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谈擎说AI
随着新能源汽车下半场——智能化开始,越来越多的自动驾驶相关公司开始赴港股上市。
近期,魔视智能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魔视智能”)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引起行业关注。
与许多自动驾驶公司创业者不同,魔视智能创始人兼CEO虞正华,为澳大利亚国籍,本科与博士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后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任教,并担任过澳大利亚国家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后来回国连续成功创业,在AI算法及产品研发行业拥有逾20年经验,可以说是“教授+工程师+创业者”复合背景的专业人士,不仅懂技术、懂学术,还有着深厚的创业经验,这在行业内也是凤毛麟角的存在。

如今创业魔视智能,能否再次取得理想的成绩?
营收稳增,赴港“补能”再上路
创立于2015年的魔视智能,以全栈自研算法与“Motovis智驾大模型”为双轮驱动,深度布局乘用车与商用车行泊一体及主动安全等核心领域。
截至2025年上半年,其高阶智驾方案已赋能92款车型,累计量产交付逾330万套,在智能驾驶规模化落地上已经取得不错的成绩。
招股书显示,2022—2024 三年间,魔视智能营收由 1.18 亿元跃升至 3.57 亿元,增幅逾两倍,复合年增速约 74%;2025 年上半年,公司继续高增,实现收入 1.89 亿元,同比再涨 76.4%。
不过,一路高歌的出货量与营收并未带动魔视智能利润的大步流星。
与许多有关自动驾驶企业一样,亏损不断扩大,是魔视智能当前不得不面临的棘手现实。
2022-2024年,魔视智能分别录得净亏损2.00亿元、2.28亿元和2.33亿元,2025年上半年,魔视智能继续亏损1.12亿元,三年半累计亏损额已超过7.7亿元。
相应地,魔视智能出现现金流紧张情况。
2022——2024、2025年上半年,公司经营现金流出净额分别为1.14亿元、1.54亿元、1.39亿元以及0.73亿元。
由此可见,公司依然处于高投入扩张阶段。
魔视智能的经营性现金流持续为负,与之相伴的是总负债不断攀升。
2022年魔视智能负债为7.57亿元,2024年增至11.64亿元,2025年上半年进一步升至16.11亿元;公司资产负债率长期维持在200%–400%的高位。
具体来看,魔视智能的流动负债净额已从2022年的4.66亿元,扩大至2025年上半年的10.44亿元。
从魔视智能披露的运营数据看,公司现金流亮起"黄灯"主要是因为研发投入高企。
报告期内,魔视智能的研发开支高达1.28亿元、1.43亿元1.60亿元和8393.4万元,占当期收入的比例为108.4%、97.7%、44.9%和44.5%。
三年半累计研发投入金额为5.15亿元,可见,公司近半收入都用在了研发上。
反过来看,对于一个技术指导型公司来讲,把大半收入放在研发上,也意味着公司愿意把今天的收入换成明天的护城河,也证明了公司长期的战略定力。
另一方面,应收账款周期拉长也是造成现金流压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魔视智能账款周期分别为123天、161天、102天和122天,周期较长。
其贸易应收账款由2022年的5190万元升至2024年的1.33亿元,增幅显著。
背后主因是车企验收与结算周期普遍偏长、分期付款模式盛行,导致账期被动拉长;叠加部分存货成本未能及时结转,进一步推升账面应收规模。
截至2025年8月31日,魔视智能拥有金融资产1.25亿元、现金及现金等价物1.44亿元。同期,其短期银行借款为1.51亿元。
目前,公司账面资金尚能覆盖短期借款,不过若亏损节奏不变,现金池将随运营消耗而稳步收缩,安全边际只会越来越小。
这种情况下,融资成为公司维持运转的重要途径。
在递交招股书前,根据天眼查APP显示,魔视智能已经进行了多轮融资,最新的一轮融资在今年6月13日,融资金额为1.09亿元,其中集成灶龙头企业浙江美大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成为重要投资人。

这次冲击港股,对于魔视智能显然很重要。
对于募集资金用途,招股说明书表示,主要是为了加强公司的研发能力,专注于公司智能驾驶解决方案的持续迭代升级;扩大产能、技术升级及提升交付能力。
加注研发、技术迭代与升级,可以说是智驾公司上市的共性。
透过招股书也能发现,魔视智能的技术深度在特定领域形成一定优势。
魔视智能是业内少数具备底层算法至应用层全链条研发能力的第三方供应商。
公司从底层算法到应用层全栈自研,算法、模型、数据治理及软硬件一体化闭环,既打造出高安全基线,也沉淀出安全、好用的用户体验,可直接支撑高阶智能驾驶的快速迭代。
凭借这条纵向打通的技术链,魔视智能能敏捷满足主机厂多种场景与功能定制,并帮助传统车企以更低成本完成智能化升级,最终让终端用户获得更安全、更舒适、零学习门槛的智能驾驶感受。
目前,其客户名单已覆盖奇瑞、广汽、北汽、上汽等乘用车厂,以及陕重汽、宇通客车、开沃等商用车企业。
智驾浪潮,迎来闯关时刻
对于一家技术导向型企业而言,尤其是自动驾驶行业,亏损往往是常态。
如今在我们熟知的智驾解决方案提供者里,只有华为在2024年实现了当年盈利。
其它企业大多数仍在用亏损谋发展的阶段。
如今行业更是快速变动,行业格局也正在迎来变化,许多行业人士开始讨论辅助驾驶是否要迎来终局?
