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银媒”三角赋能:中信百信银行“看见信心”的普惠新解

发布时间:

2025-11-03 11:38:05

来源:数科社
“政银媒”三角赋能:中信百信银行“看见信心”的普惠新解

作为市场经济中的“毛细血管”,小微企业虽密集微小,却连接着各个产业链的神经末梢,反映着中国经济末端的活力和韧性。工信部数据显示,2024年末,全国登记在册的中小企业数量超6000万户,较2012年末增长约3.6倍。

然而,“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 等问题长期制约其发展。传统普惠金融服务多停留在“贷款难”的解决方案,未曾真正触及到小微企业从输血到造血的深层需求。久而久之,形成“望贷兴叹”的局面。

想要根治这些难题绝非金融机构一家之事,如何发挥多方协同赋能的生态效应,成为托举6000万小微企业信心的关键。

近期,在北京市朝阳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北京市朝阳区金融工作事务中心(以下简称“朝阳区发改委、“朝阳区金融工作事务中心”)指导下,中信百信银行携手新华网发起了“看见一百个信心的朝向”公益推广计划。

该计划旨在通过“政府指导+金融助力+媒体传播”三方协同的方式,给予小微企业从政策输出、资源对接、资金支持到市场指导、品牌引流等全方位的支持,实现金融服务为实体经济“输血”与“造血”的双轮驱动。

这场信心托举动作的背后,无不体现出“政银媒”三方协同赋能的新范式,不失为当下普惠金融服务变革一个很好的参照样本。协同效应:构建普惠金融新生态

朝阳区经营着一家徽菜餐厅的老板陶勇是这场普惠金融服务变革的惠及者之一。

作为千里迢迢跑到北京扎根的外来创业者,陶勇在踏入餐饮创业赛道后,不得不直面激烈的市场竞争与经营挑战。在生意面临现金流困境时,他得益于政府的助力和银行的帮扶支持才得以渡过难关。

据陶勇回忆,在生意处于低谷的时候,北京市政府面对小微企业提供了房租等多项扶持政策,帮助企业减缓经营资金压力。后来,他的餐厅又依靠中信百信银行提供的“创业担保贷”,注入了新一轮生命力,“不仅免担保,利息又非常低,当时不到一个星期就办下来了”

看似轻描淡写的经历背后,是政府与金融机构多年来的持续协同发力。针对小微企业在经营与融资过程中面临的诸多困境,朝阳区政府相关部门通过走访调研了解企业经营痛点,引导金融机构有针对性的创新信贷产品,切实缓解企业经营压力。

政府贴息50%的“创业担保贷”产品就是合力孕育而出的成果。近些年,“破解小微融资难题”一直都是中信百信银行提升普惠金融服务质效的工作重点,针对以往初创企业“缺抵押、成本高”的痛点,其早已深度打通与政府的合作链路——由人民银行和财政局牵头,引入担保公司,基于企业信用和纳税数据做出担保,帮助像陶勇这样的企业主把“省下来的钱”用在刀刃上。

“纯线上的服务操作一定要简便,如果能用两步完成的,我们一定不让用户用三步或四步去完成。”该行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希望从细微处做出改变,让用户享受到更简单、更可得的金融服务。

基于此,中信百信银行还打造出从申请到放款可全流程线上完成的“生意贷”产品。不仅精减了信贷投放的中间环节,还支持“随借随还、按日计息”,精准匹配小微企业资金周转特性。

而在“政银合力”的基础上,此次公益推广计划又增添了媒体宣发的力量,中信百信银行携手新华网,通过微纪录片、新闻专题等宣传方式,助力小微企业的生意推广与品牌曝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为小微企业的信心兜底。

“政银媒”协同的本质,是构建了一个“政策保障确定性、金融提供流动性、媒介创造可能性”的良性循环。它针对的不仅是小微企业的“钱袋子”,更是其“心窝子”。普惠新解:科技驱动普惠新活力

协同赋能的成效,已体现在宏观数据之中。据普惠金融-小微指数显示,2025年第二季度小微企业融资供给指数达205.10点,环比增长3.43%。截至今年5月,各地累计走访经营主体超6700万户,发放贷款12.6万亿元,其中信用贷款占比约三分之一, 有效缓解了抵押物不足的痛点。

这些变化背后,作为AI驱动的数字普惠银行,中信百信银行正在引领一场数据与科技驱动的深刻变革。

一方面,通过大数据、大模型、算法等数字技术的创新应用,以嵌入场景的模式实现更精准的客户需求洞察。

例如,中信百信银行将传统依赖抵押物的静态评估,升级为基于企业真实经营的动态信用评估。其“百链系统”通过机器学习模型和AI算法,能够对企业多维度动态经营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和交叉验证,不仅解决了“订货付定金、供货结款慢、中标需垫资”等实际需求,更构建了一套“数据决策”的授信机制。

这一体系不仅覆盖传统的税务数据,还深入企业经营场景,实现了从“单一纳税”向“税票结合”的评估模式升级,更能适配小微企业“有票无税”的经营现状。让小微企业“敢贷、愿贷、能贷”。

另一方面,依托数字金融优势,通过建立动态贷后监测体系,实现了从“单点审批”到“持续追踪”的转变。这意味着,银行能够实时关注贷款资金流向与企业经营状况,在有效控制信贷风险的同时,也为持续服务、精准“输血”提供了数据支撑。此外,中信百信银行还通过大数据和大模型应用,大幅降低传统经营模式中单一金融服务的成本,真正做到惠之于民。

这套以数据驱动科技创新为核心的普惠新范式,其价值已在规模增长中得到验证。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127.03亿元,较年初大幅增长39.58%,这标志着数字普惠金融正在从探索阶段走向可复制、可持续的规模化发展阶段。

【写在最后】

2025年,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这场多方协同赋能小微企业模式的普惠新解法,不无为普惠金融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未来的金融服务将不再源自单纯的金融产品,而是转向机构全方位的赋能生态。在这个从“金融输血”到“信心造血”的普惠新解法中,中信百信银行通过“政银媒”三角赋能的创新实践,正以实际行动托举着小微企业的发展信心,为数字普惠金融注入新的活力,为超过6000万户小微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可预期的发展前景。

免责声明:所有平台仅提供服务对接功能,资讯信息、数据资料来源于第三方,其中发布的文章、视频、数据仅代表内容发布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泡财经平台的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仅供参考,用户需独立做出投资决策,自行承担因信赖或使用第三方信息而导致的任何损失。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古东管家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