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24日,通化东宝(600867.SH)迎来A股上市三十周年。
回首过去三十年,通化东宝从一个地方小制药厂发展成为如今拥有3,000多名员工的行业佼佼者,从30年前营收1亿多元发展到2023年超30亿元的规模。三十年风雨兼程,三十年砥砺前行。从创立之初的艰难起步,到如今的国内胰岛素行业龙头企业,公司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坚韧不拔的创业精神和对卓越的不懈追求。
1985年,创始人李一奎创立了通化东宝的前身——通化白山制药五厂,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公司以中医药领域为根基,瞄准滋补品细分领域,向市场推出“人参蜂王浆”。1988年,公司赞助了中国、日本、尼泊尔三国联合登山队,东宝牌“鲜人参王浆”伴随登山队一同登顶珠穆朗玛峰,产品随之在国内一炮而红。
两年后,公司首创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的新药“镇脑宁胶囊”上市,被国家评为“中国中药名牌产品”与“国家二级中医药保护品种”,并远销日本以及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
1994年,在良好发展势头下,公司成功登陆资本市场,正式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成为我国最早上市的医药公司之一。这一里程碑事件不仅标志着公司步入了发展的新阶段,也为后续的成长壮大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上市后通化东宝没有守着中成药,而是选择了艰难的自主研发之路,将目光投向更具挑战性的领域——生物制药。李一奎敏锐地意识到,随着中国糖尿病患者数量的快速增长,胰岛素市场蕴含着巨大的潜力。然而彼时,生产高品质的重组人胰岛素技术,被美国和丹麦两个国家垄断,胰岛素的定价权被牢牢把控,胰岛素价格居高不下,许多国内糖尿病患者由于难以负担高昂的治疗费用而备受病痛折磨。
怀着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1998年,通化东宝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支重组人胰岛素--“甘舒霖”,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继美国、丹麦之后,第三个能生产重组人胰岛素的国家,填补了国内空白,改变了我国重组人胰岛素长期依赖国外进口的局面。
此后经过10年,通化东宝依靠持续的研发投入,攻克了产能、产率、产品等产业化技术难题,建成了年产3000公斤的吨级胰岛素原料药生产线。
2013年,人胰岛素原料药通过欧盟GMP认证,公司成为国内第一家通过欧盟GMP认证的生物制药企业,产品远销海外,出口到欧洲、亚洲、非洲、美洲等地区。
资料显示,自成立以来,通化东宝的营收主力从“人参蜂王浆”、“镇脑宁胶囊”、“东宝肝泰片”等,再到胰岛素,走的基本都是大单品路线。而近年来,糖尿病治疗用药市场发生大变革,公司也及时调整策略,既积极应对胰岛素集采降价的挑战,也希望抓住GLP-1爆发的巨大潜在市场需求机遇,因此,借助接续集采全系列胰岛素产品以A类中标,加速胰岛素类似物放量,提升市场份额,同时,强势进军创新药领域,从糖尿病治疗领域向内分泌、代谢疾病综合治疗领域拓展。
现如今,公司已形成全面的糖尿病治疗产品体系。随着2019年以来甘精胰岛素、门冬胰岛素、预混型门冬胰岛素、利拉鲁肽、磷酸西格列汀、恩格列净等一系列新产品的上市,公司产品矩阵得到进一步丰富,覆盖了人胰岛素、胰岛素类似物、GLP-1受体激动剂、口服降糖药等各系列产品。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通化东宝获得了市场资本的青睐,德弘资本战略投资通化东宝,成为公司第二大股东。德弘认为,胰岛素是一门很好的生意,在中国拥有巨大潜力,且有高进入壁垒和高利润率。加之通化东宝已经成长为一家领先的本土厂商,有着优秀的业绩表现,是优质的投资标的。
三十而立,正值壮年。通化东宝将继续秉承“坚持自主创新,创造世界品牌”的发展理念,以过去三十年打下的坚实基础为起点,以“创新”为引擎,以“品质”为基石,继续为打造内分泌领域创新探索者和引领者而努力奋斗!
免责声明:所有平台仅提供服务对接功能,资讯信息、数据资料来源于第三方,其中发布的文章、视频、数据仅代表内容发布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泡财经平台的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仅供参考,用户需独立做出投资决策,自行承担因信赖或使用第三方信息而导致的任何损失。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