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百分之八九十的老百姓乘公共交通出行,所以油价上涨对他们的生活没有影响。”近日,在一则专家采访中,经济学家林采宜的一番“惊人”言论,又将“砖家”这类人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按百度百科的词条解释,所谓专家,指的是对某一门学问有专门研究的人,也有人将他们归为知识分子这一行列。古代对于知识分子的追求曾有要求: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而如今的这些“砖家”,他们的所言所做,不知符合这句话里的哪一条?

图源:摄图网
林采宜:把钱花光,为国争光
6月29日,财政部、发改委发布《通知》明确,近两个月当国际油价高于130美元/桶时,国内油价将不再涨价。
对此,有人采访了经济学家林采宜。林采宜表示:“石油价格在CPI中比重较高,当国际油价涨至130美元/桶后,国内油价不再上涨,实际上是稳定国内居民对通胀的预期,在这方面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图源:微博
她还说:我国人口密度非常大,在大城市,尤其是一线城市,公共交通出行非常方便,经济成本、环境成本都很低。中国百分之八九十的老百姓乘公共交通出行,所以油价上涨对他们的生活没有影响。
作为经济学家,林采宜最后说:“两个月之后,这个政策大概率会发生变化,可能往上走,也可能往下走,目前是一个暂时的稳定。”
面对这一说法,大家纷纷表示愤怒。且不说北京、上海这样的超一线城市,即使是在二线城市,堵车、停车难也早已成为了人们出行的困扰,这样的客观事实下,林采宜又是怎么得出油价上涨对老百姓生活没有影响的结论的呢?
事实上,这并不是林采宜第一次发表受人争议的言论。2021年第九届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上,林采宜就说出了“把钱花光,为国争光”的话。她认为,内循环本来就是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花钱就是最好的爱国方式,只要消费能够强劲的增长,经济在未来就会有源源不断的动力。
对此,有网友表示,车贷、房贷、孩子学费等支出缠身的情况下,钱都不够花,还要如何“把钱花光”?
李稻葵:抗疫为每一位百姓的寿命增加了十天
5月14日,2022清华五道口首席经济学家论坛举行。在谈及疫情应对时,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认为当下要好好控制疫情,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一个测度是人均寿命,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之一是提高老百姓的平均寿命,1949年人均寿命35岁提高到今天的77岁,过去30年我们每年提高了99天。李稻葵表示从平均寿命来看,过去两年的抗疫是有成绩的,为每一个百姓的平均寿命延长了十天,平均每年5天。
在谈到保经济时,李稻葵表示,产业链一定要保住,怎么保?一线工人能不能暂时集中起来建板房,不要居家隔离,在工厂旁边隔离,一边生产一边隔离。
此观点发出之后,引发广泛争议,梁建章、毛大庆等人均发表了不同看法。
尽管后来李稻葵对于此番争议回应称,该观点核心就是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而人民健康从根本上取决于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水平的提高取决于百姓消费的提高,百姓消费的持续提高又取决于经济的持续发展。
但大家对这一说法并不买账,大家纷纷表示:“健康除了生理寿命,难道不考虑心理寿命吗?”、“那些因为发病无法及时医治而死于新冠次生灾害的人,他们的寿命又怎么算?”
黄有光:油价涨10倍才合理
随着国际石油价格的不断攀升,国内的石油价格也在不断攀升。
黄有光教授就城市拥堵问题发表了自己的高见:十倍的油价,可以极大地减轻城市的交通压力!黄教授表示,目前国内的汽油价格在8-9元/升之间仍然偏低,建议将“油税”提高10倍,提高至23元/升,人们的用车成本就会十分高昂,就可以“完美解决”城市中的交通问题,同时还能够大幅提升我们的居住环境的质量。

图源:天下网商视频截图
对于这种言论,有人表示“车企不卖车了?”、“照此逻辑,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和提升居家环境质量,直接禁私家车不就行了,效果立竿见影。”
黄有光教授的惊人言论不仅于此,他还曾提出“青楼合法化”的建议。对此,黄有光教授特意解释道:现在的成年男性都有一定的生理需求,因为不能很好的满足,可能会导致危害社会的情况出现。倘若让青楼合法,就可以通过“正道”让这个问题解决,还能从一定程度上避免滋生犯罪,让无辜女性不受伤害。
与此同时,黄有光教授又结合现在中国男多女少,比例严重失调的情况,提出了“一妻多夫”来解决这个问题。如果按照黄有光所说的,青楼合法化,不仅可以稳定社会秩序,更不用担心男性找不到伴侣。
许宪春:低收入群体可以把房子租出去,获得收入
今年,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经济数据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统计局原副局长许宪春接受采访,在被问到“低收入群体如何灵活就业?”时语出惊人,说道:“关于低收入群体灵活就业,比如你有私家车,你就可以去拉活,那么这就是一个解决低收入问题和就业问题的一种很有效的方式;再如你把闲置的房子租出去,这也是获得收入的一种方式……”

