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十年,在中国社交领域,有两家公司一直立于不败之地。
一家是腾讯,另一家是微博。
于投资者而言,如果当初买入400块港元的腾讯相当于“白菜价”,那么今天600块的腾讯,也仍有成长价值。原因无他,微信的上限足够高,垄断熟人社交的价值不可估量。
微博则不同。
天眼查APP信息显示,2021年12月微博在港股上市,市值600亿,彼时股价在200块港元附近,而今天,即便是85港元的微博,也会有人思考会不会有风险。

这里面的本质差异在于:微信是掌握熟人关系,而微博是贩卖“注意力”。
与微信相比,微博运营的能力不弱。
今天的微博不缺制造话题的能力,也不缺挖掘热点的算法。但不管是以前的“微博超话”“打榜”,还是现在的AI智搜,核心的商业逻辑还是注意力变现。
注意力变现的逻辑反映到微博的营收结构上,则是今年二季度,微博的广告及营销收入占总收入86.1%。
这些年,微博的广告主数量一直在减少,从2018年的290万减少至2024年的60万。主要原因之一,在于用户的注意力转移了。
今天,抖音月活用户10亿、日活用户7亿;快手月活用户7亿、日活用户4亿;微博月活约6亿,日活约2.6亿(截至2025年6月数据)。
显然,微博并不是最出彩的那个。
如何重新激活现有的内容生态,留住广告商家,才是微博转型的关键。而AI无疑是重要的机会。
AI智搜“不食”人间烟火
在搜索领域,AI带来的增量机会是被验证过的。
QuestMobile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9月,百度AI搜索月活季度环比增长18.63%,日均生成AIGC内容量已突破千万。数据显示,夸克AI搜索渗透率也超过56%。
于微博而言,最为稳妥的路,其实就是复制AI搜索经验。
在AI这条路上,微博给出的答案是智搜。
今年4月份,微博智搜上线,之后‘深度思考模式’引发隐私争议,当时,有用户实测显示AI会分析账号历史博文,涉及地理位置、兴趣爱好、情感状态等信息,甚至包含非公开内容,后来调整之后,智搜正式上线。
我自己用了一下智搜这个产品,有好的地方但也有点怪。
好的地方在于,AI确实能够快速梳理信息,比如,热点事情的来龙去脉,相关媒体报道新闻的核心内容,以及关联的事件简介。
怪的地方在于,这跟你去问DeepSeek同样的问题似乎没什么两样。好比你去自助餐厅想大快朵颐一番,但坐到餐位上,服务员却给你端上来的还是西贝那几道预制菜。
从一个普通用户的视角来看,我平时刷够了抖音、B站,偶尔来刷微博,就是想吃个新鲜瓜,既然都来微博了,不得“吃点热乎”的?可用了智搜,感觉就好像刷到了“二手热点”。
AI智搜虽然解决了获取信息的效率问题,但少了几分平日微博里的“烟火气”,多了几分“机械感”。
从微博的角度来看,智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继“热搜榜”“超话”之后,微博太需要一个杀手级的AI产品,来从短视频平台手中抢回用户时长和增强用户粘性。
但从现实的角度来看,如果不改变微博底层的分发逻辑“打天下”,而是仅仅依靠一个AI产品来重新“分天下”,恐怕还不够。
从kill time的角度来看,微博的分发效率,是远不如短视频平台的。
抖音的分发逻辑,是兴趣+算法;快手是社区+算法;视频号是社交+算法。微博分发虽然也靠算法技术,但核心逻辑依旧是热点分发。
从逻辑上讲,微博热点分发的效率,不如短视频平台“兴趣+算法”的效率。
原因在于两点:
1.热点是“中心化”的分发,比如名人动态、某个热点事件信息,这也是微博这个产品的特点,容易标签化、中心化,头部效应很强。这也是微博做“超话”“热搜榜”的核心分发逻辑。
相比微博,算法逻辑更能做到“千人千面”的信息分发,增加用户时长不必拘泥于某个“用户感兴趣的热点”,而是能去中心化地分散在更多话题领域中。
与此同时,算法逻辑依然能兼顾热点分发的优势。比如,抖音、快手、B站中,也有搜索的榜单,也能做到热点分发,但相对来说,微博的算法分发逻辑可能没有视频平台那么极致,这是底层的商业基因决定的。
2.用户对微博的使用习惯,已经从聚焦“人”,慢慢地转变为聚焦“事儿”。
过去,微博的内容生态一直以来的特点是由明星、大V带动,大V输出热点,大众参与讨论。典型的如“微博女王”姚晨,曾拥有超过8000万粉丝。
这些年,微博的一个很有意思的变化是,开始慢慢转变为聚焦事儿。
比如,对于热点信息,在过去以热搜榜为核心的基础上,在产品首页的发现板块中加入热点流,增加了文娱热搜、社会热搜、科技热搜等诸多板块。
好的一面是,更多的事件得到了曝光的机会,但由此,微博开始慢慢地转变为聚焦“事儿”。
你看,今天的微博除了必要关注的时政新闻热搜之外,大量的娱乐内容以及饭圈流量成了拉长用户时长的重要内容。这也会导致用户习惯的变化:用户刷微博,会更聚焦在“事儿”。
在这个过程中,相比大V 、明星的影响力,平台的话语权更凸显出来,因为平台分发流量这件事儿,变得更重要了。
但是,这样的变化,也可能会导致,用户时长、流量粘性的变化,因为微博热点话题的kill time,远不如视频内容kill time来得有粘性。
这可能也是很多商家端做投放时,不再把微博看作是新品牌孵化的最佳阵地的原因之一。
