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恒心
来源|财富独角兽
虽然身为9家股份制银行中唯一一家收入增长的银行,但浙商银行在资本市场表现却难掩颓势。
据最新财报显示,浙商银行2023年前三季度实现收入496.90亿元,同比增长4.13%;实现净利润127.53亿元,同比增长10.54%;扣非后净利润124.76亿元,同比增长8.74%。在其他8家股份制银行的营收均同比有所下降的“衬托”下,浙商银行亮点也很明显。
但浙商银行的资本市场表现却一直尽显颓势。以A股市场为例,截至1月26日浙商银行股价报收2.7元/股,虽较此前的“冰点”2.39元/股有所回升,但与2019年从港股回归时4.94元/股的发行价格相比仍“蒸发”超45%,目前市值近700亿,早已跌破千亿关口,在A股上市股份行中垫底,并落于多家股份行之后。

资料来源:Wind。
更令人摸不着头脑的是,浙商银行两次“豪掷”数十亿买楼的背后,都存在蹊跷。2022年3月,浙商银行宣称计划投入30亿元左右在上海买楼,作为上海分行、总行在沪机构及子公司的办公大楼,但购买后至今仍处于空置。2023年6月,浙商银行公告称拟斥资23.34亿在深圳购买甲级写字楼,但这与当时的配股“纠缠不清”。
“屋漏偏逢连夜雨”,浙商银行的内控问题也逐渐暴露,连领罚单,累计更是被罚“2个小目标”,同时投诉量也是居高不下。
01
业绩表现还算可以,但资本充足率濒临监管红线
翻开浙商银行最近财报,亮点也是有的,表现在业务规模稳健增长,经营质效稳步提升。
截至2023年9月末,浙商银行资产总额29,568.81亿元,比上年末增加3,349.51亿元,增长12.77%。其中:发放贷款和垫款总额16,976.21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725.91亿元,增长11.32%。负债总额27,701.21亿元,比上年末增加3,141.21亿元,增长12.79%。其中:吸收存款17,934.17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119.74亿元,增长6.66%。
2023年前三季度,浙商银行实现营业收入496.90亿元,同比增加19.73亿元,增长4.13%。其中:利息净收入359.49亿元,同比增加5.12亿元,增长1.44%,净利差为1.90%,同比下降0.16个百分点;非利息净收入137.41亿元,同比增加14.61亿元,增长11.90%。非利息净收入占营业收入比27.65%,同比上升1.91个百分点。成本收入比27.30%,同比上升2.41个百分点。本集团实现归属于本行股东的净利润127.53亿元,同比增加12.16亿元,增长10.54%。

资料来源:浙商银行官网。
但浙商银行资本充足率低早已不是秘密。
据历年财报显示,2019年末至2022年末,浙商银行资本充足率由14.24%降至11.60%;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亦由9.64%降至8.05%;一级资本充足率于2021年末回升至10.80%,但又于2022年再度下跌。也就是说,浙商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已连续四年走低。
以2022年数据来看,浙商银行的相关资本充足率指标不仅在9家A股上市全国性股份行中均垫底,而且也是12家股份制银行中唯一一家一级资本充足率不足10%的银行。更需关注的是,距离监管红线(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7.5%)仅半步之遥。
截至2023年9月末,浙商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分别为8.25%、9.62%和11.82%,虽然均较上年末有所增长,但仍处于垫底。

资料来源:浙商银行官网。
02
“痴迷”买楼,背后更是疑点重重
浙商银行也深知自身弊端,以“提升资本充足率”的名义展开的A股配股计划,2023年6月公布配股结果,认购金额超97亿元。而原计划按每10股配售3股的比例向全体股东配售,配股价格为2.02元/股,合计募集资金约180亿元,已缩水54%以上。

资料来源:浙商银行官网。
但彼时浙商银行还发布一则关于购买营业办公用房的公告显示,基于业务发展、人员队伍的逐步扩大,以及长远发展考虑,拟购买深圳市福田区滨河大道与椰树路交汇处的深圳中洲滨海商业中心西塔第1-21层,总建筑面积4.12万平方米及其他附赠权益(包括地下第3、4层共100个停车位的免费专属使用权、西塔楼顶北向广告位免费专属使用权等),总价22.65亿元(含增值税5%)。
值得一提的是,在浙商银行于2023年6月召开的第六届董事会第九次会议上,来自横店集团的胡天高董事对买楼议案投出唯一的反对票,理由有两点:其一是从浙商银行目前实际情况看,资本耗用应优先聚焦于生息资产;其二是该办公用房的买入时机有待商榷。
事实上,这并非浙商银行首次“任性买楼”。
2022年3月,浙商银行就以“上海分行业务发展、人员队伍的逐步扩大,以及浙商银行总行在沪机构、子公司布局和长远发展考虑”为由,购置浦东新区浦东大道1500弄1号绿地创驿大厦A塔楼作为办公大楼,同时还包括停车位280个以及C裙房使用面积约560平方米的10年使用权,加上契税等费用,共耗资30.3亿元。
更耐人寻味的是,浙商银行上海分行的注册地址至今依然在上海市静安区威海路567号,使用的还是一、二、三、十三、二十四楼,仍旧没有迁移到绿地创驿大厦。另外,浙商银行上海的其他分支机构也没有入驻到绿地创驿大厦。
03
频收罚单,被罚金额“2个小目标”
内控问题也同样令浙商银行苦不堪言,开年就因虚增存款等收罚单。
1月8日,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官网发布的《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扬州监管分局行政处罚信息公开表(扬金罚决字〔2023〕16号)》显示,浙商银行扬州分行虚增存款;票据业务贸易背景不真实两项违法违规,对其罚款250万元。
去年年底,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及各地监管分局一连公布多张罚单,罚单主体涉及约15家银行、信用社,合计处罚金额超4500万元,而浙商银行就有三家分行出现在受罚名单里。其中,罚没金额最大的当属浙商银行上海分行,因存在“采用不正当手段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的行为,一共被罚没1734.5万元,这也是浙商银行收到了年内最大的一张罚单。
对于浙商银行而言,似乎收罚单犹如家常便饭,去年几乎月月收罚单。
据不完全统计,针对浙商银行及相关负责人的罚单已超过30张,涉及的金额超过2700万元。若将时间进一步拉长,2018年至2021年短短三年内,浙商银行累计被罚金额超1.8亿元,但从此后仍在频吃罚单来看,浙商银行并没有彻底警醒。
天价罚单的背后,凸显浙商银行巨大的内控问题。
此外,浙商银行的投诉率也是高的吓人。根据黑猫投诉平台显示,浙商银行频频因乱收费乱收利息、盗用用户信息等被投诉。
近来浙商银行管理层变动也时有发生。
去年8月,浙商银行发布公告称,该行收到批复,称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已核准陆建强的董事及董事长任职资格。同期,浙商银行执行董事、行长张荣森不再代为履行董事长、董事会战略委员会主任委员及法定代表人职责。其中,张荣森于2021年6月被聘任为浙商银行行长,同年8月获得批复同意。
今年1月,浙商银行又发布公告,宣布其首席财务官景峰因分工调整已辞去该职位,但将继续担任浙商银行的党委委员和副行长等职务。
张荣森带领下的浙商银行该如何提升资本充足率,市场都迫切想得到一个答复,对此博望财经也将持续关注。
免责声明:所有平台仅提供服务对接功能,资讯信息、数据资料来源于第三方,其中发布的文章、视频、数据仅代表内容发布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泡财经平台的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仅供参考,用户需独立做出投资决策,自行承担因信赖或使用第三方信息而导致的任何损失。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