地平线创始人余凯曾说,3年内大局可定。
近期Momenta曹旭东更是发表较为激进的判断,“到2026年,智驾上半场格局就已经定了,中国可能就剩下两三家,全球就可能只剩下三、四家“。
曹旭东判断,今年城市NOA(即城市领航辅助驾驶)功能会下探到15万元车型。今年底、2026年初10万级车型也会搭载城市NOA。
随着头部企业的高阶智能驾驶方案持续向下渗透,中小智驾企业的市场余地也在逐步收窄。
那些有着技术能力,但尚未跑出商业价值与商业前景的公司,眼下面临较大生存压力。
年初纵目科技突然暴露出的经营困境,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它曾是获得小米投资、估值达90亿元的自动驾驶独角兽。
近期,背靠长城汽车的自动驾驶公司毫末智行再现高管震荡:董事长张凯提出离职,此前技术VP艾锐、产品VP蔡娜等核心骨干已先后出走。据悉,其“端到端”大模型(城市NOA)落地节奏慢于预期,目前方案仅搭载于长城部分车型及现代两款车,商业化范围仍然有限。
公开信息显示,2024年中国自动驾驶领域破产企业达37家。
在这种行业趋势下,魔视智能的发展也令人揪心。
根据招股书显示,按2024年收入计,魔视智能在中国智能驾驶解决方案行业的国内第三方解决方案提供商中排名第八,市场份额约为0.4%。
洗牌期肉眼可见,赛道集中度加速抬升,魔视智能距离安全区仍有不小距离,需要发挥优势进一步提高市场占有率。
目前魔视智能产品主要针对20万元以下的车型,CEO虞正华曾表示过,魔视智能的优势在于一方面有着头部的性能;另一方面成本也更便宜。
不过在高阶智驾下沉背景下,性能优势正在不断被稀释;成本上,这一直是自研车厂和第三方智驾供应商的发力重点。
今年以来,比亚迪依托“天神之眼”,实施全系搭载高阶智驾,让智驾技术成为汽车标配,连海鸥7万元的车在内,实现智驾人人共享。
同时这也意味着新一轮的智驾价格战开始打响。
其它主机厂面对竞争,其它车厂只能被迫跟随。
主机厂会更倾向于自研或则压价采购,以应对接下来的智驾价格战竞争。
这进一步加剧了魔视智能这类中小智驾供应商的压力。
魔视智能2022—2024、2025上半年毛利率分别为25.6%、13.7%、14.2%、20.1%。
可喜的是,今年上半年依然有着回暖趋势,但依然可见毛利率波动明显,而且并不算高,像同样主要服务于20万以下车型的驭势科技,2022—2024年的毛利率分别为45.7%、48.8%和43.7%。
同时魔视智能客户集中度越来越高,2022——2024、2025年上半年,魔视智能来自五大客户的收入分别为0.42亿元、0.46亿元、1.87亿元、1.24亿元,占当期总收入的35.6%、31.3%、52.3%、65.9%。
客户集中度过高,魔视智能在价格谈判上更易被动,未来毛利率可能被进一步压缩。
而且关于前五大客户,招股书中也有值得注意的一种现象。
魔视智能前五大客户里,有四家同时是其供应商。
换句话讲,有的企业既从魔视智能采购智驾方案,同时向魔视智能售卖芯片、雷达、摄像头等核心件。
这种“客户既供应商”的捆绑合作模式,让彼此合作更加深度同时,又不会决定魔视智能的上限,魔视智能依然有着较强的独立性,不会让其成为某客户的独家供应商。
不过,一旦价格或账期谈不拢,收入和供应两条线会一起受挤压,财务波动瞬会间放大,交易是否公允也更容易被监管和资本市场用放大镜审视。
此外,行业更多是第三方供应商与主机厂并肩作战,魔视智能背后没有大的车厂站台,单打独斗在市场中更难占优势。
像Momenta与丰田、奔驰等产业资本合作进行深入绑定;地平线们背后更是有着众多车厂投资。
卓驭智能,前段时间一汽刚刚收购其35.8%的股权。
对于卓驭来讲,一汽股份占入股权,将为卓驭提供更广的市场空间。
据统计,卓驭科技在2024年中国ADAS市场的份额不足5%,而一汽股份在乘用车市场和商用车市场的份额分别为10-15%和5-10%。
反观魔视智能投资方,大陆集团为零部件供应商、浙江美大主要销售集成灶,并没有主机厂在背后兜底扶持。
在缺乏大型产业集团战略背书的前提下,魔视智能于资金厚度、供应链溢价能力、海外网络铺设及高阶自动驾驶算法迭代等维度,均呈资源掣肘之势。
不过,我们同时也能看到魔视智能正在努力改变当前局面。
近些日子来,公司积极拓展海外市场,与奇瑞汽车的合作已成为其出海的标杆项目,双方在国际市场的协同效应逐步显现。同时,魔视智能也与多家海外主机厂达成初步合作意向,涵盖欧洲、东南亚等关键市场,逐步建立起更具多元化和抗风险能力的业务结构。
此外,魔视智能若能顺利实现上市,将有望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进一步加快技术研发投入、扩大市场覆盖范围,并与头部阵营在技术、客户资源、供应链议价能力等方面缩小差距。
所以还是希望魔视觉智功夫不负有心人,最后能够顺利渡过行业洗牌期。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公司法定披露内容和已公开的资料信息,展开评论,但作者不保证该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及时性。另: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文章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与否须自行甄别。
免责声明:所有平台仅提供服务对接功能,资讯信息、数据资料来源于第三方,其中发布的文章、视频、数据仅代表内容发布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泡财经平台的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仅供参考,用户需独立做出投资决策,自行承担因信赖或使用第三方信息而导致的任何损失。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迁址公告
古东管家APP
关于我们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