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泡泡玛特陷入了“青春期烦恼”。
三季报后,公司在二级市场延续颓势,近一月内下跌超20%,与业绩的爆发式增长形成鲜明反差。
随后,一段“哎嘛,这东西卖79确实有点”“没事会有人买单的”的内部对话在社交平台发酵,演变为品牌信任危机,说明“肥尾效应”的不可避免,系统越成功,越易因微小冲击引发巨大震荡。
越跑越快、越做越大的泡泡玛特,正处于估值逻辑转变的关键期。市场已经不再重视单纯的销售增长叙事。
对此,泡泡玛特自身也在尝试重塑增长逻辑。
一方面,泡泡玛特通过大规模补货打击投机,主动挤压泡沫推动二手市场价格“雪崩”;另一方面,据《好莱坞报道》消息,公司已将Labubu的影视改编权授予索尼影业,尝试以影视化填补IP内容空白,扩大IP影响力。
那么,这次从“稀缺”到“内容”的冒险,能否成为泡泡玛特IP全球化叙事的新拐点?
“快乐供应商”不快乐,资本再质疑增长逻辑
泡泡玛特的困扰,本质是一个快速成长的文化品牌在迈向成熟过程中,切换增长叙事不可避免的焦虑。
市值的起伏不再与业绩同频,说明市场对这家凭借“情绪消费”崛起的企业产生了新的质疑。
泡泡玛特仍在用亮眼的财务数据讲述高增长故事。公司三季度营收同比激增245%至250%,海外市场更是取得365%至370%的爆发式增长。
然而,资本市场却以冷淡姿态投下不信任票,近一月内股价下跌超20%,市值较高点蒸发超千亿港元。
这种强烈反差说明,单靠潮玩销售撑起的增长逻辑已彻底触顶,更何况公司对头部IP的过度依赖已构成结构性风险。Labubu所在的THE MONSTERS系列在上半年贡献了总营收的34.7%,这种单一IP依赖症使得任何关于Labubu的风吹草动都会直接冲击资本信心。
与迪士尼通过多元化内容矩阵构建的稳固IP生态相比,泡泡玛特生态相对单一且脆弱。有华尔街分析师甚至将Labubu与20世纪90年代风靡一时后迅速崩盘的“豆豆娃”(Beanie Babies)相提并论,指出其热潮同样源于稀缺性、抢购冲动和多巴胺驱动的购买行为。

这种类比精准揭示了市场对潮玩IP可能陷入“盛衰循环”的深层担忧。尤其当公司主动给二手市场挤泡沫,投机热情退去,IP价值的真实韧性将面临考验。Labubu隐藏款“Meme”单价腰斩,这短期内进一步动摇了市场信心。
以邻为鉴,日本三丽鸥的Hello Kitty、乐高的IP联名积木玩具,这些经典产品能够穿越数十年经济周期保持稳定增长,恰恰在于它避免了投机性营销,而是通过情感连接让消费者轻松获得产品,从而构建了持久的品牌忠诚度。
泡泡玛特当前面临的,正是如何从盲盒的“稀缺价值驱动”向IP的“内容与情怀驱动”的艰难转型。
这种转型困境在消费者端已显现迹象。当员工无意间坦言“这东西卖79确实有点贵”时,不仅捅破了消费者对产品定价质疑的窗户纸,更暴露了公司从“潮玩符号”向“文化符号”跃迁过程中面临的价值认知断层。
意识到单纯依靠潮玩销售的局限性,泡泡玛特转型影视,寻找新增长方向,同时向市场发出自我证明:Labubu的IP叙事也具备可持续性。
问题是,泡泡玛特能否从潮玩制造商蜕变为真正的全球化的IP运营商?资本市场对此疑虑重重。
潮玩DNA遇上影视深度叙事,价值冲突爆发
Labubu的影视内容化与泡泡玛特此前的成功之道有着根本性的矛盾。
泡泡玛特的全球化成功,恰恰在于“轻叙事、重情绪”构建了跨文化的认同感。
比如,Labubu作为一个反主流的“情绪容器”,构成了一个允许消费者自由投射情感的开放式框架,能够在不同市场中找到共鸣。这种策略巧妙地降低了文化输出时的认知门槛,使IP能像视觉符号一样在不同文化间快速流动。
无论是泰国消费者为它穿上传统服饰,还是成为法国卢浮宫、中东多哈哈马德国际机场的“旅行伴手礼”,都证明了这种“情感留白”策略的智慧。它允许全球各地的年轻人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到IP中,完成本土化的意义重构。

