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过去的周末,微信宣布正在小范围灰测AI搜索接入Deepseek。
兄弟们,微信啊。中国使用人次最多的国民级应用,没有之一!
一旦灰测结束,用户全部放开,微信用户只需在聊天界面点击搜索框,选择“AI搜索”中的DeepSeek R1,即可直接调用该大模型。
这是继腾讯元宝接入DeepseekR1满血版之后,腾讯又一个大动作。
为什么说微信接入Deepseek,是一个历史性的举措?
因为!一旦微信对用户全部放开接入Deepseek的AI搜索,这将是一次中国全民级的AI普及!
过去不管豆包还是Deepseek的app,月活只是千万级。而微信接Deepseek,将是10亿级用户覆盖。
1、对于广大的国人来说,这将是第一次接触和使用AI。AI的普及速度将史无前例。
2、对腾讯等互联网大厂来说,接入Deepseek是乘数效应;Deepseek模型能力领先且开源,互联网公司则在用户心智和生态搭建具备优势,让更多应用的创新成为可能。
3、对普通公司而言,Deepseek推动的算力平权,大大降低了AI创新门槛。而大厂带头接入,让许多公司摆脱心理负担,摆脱无先进模型可用的窘境。
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中国AI的安卓时刻。
而放到整个中美AI竞赛的时代大背景之下,作为腾讯最核心的护城河,微信在如此之快的时间内接入Deepseek更标志着,这是国内巨头们,在中美AI战争中的第三次出手,打响的第三炮。
在Deepseek打破美国的算力神话和算力霸权之前,国内在AI 领域是大幅落后的。
原因有这么几个:
1)国内互联网巨头还在下行周期,资本开支大幅落后。仅2024年,美股Mega7的资本开支,仅在AI领域的投入,就达到了2400亿美元。同样是2024年,字节、阿里、百度、腾讯四大巨头加起来的资本开支,就2000亿元人民币。
2)美国高性能芯片出口被管制,各大巨头自己的云业务芯片不足,有钱也买不到。
3)互联网公司自己对新业务的投入也比较谨慎。比如腾讯的马化腾就曾提出,就语言大模型而言,有后发优势。
但中国科技公司在AI领域的开始对美反击,发生在2024年。
第一炮,是大厂中综合实力深不可测的字节,试图从大模型层面挑战美国。
2024年年底,字节推出的豆包,主力模型价格创新低,直接将价格压至0.0008元/千Tokens,打响了国内大模型“价格战”的第一枪。
这是中国科技公司对美国AI霸权发起的第一次冲击。
豆包成为仅次于ChatGPT的AI大模型应用,这是字节的牛逼之处。
2025年,字节加大对AI的投入。据媒体报道,字节2025年的资本开支达到了1600亿。其中约900亿元将用于AI算力采购,700亿元用于IDC基建及网络设备升级。
整个2024年,我们看到的字节用硬实力对抗美国的AI巨头。且在那个阶段,只有字节在全力对抗,反观阿里、腾讯,则动作不多。
第二炮,则是Deepseek,从技术路径和算法效率突围。
这个不用多说,大家都知道了。
AI的根源是算力。美国制定的一系列AI霸权的根本也是算力霸权。
2025年,Deepseek横空出世,这是中国的科技公司对AI霸权发起的第二次挑战。
在美国围绕AI制定的全面技术封锁之下,Deepseek用技术对美国进行了一次降维打击,打破了AI的无限算力竞争,直接推动了算力平权,实现了AI平权。
结果大家看到了,DeepSeek的低成本和高性能表现,一举将美国以限制算力搭建的AI护城河给冲垮了,对美国科技巨头的技术路径和商业模式构成了直接挑战。
例如,Meta内部工程师表示,DeepSeek的低训练成本让管理层开始反思此前数百亿美元的研发投入是否必要。此外,DeepSeek的开源策略也削弱了美国闭源模型的市场优势。
