非用于国内产能扩建,而是旨在提升国际认可度,为全球化布局搭建跳板。

03

凭什么持续领跑?

自2014年上市以来,牧原每年设定清晰的经营目标,并几乎全部实现甚至超额完成,成为行业中少数“言出必行”的企业。

一步步踏实前行,牧原已成全球猪王,成本控制能力行业领先,整体经营水平持续领跑,且未来发展劲头十足。

这背后的支撑力是什么?

在市值观察看来,人才是牧原最底层的核心竞争力。

第一,掌舵人秦英林的领导力,是牧原发展壮大的最关键因素之一。

他不管是对生猪发展阶段、经营模式选择,还是对猪周期判断均有深刻洞察,能够较好进行前瞻布局与风险应对。

例如,他曾将中国养猪业划分为三个阶段——资本驱动阶段即将结束,当前正处于成本领先阶段,未来将迈向价值创造阶段。

牧原正是沿着这一大势判断稳步推进,目前已全面进入第二阶段,并在第三阶段有所沉淀与积累。

在他的带领下,牧原上下很好地遵循第一性思维原理,将养殖全流程分解为饲料、种猪、健康、管理等环节,并进一步细化为种、料、康、养、宰、舍等20个维度,逐一突破,实现持续降本。

第二,人才梯队与企业文化融合,凝聚组织战斗力。

事实上,牧原很早就建立接班人制度,培养二代核心团队。当前,首席财务官高曈、屠宰事业部总裁秦牧原、首席人力资源官王春艳、养猪生产首席运营官李彦朋、首席法务官袁合宾等一批年轻高管已成为公司中流砥柱,高管团队平均年龄不足35岁。

除此之外,牧原还通过系统性股权激励与培养机制,深度绑定核心人才。

2019年至今,公司已实施三次股权激励。特别是在8月底推出的最新一期计划中,针对经营者、奋斗者、骨干员工三类群体构建了阶梯式激励网络,进一步激发了组织活力。

在培养机制上,牧原融合了师徒制、系统培训与基层实践的完整体系。每年举办的“拜师大典”至今已持续十七届,通过“传帮带”与年度培养,将一线经验转化为组织能力,筑牢人才根基。

“让后来人站在我的肩上,去成就他们的人生。”这或许正是牧原能够行稳致远的文化根基。

从掌舵者的远见,到人才梯队的厚度,再到激励与文化的深度融合,共同构成了牧原最底层的竞争力底座。

在这份坚实支撑下,牧原在国内的高质量发展与海外的战略开拓,将更具战斗力与底气,也更有能力与股东共享可持续的发展红利。

免责声明:所有平台仅提供服务对接功能,资讯信息、数据资料来源于第三方,其中发布的文章、视频、数据仅代表内容发布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泡财经平台的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仅供参考,用户需独立做出投资决策,自行承担因信赖或使用第三方信息而导致的任何损失。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古东管家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