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利率和净利率双双下滑,增加产能是和元生物的正确答题吗?

发布时间:

2022-11-02 20:10:41

来源:深潜atom
毛利率和净利率双双下滑,增加产能是和元生物的正确答题吗?

本文系深潜atom第570篇原创作品

2021年年底,70万一针的天价基因靶向药诺西那生钠引起大众的关注,这款能够治疗罕见病脊髓性肌萎缩症SMA的进口药物,一年需要注射6次,花费420万元。不过,这并非唯一的天价药,另一款治疗SMA的药物是Zolgensm,定价高达210万美元。

工艺复杂、技术门槛高等特性导致基因药物常被称为“天价药”,普通人根本负担不起,好在药诺西那生钠进入医保后,价格降到了3.3万一针。但基因药物高昂的价格是不争的事实,想要改变这一现实需要基因治疗企业的通力协作,在这个过程中同样离不开CXO企业。

2022年10月26日晚间,和元生物发布2022年第三季度报告,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15亿元,同比增长31.34%。基因治疗CRO和CDMO业务营收持续增长,CRO业务实现收入4324.48万元,同比增长13.40%;基因治疗CDMO业务实现收入1.66亿元,同比增长36.87%。

尽管营收和利润双双增长,但和元生物毛利率和净利率的下滑。其中,毛利率为45.2%,同比下降2.32%;净利率较上年同期下降1.98%,仅为15.75%。是否反应和元生物的议价能力和管理效率出现了下滑呢?

01

从“淘金者”到“卖水人”

2017年,腺相关病毒药物Luxturna和2款CAR-T药物Kymriah和Yescarta的上市,让基因治疗行业成为最尖端的医药领域之一。截至2022年6月,已经有14款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上市,包括7款国产PD-1,2款国产的PD-L1,1款PD-1/CTLA-4双特异性抗体,2款进口PD-1和2款进口的PD-L1。我国基因治疗药物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众多从业者的贡献。

2013年,一款荷兰的基因治疗药物成功研发激起了潘讴东的奋斗欲望,带领着上一次创业积累的核心团队,创立了和元生物,开始做基因治疗业务。

彼时的潘讴东拥有丰富的创业经验,并且坚信高举高打的方式是快速建立企业知名度的方法。为此,和元生物在成立不久就对国内AAV领域领先品牌纽恩生物展开了收购。对于纽恩生物的收购,和元生物不但让自己名声大噪,更重要的是通过金钱换取了技术,一箭多雕。这也为和元生物转行成为“卖水人”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收购纽恩生物后,和元生物打造了同时包含逆转录病毒、慢病毒、腺病毒、腺相关病毒四大病毒的包装平台。在市场上,也实现了1+1>2的效果,短短两个月内,市场销售额就实现成倍增长,服务客户激增至两千多家。

在收购纽恩生物后,尽管品牌和市场都有巨大的发展,但考验一家企业的终究是商业化。在深潜atom看来,经过了多年的创业磨炼后,潘讴东明白企业发展需要赚钱,而基因治疗作为一个新兴的赛道,短时间内难以实现盈利。在这种情况下,和元生物开始思考“掘金者”和“卖水人”哪个更加容易形成商业化,最终在15-16年开始做基因治疗的CDMO。

△CXO

在行业爆发前转做CXO,无疑一场冒险,但结果证明了潘讴东与和元生物眼光的独到。从基因治疗行业入局CXO,和元生物更加了解企业和行业的需求,从而可以更加建立自身的竞争优势

如今,和元生物已经拥有包括分子生物学平台、实验级病毒载体包装平台、细胞功能研究平台、SPF级动物实验平台、临床级基因治疗载体和细胞治疗工艺开发平台、质控技术研究平台在内的全面的技术平台。

基因治疗是一个非常“烧钱”的赛道。不过,凭借多年创业积累的名气和实力,从一开始,和元生物就获得了资本的认可。天眼查数据显示,2016到2020年和元生物完成了8轮融资,在2020年更是完成了4轮融资。2022年3月,和元生物成功登陆科创板,开启了全新的旅程,资本动作远快于一众基因治疗的新势力。