图源:泡泡范儿
然而,当泡泡玛特决意通过影视化为IP注入具体叙事时,它实际上正在挑战自己一手建立的成功模式。
然而,影视化本质上要求明确的叙事框架与角色设定,这与潮玩IP的开放式逻辑产生了根本性冲突。
表面看来,Labubu的全球粉丝基础为影视化提供了天然的安全垫。而好莱坞当前正面临原创力枯竭与观众注意力分散的双重困境,两者的结合是天作之合。
因此,尝到《KPop:猎魔女团》粉丝经济甜头的索尼影业,拿下了Labubu改编权,意图复刻《乐高大电影》与《芭比》的票房神话,看中了Labubu背后庞大的“情绪消费”潜力。
然而,这场IP与内容制作的“联姻”隐藏着巨大风险。
但是一旦影视化赋予其具体的人设、固定的叙事甚至明确的世界观,若最终呈现的角色塑造与用户想象不符,原本的粉丝滤镜极有可能反噬为大规模的集体脱粉。对此,泡泡玛特创始人王宁也曾在专访中坦言,“当你要把它(LABUBU)变成一个非常鲜活的,或者说给它注入更多复杂的内容,其实是非常不一样的挑战。”
更深远的问题在于,粉丝经济并非万能钥匙。
回顾成功的IP影视化案例,比如乐高与芭比。它们的成功,不是粉丝数量堆出来的,而是深刻文化价值与认同感塑造的结果。比如,芭比电影拥有“女性觉醒”社会议题的叙事智慧。

泡泡玛特把Labubu搬上银幕,赋予IP内容价值,若仅依赖现有热度而缺乏普世价值观的植入,影视化作品很可能沦为粉丝的“圈地自萌”,甚至潮玩本身的魅力都可能被稀释。
影视化不是潮玩产业的必然延伸,而是一场关于文化叙事的豪赌。
泡泡玛特成败关键在于,能否在保留Labubu“Z世代精神符号”特质的同时,找到如《芭比》般引发全球共鸣的情感锚点,比如对“个体孤独”的治愈等。
总之,影视化是一场高风险的豪赌,但这场豪赌的“奖金”也远超一部电影的票房成败。这关乎泡泡玛特能否从“潮玩企业”跃升为“全球化的文化企业”,即“世界的泡泡玛特”。
往大了说,这条从产品出海到文化影响力扎根的进化之路,将决定泡泡玛特乃至中国文创产业未来天花板在哪。
从情绪到文化,“爽感狂欢”下的黄金机遇
尽管影视化之路有些不确定性,但泡泡玛特主动打破“轻叙事、重情绪”的模式,也可能成为一次进化的契机。
当下,一个有意思的文化现象是,随着社会结构趋于稳定,且物质需求基本满足,全球消费者对精神慰藉的渴望,催生了“爽感消费”的浪潮。
从席卷全球的短剧到Labubu的迅速走红,一种追求即时快乐、直击情绪爽点的消费逻辑正在重塑商业规则。以短剧为例,海外短剧市场规模今年上半年也达到11亿美元,同比增长250%。谷歌最新研究认为,2026年底,这一市场规模会达到60亿美元。
对于这一现象,王宁曾敏锐指出:“过去我们做的就是一个关于潮流的事情,是一个很小的圈,要放大这个市场,要扩圈……快乐可能是一个更大的市场。”
这句话揭示了当代文化消费的终极密码。在现代社会,能提供纯粹、直接快乐的文化产品,已成为一种大众化的精神刚需。
这种“快乐经济学”的崛起,为泡泡玛特的影视化尝试提供了时代性机遇。
泡泡玛特的IP影视之路成功必要条件是,Labubu在银幕上延续那种反叛的、不完美的、却直击人心的快乐哲学,引发全球Z世代集体共鸣的精神投射,由此形成全球认同的文化叙事,让Labubu从潮玩IP跃升为全球青年的文化图腾。
在资本眼中,这正是重估泡泡玛特价值的关键因素:随着规模体量剧增,文化软实力在估值体系中的重要性逐渐超过销售硬实力。
当前市场对公司的判断呈现显著分歧。尽管花旗、华泰等机构看好其增长潜力,但也有摩根士丹利等机构认为估值已提前消化诸多乐观预期。要跨越这种分歧,泡泡玛特需证明自己不仅能销售潮玩,更能将“情绪价值优势”转化为可持续的“文化叙事能力”。
如果能通过内容引发跨地域的情感共振,泡泡玛特将真正打开从“产品出海”到“文化扎根”的进化通道,重振资本信心。
从更广阔的维度看,Labubu的银幕之旅,是“世界的泡泡玛特”必经之路,也是中国文创企业全球化叙事的一次重要实验。
它并未背负沉重的“中国元素”包袱,而是以“世界公民”的姿态融入各地市场,也因此不依赖传统文化叙事,而是通过精准捕捉全球青年的情感脉搏,以“快乐”为媒介实现文化渗透。
这场探索的成败,将影响整个文创行业对IP全球化的理解与运营。而从潮玩到游戏、乐园,再到影视,每一次跨步,都是中国企业将文化产品的快乐分享给世界,中国品牌在国际上的想象空间扩大的机会。
来源:港股研究社
免责声明:所有平台仅提供服务对接功能,资讯信息、数据资料来源于第三方,其中发布的文章、视频、数据仅代表内容发布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泡财经平台的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仅供参考,用户需独立做出投资决策,自行承担因信赖或使用第三方信息而导致的任何损失。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迁址公告
古东管家APP
关于我们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