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旗下脑机接口公司Neuralink再爆突破性进展!
本周末,一位身患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俗称渐冻症)的患者Nick Wray,仅凭意念操控机械臂,流畅完成喝水、进食等精细动作,标志着脑机接口在辅助残障人士日常生活上,迈出了实质性一步。
脑机接口新进展
据悉,Wray于今年7月接受脑部植入手术,成为第八位植入Neuralink脑机接口设备的受试者。
他在个人社交账号发布的视频中展示,自己已能通过“意念”操控机械臂完成多项精细动作:不仅能精准拿起水杯饮水、自主用勺子进食,还能将小的圆柱体准确放入指定孔洞中。
此外,他还在帖子中分享:“我用微波炉加热了自己做的鸡块,还亲手做了饭!现在已经学会怎么打开冰箱,怎么取下并更换罐子的盖子,甚至试着慢慢推着轮椅在室内移动了。”
Wray称这是“迄今为止自己生命中最不可思议的经历之一”,并补充道:“拥有脑机接口(BCI)的生活一直以来都充满着超现实和成就感,而且这种感觉一直持续至今。”
此次功能演示是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的“CONVOY”研究的重要环节。相比今年1月Neuralink发布的机械臂试验预告片,此次实际操作演示更具说服力,也让外界对脑芯片的实用潜力形成了更全面的认知。
该芯片的核心功能在于将脑神经信号转换为基于蓝牙传输的远程指令,实现人脑与外部设备的直接交互。早在去年1月,首位受试者——四肢瘫痪患者诺兰・阿尔博(Noland Arbaugh)就已通过植入设备,成功用意念操控电脑光标、畅玩电子游戏,这一突破当时便引发了市场广泛关注。
最新临床数据显示,目前全球已有12位患者成功植入N1设备,设备累计使用时长突破15000小时,受试者日均活跃使用时长可达7.5小时。今年早些时候,Neuralink还在其官方网站上线“患者注册”系统,允许全球范围内符合条件的人群报名参与该技术的临床试验。
据Neuralink总裁兼联合创始人徐东进(DJSeo)透露,目前已有1万名患者表达了植入N1设备的意向;他同时预计,到今年年底,还将有13人完成脑芯片植入手术。
值得关注的是,当前Neuralink脑芯片的试验对象仍局限于因运动神经元疾病或脊髓损伤导致瘫痪的患者。不过马斯克此前表示,随着技术迭代,未来该芯片将面向健康人群开放,最终实现“人类与人工智能的共生体验”。
机构:脑机接口临近产业化拐点
在国外脑机接口公司实现多项突破的同时,我国科研团队亦在核心技术上实现了关键性创新。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与东华大学经过五年协同攻关,成功研制出极细、柔软且可自由驱动的神经纤维电极“神经蠕虫”(Neuro Worm)。该成果已于9月17日发表于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自然》,为解决临床长期植入难题提供了全新思路。
而在技术突破的同时,我国脑机接口产业正迎来政策层面的密集护航。
今年8月,工信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脑机接口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到2027年实现关键技术突破,构建起先进的技术、产业与标准体系。9月,国家药监局发布我国首项脑机接口医疗器械行业标准《采用脑机接口技术的医疗器械术语》,为行业规范发展奠定基础。
地方层面也积极跟进。10月11日,上海发布《关于加快推动前沿技术创新与未来产业培育的若干措施》,提出重点支持脑机接口等前沿技术降低成本、构建产业生态;近日,武汉东湖高新区印发《关于支持脑机接口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从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企业培育等多维度推动脑机接口产业创新发展。
随着政策与技术双轮驱动,当前脑机接口产业正迎来重要发展机遇。
据光大证券分析,脑机接口作为生命科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前沿领域,已临近产业化拐点。全球市场规模从2019年12亿美元增至2023年20亿美元,2029年预计达76.3亿美元。
尽管海外企业(如Neuralink、Synchron)占据先发优势,中国在侵入式细分领域已在加速追赶,如在柔性电极技术、汉语解码、微创植入等产品国产化加速。产业链上游持续突破,中游形成“设备+算法+临床”闭环,下游应用从神经科和康复科向儿科、精神科等领域延伸拓展。产学研转化加速,上海、北京等地有望形成产业集群。
免责声明:所有平台仅提供服务对接功能,资讯信息、数据资料来源于第三方,其中发布的文章、视频、数据仅代表内容发布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泡财经平台的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仅供参考,用户需独立做出投资决策,自行承担因信赖或使用第三方信息而导致的任何损失。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