Deepseek重构了算力逻辑,同样引发了资本市场对AI投资效能的质疑,刺破了“算力即王道”的神话,革了美股Mega7的命,完成了它的阶段使命。
受Deepseek影响,AI“卖铲人”英伟达在Deepseek发布后股价一天就暴跌20%。
而这第三炮,就是腾讯接入Deepseek。
腾讯这一次接入Deepseek,是中国科技公司在AI应用层面对美国的第三次宣战。
从中美科技互联网发展的路径来看,美国在硬件层面的优势无可比拟,半导体、芯片等技术领先全球。
但在应用层面,中国是当之无愧的老大。这也是为什么ChatGPT出来以后,中国的互联网公司能在短时间内迅速跟上脚步,推出自己的大模型,并在应用层面的探索与美国不相上下。
字节围绕AI搭建AI生态,为此不惜资本开支翻倍,这是抢应用场景的逻辑;苹果为什么与阿里合作,苹果作为硬件厂商,在这场AI浪潮里也属于落后的那一个,阿里选择苹果,也是场景的需要。
但不好意思,在应用层面,谁都没有腾讯的优势明显。
在智能手机时代,腾讯凭借微信跻身中国互联网公司TOP3,凭借的不是领先的优势,而是恰到好处的后发优势。
做支付,腾讯不是第一个;
做云业务,腾讯不是最早的;
做AI,腾讯虽然也推出了混元大模型,但并不激进。在很多人看来,腾讯是不是也慢了一步?
当然不是。腾讯在AI领域的布局同理。马化腾曾经就给出判断,“AI可以后发取胜,不急于一时”。
于是,腾讯等来了开源的Deepseek,微信这个超级应用将是解锁AI应用场景最牛逼的生态。
张小龙曾经说过,手机是人类器官的延伸,那AI应该是人类智力的延伸,这每一步跃升都是单用户商业价值的大幅扩张。
而微信最核心的护城河,不是场景、不是粘性,是单个用户价值。只要场景可以不断被开发,或者说任何AI的进步,都可以被微信嫁接并沉淀为应用端的商业价值。
曾经,AI最大的问题在于商业化如何落地?但这一次微信+DS的组合,或许能让大家感受到,少数最大Agent应用有很强规模效应。
复盘中美的AI叙事,硬件层由美国主导,而中国最核心的科技资产——互联网、手机、智能车/电车,与美国主导的硬件主线的AI叙事毫无关系。
但这一次,当全球AI行业的核心从模型和基建,转移到应用,这是中国的主场。
上一轮互联网浪潮已经验证了一个基本事实,中国人的产品创新力和商业模式创新力可是吊打全球的。
而这一次,腾讯祭出微信+DS,甚至可能强于Meta+自己的Llama。
微信是国民工具级App,国内没有比微信更大的流量池。只要微信成功接入DS,那全球范围内不会再有比DS用户更多的大模型。
中美AI竞赛,往大了说这是国运的比拼,往小了说这是两国科技公司的角力。
而在这场面向未来的竞争中,我们看到,中国以字节、腾讯、阿里为首的科技公司从全面落后到步步反击,每一步都清晰可见。
而随着腾讯的全面迎战,也标志着中国互联网将再次进入狂奔年代。
2025年,豆包宣布接入Deepseek是第一炮;
阿里宣布和苹果合作共同研发AI,是第二炮;
腾讯抛出微信+DS,是第三炮。
在AI构建的新世界中,国内的互联网巨头们卷起来了!中国科技公司在AI领域的竞争格局将如何演绎?谁能胜出?
我们可以拭目以待。
免责声明:所有平台仅提供服务对接功能,资讯信息、数据资料来源于第三方,其中发布的文章、视频、数据仅代表内容发布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泡财经平台的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仅供参考,用户需独立做出投资决策,自行承担因信赖或使用第三方信息而导致的任何损失。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