值得注意的是,和元生物从“淘金者”到“卖水人”的路径,同样为很多后来者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可行性布局。比如,数字疗法领域,芝兰健康同样走上了这条道路。

02

研发能力是关键,目光要放长远

近年来,中国制药行业已从生产低成本和大批量的仿制药,转向更加注重创新和研发新药。Frost&Sullivan报告预测,中国医药研发投入外包比例将由2021年的39.4%提升至2026年的49.9%,为CXO行业带来全新的活力。

2022年9月,美国行政法令颁布,进一步明确了“合成生物学”的战略地位,让市场蒙上一层阴影。美国的法令,让CXO企业头上出现了阴霾,在去年传出该消息时,曾一度引起市场恐慌。祸兮福所伏,美国的法令也直接认可了我国生物医学的能力。今年,我国也制定了生物技术五年计划,承诺在未来几年将该行业的价值提高到22万亿元,市场前景巨大。

与众多基因治疗新势力不同的是,作为“卖水人”的和元生物在持续盈利。前三个季度,和元生物净利润3391.41万元,同比增长16.69%;前三季度实现扣非净利润2870.27万元,同比增长52.17%。不过,其他应收款数额高达3467.2万元,受困于回款迟缓,截至三季度结束,和元生物的现金流净额仅为-165.50万元

上市之前,和元生物经常被拿来与药明康德的基因治疗业务相比。在潘讴东看来,双方的国内业务体量相当,只是药明康德海外市场更加成熟一些。不过,2022年前三季度,药明康德细胞及基因疗法CTDMO业务增长更加强劲,实现收入9.22亿元,同比增长25.2%,持续提升细胞及基因疗法检测能力和规模,为67个项目提供开发与生产服务。

为应对快速增长的基因治疗CDMO市场需求和增加竞争力,和元生物首选是扩大产能。公开资料显示,当前和元生物在手订单比较充足,对于CDMO业务来说产能是一个挑战。此前招股书表示资金将用于和元智造精准医疗产业基地建设项目和补充流动资金,规划33条生产线,其中一期11条生产线,二期22条生产线。一期计划于2023年初投产,二期计划于2025年初投产。不过,贸然生产如此众多的生产线,和元生物能否支撑这么厚重的产能,依然需要放到时间角度观察。

不过,在深潜atom看来,研发能力才应该是和元生物安身立命之本。想要抓住市场机遇,和元生物需要加强在研发上的投入,更何况相关药物能否进入商业化生产还要看其本身的临床结果,和元生物来说更多的还是研发能力。

绝大部分CXO企业研发费用率维持在4%-10%之间,和元生物前三季度研发投入仅占总营收的11.03%,研发投入较去年同期增长58.94%。然而不同的是,头部的CXO企业研发费用都是数以亿计。比如,前三季度,和元生物研发投入2374.68万,药明康德研发投入超过10亿。回到2021年,和元生物的研发费用更是远低于其他头部企业。

△2021年CXO企业研发投入

此外,2021年,和元生物仅有79名研发人员,获得12个发明专利,对于CXO企业来说,这个研发配置并不占据优势。尽管投入研发比例高于同行,但在研发投入总量并不高。随着行业的发展,市场竞争或将升级。仅仅凭借想象力,又如何支撑将近200倍的市盈率呢?

在细分赛道,和元生物已经获得了甲方的信任,但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产品的研发产出和市场接受能力依然有待考证。基因治疗光明的未来给了和元生物一个美好的明天,不过,短时间内难以有巨大突破。在时间维度中,和元生物想要保持竞争力,必然要在研发上发力。

免责声明:所有平台仅提供服务对接功能,资讯信息、数据资料来源于第三方,其中发布的文章、视频、数据仅代表内容发布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泡财经平台的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仅供参考,用户需独立做出投资决策,自行承担因信赖或使用第三方信息而导致的任何损失。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泡财经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