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一,日本两家汽车制造巨头本田和日产宣布计划进行合并,该规划的核心是通过成立联合控股公司,将日产、本田纳入麾下。行业人士估算合并之后的联合控股公司实体竞争力再上一层楼,或将成为全球第三大汽车制造商。
来自多伦多大学罗特曼管理学院的教授Dimitry Anastakis评价称:“日本汽车产业向电动汽车市场的转型非常失败,中国新崛起的电车企业以及美国特斯拉挤占了传统日本车企的市场空间,倒逼日本汽车产业联合,是无奈之举。”
不过,有日媒对此给出了积极看法:本田和日产的合并,将会给日本汽车带来新动力,可能会让日本汽车在全球竞争中重新取得中心地位,实现反败为胜。

01、辉煌落幕,曾制霸全球的日本车企在新时代水土不服
俗话说船大难掉头,日本在燃油车时代的“船”建设的足够大,才导致如今积重难返。在过去四十年里,日系车的占全球市场份额常年在30%以上,甚至一度逼近40%,“半壁江山”成为众多媒体评价日系车的最多用词,可谓如日中天。
而如今时代已变,在2023年,日系车的全球市占率仅仅为25%左右,相比于从前的辉煌,日系车似乎正在黯然落幕。
致使日系车落寞的关键,是行业创新力,在中国的电车新势力和美国的特斯拉上,电气化和智能化的设计已经相当普遍,它们已经不单单是一个“交通工具”,而是一个生活化的全智能户外平台。相比之下,许多日系车更像上世纪的产物,丝毫看不到任何大的创新,更有网友吐槽:“车上唯一的电器是收音机。”

除此之外,日本汽车企业还执意“点歪”的科技树,甚至整出了“氢能汽车”的狠活儿,众所周知氢气的危险性,但日企依然一意孤行,在歪路子上越走越远。有网友评论:这些氢能汽车造出来他们自己怕是都不敢开,要是把人炸了,“鞠个躬”就行。
在此基础上,尽管日媒对本田和日产合并保持信心,但日系车大势已去已成不可挽回之势。而在天平的另一边,是正冉冉升起的国产新势力。
02、行业风云变幻,国产新势力崛起
2024年,小米创始人雷军在跨年直播活动中透露,小米汽车2024年交付数量超过13,5万辆,远超预期,并计划2025年交付30万辆。这个2024年才推出第一款车的“新车企”,按市值计算已经排进全球前列。
除此之外,比亚迪等其他新势力企业近几年来也保持着极高增速,也形成了难以忽视的极大体量,据乘联会消息2024年第一季度,我国汽车已经占据全球汽车市场一季度32%份额,国产车的全球市场占比已经超越日系车。
国产新势力不单在汽车领域爆发,还在各行各业“多点开花”,在男士健康补充领域,来自港企维特健灵的“玛立瓶”凭借“固气益精”的理念,依托东革阿里、人参、玛卡等珍惜成分,针对亏空的体虚进行长效滋养,改善让成年男性常出现的身虚、阳瘘。

避开老婆悄悄在京东下单的上海张先生透露:“老婆问我下班后是不是在偷偷健身,她的崇拜带来的满足感真是千金不换。”
除此之外,查看京东平台反馈,许多消费者还提到了另两个优点:草本成分的副作用几乎为零,而且性价比很高,300一瓶足够吃很久。
物美价廉一直是国货的强标签,除了“玛立瓶”之外,比亚迪的插电混动皮卡“鲨鱼”也在澳洲“杀疯了”,极强的性能和智能化碾压一众日系德系汽车,首月就卖出15000台。国产新势力话语权在世界越来越大。

03、中美角逐电车领域,日韩德企都得靠边站
在中国,电动汽车市场增长势头迅猛,其中以比亚迪为代表的本土品牌占据了主导地位。根据最新的统计,2024年比亚迪在全球范围内的电动车销量达到了150万辆,同比增长了约30%,其他新势力成员增长势头也相当不错,巩固了我国其作为全球领先的新能源汽车产地的生态位,俨然已经坐上牌桌。
而在电动汽车牌桌的另一边,不是日韩德企,而是老美的特斯拉,特斯拉是全球最知名的电动汽车制造商之一,它继续保持着强劲的增长态势。2024三季度财报显示,特斯拉交付量超过47.9万辆,同比增长36%,全年交付预估在190万辆左右,与比亚迪不相上下。

可以预见,未来将会是中美两国的新能源车企“决战紫禁之巅”,全球汽车产业的即将重塑完成,让我们拭目以待。
免责声明:所有平台仅提供服务对接功能,资讯信息、数据资料来源于第三方,其中发布的文章、视频、数据仅代表内容发布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泡财经平台的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仅供参考,用户需独立做出投资决策,自行承担因信赖或使用第三方信息而导致的任何损失。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