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据要素建设提速的背景下,密态计算在多个行业实现突破性应用,从技术验证阶段迈向规模化商业落地,然而产业界仍存在一些误解。
公司情报专家《财经涂鸦》获悉,9月12日,蚂蚁密算、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16家国内顶级产学研机构,于2025 Inclusion·外滩大会联合发布《密态计算技术白皮书》,披露密态计算在降低成本、提高安全、规模化应用、互联互通等方面的最新进展,回应业界的五大关键认知误区。
当下,数据可信流通正从顶层设计加速迈向产业落地,创新技术也进入规模化应用阶段;然而,对新技术的认知误区仍普遍存在,成为推广与落地的“隐形门槛”。
今年初,国家数据局发布首批数据领域常用名词解释,对新技术概念进行了普及和推广。根据该解释,“密态计算是指通过综合利用密码学、可信硬件和系统安全相关技术,实现计算过程数据可用不可见,计算结果能够保持密态化,以支持构建复杂组合计算,实现计算全链路保障,防止数据泄漏和滥用”。
为此,《白皮书》进行了详细拆解。
针对围绕密态计算的最大误区之一,《白皮书》指出,传统观念认为密态计算成本高昂、时间开销大,但其实际性能已逼近明文计算。目前,密态通用计算成本已降至明文分布式计算成本的1.5倍以下,而密态大模型推理成本更降至传统明文推理的1.2倍以内,在金融、医疗等领域已低于数据流通业务价值的5%,数据要素规模化流通利用已无阻碍。
同时,成本的大幅优化得益于技术架构与基础设施的双重创新。《白皮书》提到,通过引入硬件可信根、优化密码协议,密态计算变革了网络交互和计算模式,使计算成本显著降低。
韦韬表示,“密态计算的低成本特征,使得安全不再是阻碍数据流通利用的成本负担,而是推动数据要素规模化流通的赋能型技术。”
此外,密态计算正帮助数据流通从“主体信任”转向“技术信任”。《白皮书》指出,密态计算体系通过技术手段,限制运维人员和数据研发方的权限,从根本上杜绝数据滥用风险,实现“管理平权”。
密态计算的安全防护范围有多大?《白皮书》强调,最新的密态计算技术已将保障拓展到全链路,从身份认证、访问控制到密钥管理等环节均需完成密态可信改造,贯穿数据汇聚、传输、存储、计算和结果返回的全过程。
蚂蚁集团副总裁兼首席技术安全官、蚂蚁密算董事长韦韬表示,密态计算已不再是“实验室里的技术”,而是具备大规模商业化部署能力的新一代数据安全基础设施,有望成为推动数据要素安全流通的关键力量。
目前,密态计算已在政务、医疗、农业等多领域规模化落地。杭州密算中心作为全国首个密态计算中心,支持公共数据与产业数据密态融合;“农户秒贷”项目通过密态计算实现土地、农户身份、遥感风控等多源敏感数据的安全可信融合,服务超760万农户;全国首个“医保+商保”清分结算中心依托密态可信数据空间,推动医保数据赋能商保,大幅提升就医结算效率。
在开源开放上,《白皮书》指出,目前行业头部机构正携手制定统一标准,开源核心框架,构建通用安全评估体系。蚂蚁密算发起成立隐语开源社区,与美团、vivo、小米,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机构和高校合作开展社区共建,推动隐私保护计算技术发展与产业应用,加速实现互联互通。
作者:苏打
编辑:tuya
出品:财经涂鸦(ID:caijingtuya)
免责声明:所有平台仅提供服务对接功能,资讯信息、数据资料来源于第三方,其中发布的文章、视频、数据仅代表内容发布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泡财经平台的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仅供参考,用户需独立做出投资决策,自行承担因信赖或使用第三方信息而导致的任何损失。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