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指出现T字线,或为见底信号

发布时间:

2024-01-21 16:17:16

文丨玄铁 编辑丨林伟萍‍‍

1月18日,“A股跌破2800点”成为热搜话题,沪综指最低跌至2760点,较2021年牛市峰值缩水26%。 乐观来看,短期底或已探明,但全面救市行情未必再现。 

沪指出现T字线,或为见底信号

A股短期底部或已探明

从技术面来看,沪综指18日形成单日反转的T字线,却仍连续两天失守2022年4月低位2863点,下一个强力支撑关口是2020年3月形成的疫情冲击底2646点,进入近四年来的宽幅震荡的大箱体底部区域。 需警惕的是,沪深300和深成指均已击穿这一大箱体,回到2019年年初的水平。 

乐观来看,在大盘长期调整之后出现T字线,多是见底信号,类似形态为2005年6月6日的谷底998点(双重底的左侧)和2020年3月19日的谷底2646点(双重底的右侧)。 伴随2760点而来的底部形态是V形、L形,还是W形? 难下定论。 

股市舆情来看,救市话题层出不穷,有关各种底的猜测不绝于耳,归根结底就是三个字: 买买买。 这看似简单粗暴,实为催生牛市的不二法则,只是买家实力不同,见底方式不一样。 

本周一至周四,易方达、华夏、华泰柏瑞、嘉实基金旗下4只规模靠前的沪深300ETF合计成交额分别约为80亿、183.5亿、175.9亿和311.9亿元,此前一周单日成交均值不足50亿元。 显然,国家队在行动,这种跌得多买得多的模式更像托盘式抄底,而非逼空式救市。 

外部效应成搅动港股市场主因

截至18日,恒生AH股溢价指数收于2009年以来的高位153.59点,开年大涨4.75%,预示国际资金撤离H股步伐提速,而本土护盘资金已在行动,只是未尽全力。 

北向和南向资金本月净流入规模分别约为38亿和394亿元,去年一月分别为1777亿和323亿元,主战场换成港股。 本土机构或在围魏救赵,仍未阻止恒指本月暴跌9.71%。 相比之下,逼近历史新高的MSCI全球所有国家指数本月仅下跌1.89%(截至17日)。 腾讯控股17日、18日分别耗资逾10亿港元回购股份,本月以来回购额逾98亿港元,股价却下跌5.45%。 

由此可见,本轮弱市主导力量已变,由楼市下跌等内因发酵转变成外部效应冲击。 跟红顶白和落井下石是华尔街趋势投资的一体两面。 

何为应对美元潮汐的最佳战略? 若能将国际游资的角色由主动性落井下石转为被动式落荒而逃,此为以短期阵痛换长治久安的上策。 

“全面救市”行情启动条件尚不成熟

谨慎来看,A股开年持续调整,类似苦肉计可能无法得到2016年以前通行的政策红利——用真金白银启动全面救市。 究其主因,在于类似2008年谷底1664点的“外部冲击底”仍未到来。 

市场没有简单重复,皆因韵脚全变。 主动戳破2015年A股杠杆牛泡沫,这是国家宏观去杠杆的试应手。 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中国不得不将防范金融风险上升到关乎国运的高度。 以港股为例,如今恒指权重股大头在内地,定价权却被国际资本掌控。 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不同的是,当时港股全力做多为惟一要务,如今却要面临国际资金会否中长期跑路的判断。 若是后者,最佳策略无疑是让其割肉离场。 这是杀敌一千自伤五百甚至八百的策略,总比盲目救市为外资撤离作嫁衣要强得多。 

从金融战角度来重新审视过去数年的国家调控,比如说以支付宝暂停上市为标志的网络平台整顿、互联网金融全面收缩以及房住不炒政策,无一不是在配合宏观去杠杆,精准化解经济泡沫。 2023年年初的央行数据显示,具有“类信贷”特征的高风险影子银行规模比历史峰值减少了30万亿元,如今这一数据或更庞大。 乐观来看,经济去泡沫化已由攻坚期进入收尾期,股市下跌或已进入尾声阶段,效仿国家队抄底的股民不必过于恐慌。 

(作者系职业投资人。本文已刊发于1月20日《证券市场周刊》,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不代表本刊立场。文中提及基金仅为举例,不做买入推荐。)


免责声明:泡财经所有平台仅提供服务对接功能,资讯信息、数据资料来源于第三方,其中发布的文章、视频、数据仅代表内容发布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泡财经平台的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仅供参考,用户需独立做出投资决策,自行承担因信赖或使用第三方信息而导致的任何损失。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泡财经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