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宏观要闻
1、据财政部8月12日消息,财政部拟发行2025年记账式贴现(五十期)国债。本期国债为期限63天的贴现债。本期国债竞争性招标面值总额200亿元,进行甲类成员追加投标。本期国债发行价格通过竞争性招标确定,以低于票面金额的价格贴现发行。
本期国债自2025年8月14日开始计息,于2025年10月16日(节假日顺延)按面值偿还。招标时间为2025年8月13日上午10:35至11:35,招标结束至2025年8月14日进行分销,8月18日起上市交易。
2、财政部金融司司长于红8月13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支持的是消费者合理的借贷需求和真实的消费行为,如果借款人使用个人消费贷款用于非消费领域,或其他违规套利行为,这些均不属于政策支持范围,将无法取得贴息资金。
3、据央视新闻报道,当地时间8月12日,由于美国联邦政府继续以创纪录的速度积累债务,美国国债总额首次超过37万亿美元。美国财政部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当日下午,美国国债总额已达到37004817625842美元。美国联邦预算问责委员会主席马娅·麦吉尼亚斯对此表示,美国财政状况严重失衡,但国会却不断让情况恶化。
02. 行业新闻
1、中、农、工、建四大行发布了关于个人消费贷款与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工作的相关公告。
中国银行发布关于落实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工作的公告,将全力落实并严格执行《关于印发<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的通知》(财金[2025]80号),确保财政贴息的政策红利直达广大消费者,为激发消费潜力贡献金融力量。中国银行将遵循市场化、法治化原则,于2025年9月1日开始,针对符合政策条件的个人消费贷款开展财政贴息工作。
中国农业银行8月12日发布公告称,将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自2025年9月1日起,对符合《关于印发<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的个人消费贷款实施贴息。
中国建设银行发布关于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工作的公告称,积极响应并严格执行《关于印发<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的通知》(财金〔2025〕80号),有序开展个人消费贷款贴息相关工作。自2025年9月1日起,对符合上述通知要求的客户进行贴息。
中国工商银行发布关于个人消费贷款与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工作的公告称,依据《关于印发<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的通知》(财金[2025]80号)和《关于印发<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实施方案>的通知》(财金[2025]81号)精神和相关要求,正在依法依规、积极有序推进财政贴息工作。
2、《重庆市加快推动“5G+工业互联网”升级发展实施方案》印发。其中提到,加速新型工业网络建设。加快实施大规模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支持企业通过淘汰老旧设备或加装数据采集终端等方式,推动工业现场“聋哑”设备网络互联能力改造,重点支持高能耗设备、通用动力设备、新能源设备及用于生产制造环节的设备升级。
3、据深圳特区报,从市国资委了解到,由市属国企深重投集团与市科技创新局联合打造的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深圳综合平台(简称“国创中心”)在氮化镓/碳化硅集成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该国创中心在国际上首次研制了商用8英寸4°倾角4H-SiC衬底上的高质量氮化铝镓/氮化镓异质结构外延,能显著降低氮化镓外延材料的缺陷密度,大幅提升散热性能,各项指标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有望从根本上解决其可靠性问题。
这一成果打破了大尺寸氮化镓与碳化硅材料单片集成的技术瓶颈,可批量应用于大尺寸、高质量氮化镓外延材料制备,为现有硅基氮化镓技术路线提供了一种极具竞争力的替代方案,为氮化镓/碳化硅混合晶体管的发展和产业化进程奠定基础。
03. 板块掘金
1、中国银河证券研报表示,7月处于季节性淡季,高温雨水影响下游施工,全国水泥需求减少,全国熟料线停窑率有所提升,但熟料库存继续增长,行业供需矛盾较大,水泥价格均呈下降态势。后续来看,预计8月中下旬需求有望逐步回升,水泥价格有望止跌回涨。
2、华泰证券指出,考虑到2025年扩大内需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工作主线不变,叠加6月以来历史级高温带动最高用电负荷峰值持续突破,对2025年电力需求在新质生产力、二产出口、居民拉动下增速继续跑赢GDP增速的全年预期不变,继续看好电力需求增长韧性下的电力设备和电源装备产业趋势。电力需求增长拉动电力设备主配网投资共振,以及基荷支撑性电源需求。
3、中信证券指出,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扩展,脑机接口的潜力将进一步释放,推动人类进入一个人与机器深度融合的新时代。建议关注:①医疗级产品有望快速落地的领先企业;②有望推出消费级脑机产品的公司;③具有脑机接口关键技术积累的公司。
免责声明:所有平台仅提供服务对接功能,资讯信息、数据资料来源于第三方,其中发布的文章、视频、数据仅代表内容发布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泡财经平台的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仅供参考,用户需独立做出投资决策,自行承担因信赖或使用第三方信息而导致的任何损失。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