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了!3900点!

发布时间:

2025-10-09 18:37:16

来源:胖哥每日复盘

声明:

本人所有文章、言论都可能有错误、疏漏之处,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参考或据之操作盈亏自负盈亏自负;

公众号自带赞赏功能,如有粉丝赞赏过文章又后悔,随时可以联系胖哥,全退。

广告会以“广告”、“特约发布”或“商业信息”等词汇标注,广告内容非本人撰写,本自媒体主体、运营者、作者不承担担保责任。因广告内容及相关产品、服务所造成的盈亏、后果请自负。

(注:本文分为市场评述、闲聊两部分,读者可以根据需求选择阅读以节约时间。)

市场评述

沪指高开高走突破3900点整数大关,刷新2015年8月以来新高。截至收盘,沪指涨1.32%,深成指涨1.47%,创业板指涨0.73%。

创业板指和科创50指数冲高回落。沪深两市成交额2.65万亿,较上一个交易日放量4718亿。

盘面上,市场热点轮番活跃,全市场共有99只个股涨停。

从板块来看,有色金属、核电板块上演涨停潮。核电板块表现活跃,合DZ能8天4板,永DG份、安TK技等十余股涨停。有色金属板块全天走强,精YG份6天5板,江XT业、河GZ源、白YY色等十余股涨停。下跌方面,影视院线概念股集体大跌,中GD影等股跌停。有色金属、核电、稀土永磁等板块涨幅居前,影视院线、旅游、教育等板块跌幅居前。

长假期间,港股3号到8号三连阴,美股纳斯达克7号也杀跌。

昨天胖哥原话:

“那么,明天大A是不是要跟跌?胖哥倒觉得,也没必要太担心。就算盘中杀跌下来,估计也会反弹。也有可能不怎么跌,直接涨上去。”

今天果然,直接涨了。

昨晚(8号),美股又涨起来了。纳指涨1.12%,标普500指数涨0.58%,两者均创收盘新高。另外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收涨0.87%,热门中概股多数上涨。

所以,今天大A开盘,其实算比较乐观的。

全球股市、黄金、比特币、铜等各类资产纷纷上涨,背后本质,其实就是美联储降息周期劲儿太大。

目前两大资产牛逼:

科技股和黄金。

实很割裂。说明一部分资金相信科技革命,蓬勃发展,要博弈,另一部分资金认为全球不确定性加大,要避险,加上美元弱化,促成黄金大牛市。但是共同驱动,都是美联储放水。

大A这块,估计向上趋势依然不会改。

稳健的,可以关注证券板块。

目前市场有个特征,大盘涨起来,证券反而滞后。近期可以逢低关注券商这块的补涨。

闲聊。

今天给大家聊聊,诺贝尔奖。

有个很敏感的话题:日本诺贝尔奖非常多,中国是比不是不如他们?

10月6日至13日,今年的诺贝尔奖“开奖”。到现在,日本这届已经拿了俩。

坂口志文和获得生理学或医学奖,北川进获得化学奖。至此,日本已经获得了31个诺贝尔奖,其中自然科学领域的奖项达到了27项。

而现在,中国获得自然科学领域诺贝尔奖的,只有屠呦呦一人。

更令人“不服气”的是,2001年,日本文部省还明确制定了计划,提出“在21世纪前50年内获得30个诺贝尔奖”。

当时,不仅全世界质疑日本政府,连日本科学界也质疑,认为不纯粹胡扯吗?拿诺贝尔奖还能计划出来?

然而,到现在,“21世纪前50年”正好过一半,日本这25年,已经拿了22个。这个逼,快被日本装到了,气人不气人?

面对这样的状况,有的人认为,肯定是因为诺贝尔奖是西方价值观,所以颁给日本,不颁给中国,偏心!

也有人认为,中国很难获得诺贝尔奖,证明中国的科学和教育建设,失败!

这两种观点,都非常偏驳。或者说,都是大错特错。

首先,诺贝尔奖有没有价值观偏袒?

你要说文学奖和和平奖,有主观因素,我不否认。但是自然科学的奖项,真是实打实的,有实力就能拿,没实力没用。

从苏联到现在的俄罗斯,跟所谓“西方”一直不对付。但苏联+俄罗斯,到现在已经获得了31个诺贝尔奖,跟日本数目一样多,并列全球第六。

你总不能说,西方跟偏袒日本一样,偏袒苏联、俄罗斯吧?

此外,近年西方盛行的是“政治正确”的价值观,但你看,现在诺贝尔奖的自然科学获奖者中,是不是依然基本都是“老白男”和“老黄男”,有没有特别给黑人、女性,甚至“多元性取向”群体,“加塞”名额?显然没有啊!

说明政治正确这套,在诺贝尔奖的自然科学奖项,也不好使。

那么,日本为啥有底气能在2050年之前,拿30个诺贝尔奖?