图源:微博
此番言论一出,众人纷纷“酸”道:“这是当代版的‘何不食肉糜’吗?”、“那些有空闲房产,有车的人都能被称为低收入群体,那我们这些租房子挤地铁、挤公交的人又算什么?”
王福重:我们吃的粮食和农民关系不大
此前,作为中国著名经济学家、经济学博士、博士后、经济学教授,王福重在参加某电视台的节目时,当众表示出了对农民的不屑以及歧视。这位知名的教授表示:“农民拖后腿,种地就把种子一撒,总之就自动发芽,跟农民没有关系。”、“农民就是苦力,对国家没有什么贡献,只有彻底消灭农民,国家才能富强!”
同时,王福重还建议农民最好不要用收割机割麦子,因为收割机烧油会污染环境,而且打的麦子也不干净,很多掉落在地里面,这样造成了浪费,也根本无法做到颗粒归仓,用传统的收割方式是最好的,毕竟,这是祖先留下来的传统方式,丢弃了也不应该。
此外,王福重关于公共交通拥挤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表示地铁拥挤只因票价太低,涨十倍他们就不会挤了。
这些言论一出,网友集体震惊,有人表示,在一个以农业为根基的国家里,大肆宣扬这样荒谬的言论,该是有多么的无知。还有人发现,王福重自己就是出身农民家庭,说出这样的话不知道是有一点名气后“飘”了,还是完全黑了心肠。
赵燕菁:早就业、晚退休,干足40年;惩罚不生孩子的人
厦门大学教授赵燕菁表示:我们要鼓励晚退休,是吧,你这个人假设寿命一直在延长,结果你工作的时间不变,都是从20岁到60岁,这个时候的整个这个财政的费用是增加的,即使你交的税多了,但是因为你的时间更长了,你的命更长了,你领的养老金更多了,实际上这个城市的财政会恶化,然后另外一个,我这个观点可能大家又不一定赞成了,我们应该鼓励早就业,人农民工16岁就干活了,也是干到60岁,你一个博士生,我看有的博士生30岁、40岁还不毕业,他也干到60岁,这不公平,应该你哪年毕业哪年开始纳税,你接着给我干40年……
赵京桥:疫情下餐饮业必须要主动自救,而不是等、靠、要,等着政府的帮助
中国社科院服务经济与餐饮产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赵京桥表示,实际上疫情的短期冲击,也加快了整个餐饮业的变革和转型。特别是在当前餐饮疫情常态化防控的形势下,我觉得餐饮企业必须要去主动积极地自救。要顺应现在整个餐饮的消费需求,从线下转向线上,从堂食转向宅食。这个过程中餐饮企业要去根据需求和消费场景的转变,重新设计自己的产品跟服务,重新去进行数字化的转型,去适应变化,这样才能在疫情中更好的生存下去,而不是等、靠、要,等着政府的帮助。政府的帮助只能是让企业可能存活下来,可以续命。但是企业自己要发展,也要看到数字化的长期趋势,看到标准化,比如预制菜发展的重要趋势,从而进行积极的转型,适应这些消费需求的变化。
对此,不少网友表示:“专家开过餐馆吗?线上到线下是两个场景,不是说转就能转的。”、“让这些专家开个饭店试试,真的是不食人间烟火啊。”
说实话,这些专家,顶着学识的帽子,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但发表的言论和看法却总是和大众处于相反的方向,如果一旦他们的这些言论作为了决策的参考,到时候,底层人民又会是怎样的情形呢?
*题图来源:摄图网
免责声明:所有平台仅提供服务对接功能,资讯信息、数据资料来源于第三方,其中发布的文章、视频、数据仅代表内容发布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泡财经平台的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仅供参考,用户需独立做出投资决策,自行承担因信赖或使用第三方信息而导致的任何损失。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