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物医药行业深度调整的周期中,企业技术壁垒与产能效率成为穿越周期的关键。8月18日,国内细胞与基因治疗(CGT)CRO/CDMO领先企业和元生物(688238.SH)发布2025年半年报。公告显示,公司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1,985.50万元,同比增长6.01%,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10,457.01万元,较上年同期减少亏损877.53万元,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10,451.18万元,较上年同期减少亏损1,489.73万元。依托充足的订单储备、临港基地产能的稳步释放以及AI技术的深度赋能等,公司发展态势稳健向好。
主营业务稳健发展 多措并举夯实增长动能
2025年上半年,面对国内生物医药市场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复杂环境,和元生物聚焦细胞和基因治疗CRO/CDMO核心业务,多措并举夯实发展基础。报告期内,公司的细胞和基因治疗CRO业务方面,实现销售收入4,069.98万元,同比增长3.79%,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累计服务科研实验室客户已超14,000家,市场覆盖率持续提升,并通过实施“学术亮相+平台搭建+精准营销”策略,稳步推动CRO业务国际化进程;细胞和基因治疗CDMO业务保持头部地位,实现销售收入6,561.67万元,较上年同期基本持平。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累计协助客户获得国内外IND批件52项,累计承接各类CDMO项目数量超540项,其中III期临床项目5项,年内新增CDMO业务订单额超9,000万元。
再生医学业务亦取得积极进展。报告期内,公司已开展涵盖干细胞、免疫细胞等的工艺开发及制备,并通过与头部企业及科研机构共建联合实验室、参编团体标准等多种方式,持续探索发展路径和合作模式。今年6月,子公司和元和美自主申报的人真皮成纤维细胞外泌体通过INCI审核,被纳入全球化妆品原料名录,为公司拓展抗衰、健康管理等场景打开空间,有望进一步丰富增长曲线。
作为国内少数具备大规模商业化生产能力的CGT CDMO企业,和元生物积极推动产能建设以抢占发展先机。目前,公司临港产业基地一期已全面投产,产线数量与产能规模位居国际行业前列,并且公司通过工艺改进提升物料和关键设备国产替代率、加强设备运行管控从而降低能耗等降本增效举措持续优化运营效率。在临港基地产能利用率逐步提升下,和元生物有望在有效控制成本的同时,显著提高交付效率,增强客户粘性,为市场份额与盈利能力的提升进一步打开空间。后续,随着公司持续推进CDMO临床后期项目,结合临港基地产能释放与优化增效,将显著强化其CGT领域服务能力,为公司业绩增长提供坚实支撑。
AI深度赋能研发技术壁垒构筑护城河
面对CGT研发高技术门槛,和元生物持续加码技术创新优化。2025年上半年,公司研发投入2,321.34万元,占营业收入比例为19.37%,新增发明专利申请2项、实用新型专利申请8项,并攻克包装细胞合胞体形成等关键技术难题。
值得关注的是,在AI技术深度赋能产业变革的背景下,和元生物积极拥抱变革,相继构建智能研发体系、AI模型等,推动研发、生产效率提升。
具体来看,在研发设计与检测工具开发方面,和元生物已打通AI与生产数据链路,打造“智能设计-模型搭建-算法验证-大数据反馈”的智能研发体系。公司开发基于BERT的病毒产量预测模型,可精准预判单皿产出,优化病毒包装规模,提升整体生产效率。在AAV病毒载体优化方面,公司依托生成式AI赋能序列设计创新,构建了基于Transformer、Diffusion等深度学习框架的AI模型,并进一步开发了多目标智能优化的AI算法,可精准平衡高存活率与功能性突变,高效生成具备预期优良特性的新型血清型突变库。目前,该AI模型已广泛应用各研发项目,提高研发效率。同时,公司创新开发基于病毒高通量测序数据的自适应算法,成功打造了“AI设计-实验验证-数据驱动迭代”的闭环式智能育种平台。
当前CGT CDMO行业虽处调整期,但长期增长逻辑未改。根据Horizon Grand View Research研究报告显示,预计2030年全球及中国细胞和基因治疗CDMO市场规模将分别达到274.5亿美元、44.8亿美元,2024-2030年复合增长率预计分别为27.6%、28.9%。
业内人士分析指出,和元生物凭借核心业务产能优化与订单储备增长的双重引擎,叠加技术研发与AI深度融合所构筑的坚实竞争壁垒,其抵御行业周期性波动的能力将进一步增强。随着生物医药行业发展逐步向好,手握产能、技术与订单优势的和元生物,在细胞与基因治疗这一黄金赛道的成长潜力有望加速释放,未来或稳步迈向兼具稳健运营能力与前沿创新实力的行业头部阵营。
免责声明:所有平台仅提供服务对接功能,资讯信息、数据资料来源于第三方,其中发布的文章、视频、数据仅代表内容发布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泡财经平台的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仅供参考,用户需独立做出投资决策,自行承担因信赖或使用第三方信息而导致的任何损失。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