广告主开始把目光更多地转向抖音、小红书。从品牌商家的维度来看,重要的不是流量增长,而是一个适合从0 到1增长的内容生态。
因为只有这样的内容生态才有红利,才有品牌成长空间。
以AI智搜为触点,微博能不能重新梳理平台的内容生态?这个问题就显得颇为关键。
微博走到“更年期”
微博当下要解决的问题,其实更像是一个“更年期”的问题。
技术上,微博需要进一步从基于数据的热点分发,进一步转变为主流的AI+算法的分发,商业上,微博需要“打破旧内容秩序,建立新增长秩序”。
AI 智搜能不能解决这微博面临的问题?
我认为还是得从短期和长期两个维度来看。
短期来看,智搜可能会带来一些用户粘性的增量。
微博COO、新浪移动CEO王巍曾经说:“多轮的消费能够帮助用户加快内容的消费速度和提升消费质量。”
AI智搜这个产品,至少能做到“加快内容的消费速度”。
有了智搜,就有希望增加用户内容消费的频次。当用户消费频次上来了,那么粘性跟时长也会跟着增长。
举个例子,大家平时刷抖音快手为什么那么上头?就是因为,刷到新内容的频次够快,大脑获得正反馈的频率增加了。同理,有AI智搜之后,用户获取信息的效率提高了,理论上用户在微博消费内容的频次也会增加。
数据上,也能印证这一点:“AI微博智搜”功能,6月份的复合增长率在41.7%。根据QuestMobile的数据显示,同样是6月份,AI智搜功能的月人均使用次数36.6次。
从增加对广告主吸引力的视角来看,AI智搜有价值,但对于广告主来说可能还不够。
一方面,智搜对于品牌的流量价值有待验证,当下阶段,智搜远没有热搜、超话对品牌的吸引力强。另一方面,长期来看,要留住更多广告主,单靠一个AI智搜是远远不够的。关键还是在于内容生态。
真正能够打动广告主的,其实不是AI带来的那点流量增长,而是需要微博释放出足够多的成长红利。
不仅是内容成长红利,也是“博主”成长红利。
这些年,新品牌的成长,往往是跟着优秀博主一同成长的。典型的比如李佳琦与花西子。只是,作为一个社交内容平台,微博生态是始终遵循“二八”效应的,也正因此,品牌很难在微博看到新的机会。
所以,微博缺的不是热点和优质内容,而是优质创作者。
这些年诞生的优质内容博主、主播,很多都不是从微博走出来的,反倒是抖音、B站居多。典型的比如影视飓风、比如何同学。
原因在于,微博的热点信息流动太快了,深度优质内容的生产却跟不上。也因此,微博需要尝试重新思考平台内容的生产方式和分发方式。
比如,在内容分发方式上,从“热点”内容,转向为“算法内容”。
这一点,可以参考微信。
微信订阅号这些年来,最大的一次改版是订阅列表改成了信息流,然后内容分发逻辑从“关注”分发,变成了算法分发。结果呢?虽然内容的“二八”效应依然在,但也给了优质创作者足够的空间。微信的流量不断向优质创作者集中,结果就是好内容变得更多了。
实际上,微博已经开始意识到了这一点,
在AI智搜之外,微博也开始做更多的调整。
比如在分发上,增加算法推荐的权重。
现在打开微博,默认进度是推荐,然后是关注。这样的变化反映出,微博似乎想要降低热点分发的权重,提升算法驱动的分发权重。
此外,在流量分配上,微博流量分成占比大幅下降到45%,热点(22%)、视频(18%)和兴趣(15%)内容的分成比例超过50%。这样调整,是为了向长尾博主倾斜。
在视频内容上,微博也调整了视频分发策略,从播放量主导切换到观看时长主导,优质长视频在各个场景下都能够得到优先分发。
这些变化的目的,是希望扶持中腰部博主和长尾博主,改善他们的变现能力,挖掘出新的流量红利。
只是,重塑当前的内容生态的格局,不是一次算法权重或者广告分成的调整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更“伤筋动骨”,更深入DNA层的变革。
从推出智搜开始,微博已经迈出了变革的第一步。
AI时代,微博能否完成这场自我“革命”?值得期待。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公司法定披露内容和已公开的资料信息,展开评论,但作者不保证该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及时性。另: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文章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与否须自行甄别。
免责声明:所有平台仅提供服务对接功能,资讯信息、数据资料来源于第三方,其中发布的文章、视频、数据仅代表内容发布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泡财经平台的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仅供参考,用户需独立做出投资决策,自行承担因信赖或使用第三方信息而导致的任何损失。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迁址公告
            
古东管家APP
            
关于我们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