那是因为,诺贝尔奖的桂冠往往是对获奖者数十年前工作的追认。

近年来日本的诺奖成果,几乎都完成于上世纪70至90年代,其成果的发表与获奖的平均间隔长达20年以上。

今天大家看到日本诺奖的辉煌,其实是二三十年前种下的“果实”。

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初,日本经济黄金时期,对基础科学也长期稳定投入。由此造就了日本科学研究的黄金时代。

日本文部省进行过名单整体,整个日本有望获得诺贝尔奖的学者,大致在60人左右。

所以,日本很有底气在2050年之前拿30个诺贝尔奖。

俄罗斯的情况也一样。

2023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阿列克谢·叶基莫夫,是1981年发现量子点现象的,当时还是苏联。2000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阿尔费罗夫的研究,甚至是在上世纪60年代做的。

所以这些年,俄罗斯取得的诺贝尔奖荣耀,倒不如说是苏联的余晖。

从这点看,我们更应该承认诺贝尔奖在自然科学领域的公正。苏联早都没了,而且苏联跟欧美西方意识形态也完全不容,但苏联时期的科学成就,诺贝尔奖现在还认,还颁奖。

那么,我们中国的情况如何呢?

首先,我们有“历史欠账”。

中国二三十年以前的情况,相信大家都懂。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开始腾飞,2001年入世以后,中国的经济更是全面脱胎换骨。但我们必须承认,过去中国长期贫困。而诺贝尔奖聚焦的主要是偏宏观基础科学领域,获得诺奖的研究成果,往往没多少短期经济效益,我们过去在这领域投入不足,并不奇怪。

但是,随着中国的崛起,日益走向世界中心,诺贝尔奖,是中国一定要拿,也一定会拿的。

那是因为,技术应用领域的突破,必须依赖基础科学。

这就好比,别人发明了电饭锅,这是技术应用,你照着做也能煮饭,甚至你也能照着人家的电饭锅,自己拼一个电饭锅。但是你不知道为什么米粒遇热水会膨胀的基础原理。

只有搞懂米粒的根本结构、物理化学特性,也就是基础科学,你才能发明“3分钟熟饭的黑科技锅”,即颠覆性科学。

现实案例是:

华为5G技术全球领先,但依赖的“极化码”数学理论是土耳其教授10年前提出的;

国新能源车卖得好,但电池材料(如固态电解质)的核心机理仍是欧美日实验室率先突破的。

我们的基础科学如果不能突破,就将永远停留在创新追随者的角色,无法成为引领者。

不过,按照目前的发展态势,中国早晚也会迎来诺贝尔奖的收获。

我国的科学家张晓林,负责过上海科委科创计划,曾在日本工作了26年,他的预测是“现在的中国正是孕育产生诺奖的时代,只不过要在二三十年后才会显现。”

目前,我国基础研究经费投入持续高位增长,2024年达2497亿元,差不多已经是日本的16倍。而且我国投入持续增长,去年基础研究经费增长10%,日本则几乎没有明显增长。

要知道,现在国内经济形势挑战很严峻,而基础科学研究周期很长,短期内很难形成经济效益,但我国依然投入巨资,甚至去年还大幅增加投入,可以看出我们要赶超的决心。

说到这里,大家会更加理解,前段时间某志愿填报“网红”,为何会翻车。

9月29日,中国新闻网转载南方网评论文章《教育不能为功利主义所绑架》。算是定调了。

原话:

“一直以来,张XF的教育指导充满极端功利化色彩,其不断强化‘天坑专业’的概念,将数学、物理、化学、土木等基础学科和重要工程学科视为‘就业陷阱’。这种片面导向如果成为主流,将动摇国家长远发展的人才根基。”

“这种论调将严重侵蚀国家科技创新的根基。基础学科是科技创新的源泉,没有人学数学、物理、化学,国家的科技进步将成为无源之水。”

说到底,某网红大肆宣扬的论调,违背了我国要大力发展基础科学的大战略。

爆了!3900点!

不过,张XF的现象,也给我们带来新的反思。

部分基础学科,就业问题是怎么形成的?

近年来,一些高校为了追求排名,搞专业“大而全”,学校本身在某个基础学科领域水平不够,但盲目开设相关专业,甚至盲目扩大招生规模,低门槛招生。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高不成低不就,就业困难。

这种做法,一方面害了学生,另一方面也忽悠了国家,既无法培养研究人才,又难以保障就业,还会浪费国家经费,该关就关。

要学,要搞,就往精了学,不要搞出半吊子来。

中国要扩大对基础科学研究的投入,但绝不能撒“胡椒面”,数学、理论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需在顶尖高校保留“少而精”的规模,通过本硕博贯通培养拔尖人才。基础研究投入应聚焦 “国家队”(顶尖高校/实验室),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

(留言区大家可以提问,胖哥尽量耐心解答,且完全免费。但注意,胖哥说的也不一定对,不构成投资建议。也希望大家能够积极转发或者点击“在看”,鼓励胖哥。)

(图片来自AI生图,如仍有侵权争议,请联系本人删除)

免责声明:所有平台仅提供服务对接功能,资讯信息、数据资料来源于第三方,其中发布的文章、视频、数据仅代表内容发布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泡财经平台的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仅供参考,用户需独立做出投资决策,自行承担因信赖或使用第三方信息而导致的任何损失。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古东管家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