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贷宝披着科技外衣制造高利贷陷阱,金融科技的道德困境何解?

发布时间:

2025-03-15 21:41:59

来源:数科社

2025年的央视3·15晚会,将一束刺眼的光打向了电子签借贷的隐秘角落。那些曾在短视频评论区疯狂刷屏的“电子签”广告,那些宣称“快速到账”“法律保障”的诱人承诺,在镜头下显露出狰狞面目:

最高年化利率近6000%的“砍头息”、用逝者信息伪装的放贷账号、平台与高利贷者合谋的灰色产业链……

这场曝光撕开了电子签借贷的“科技普惠”假面,也揭开了金融创新与监管博弈中一场蓄谋已久的“猫鼠游戏”。从“普惠金融”到“嗜血陷阱”:电子签借贷的堕落轨迹

电子签借贷的兴起,曾是金融科技拥抱合规的象征。通过区块链存证、人脸识别等技术,平台试图解决民间借贷中“证据缺失”“身份不明”的痛点,甚至打出“法院认可”的旗号吸引用户。然而,当技术能力与逐利野心结合时,这套系统却迅速异化为高利贷的“合法外衣”。

以借贷宝为例,其核心业务本应是撮合借贷双方在线签约并完成资金流转。但记者调查发现,平台刻意将交易切割为“线上签约+线下转账”的两段式操作:用户在平台签署虚高金额的电子欠条(如借款5000元登记为5000元),实际放款却通过微信、支付宝私下转账,并直接扣除30%-50%的“砍头息”(如洪先生实际到手仅3500元)。这种设计让平台既能规避对实际利率的审核(表面上电子欠条利率不超过13%),又能通过收取“出证费”“展期费”等名目持续盈利。

更令人心惊的是平台的“双面策略”。借贷宝业务负责人直言不讳地建议放贷人:“别用受监管的借条功能,用欠条功能线下收利息”。这种明示暗示的怂恿,暴露了平台对高利贷乱象的默许甚至合谋。而当借款人因虚高债务无法偿还时,平台又通过展期、逾期等机制不断叠加费用——洪先生的3500元借款在多次展期后滚至7000元,最终被勒索2万元“销账费”。一套“砍头息+展期费+逾期费”的组合拳,将电子签变成了吞噬借款人的债务绞肉机。技术作恶:当人脸识别沦为犯罪工具

电子签平台最引以为傲的“技术防线”,在本次曝光中成了最大的讽刺。本应确保交易真实的“实名认证”与“人脸识别”,竟被系统性破解。另一家平台人人信平台经理透露,放贷人通过购买“黑市账号”(每个2000元)即可绕过审核,这些账号甚至使用逝者、残疾人或农村老人的身份信息,“人脸识别技术不需要人活着”。

这种技术滥用制造了一个诡异的悖论:借款人通过平台签订的电子欠条具备法律效力,却因放贷人身份虚假而无法追责。王女士借款3万元后遭遇暴力催收,但放贷人的电话、社交账号均无法溯源,平台提供的“实名信息”指向的只是一个已故老人的身份。当技术成为作恶的帮凶,电子签借贷的“合规性”彻底沦为一场骗局。

平台的责任迷思:是“工具中立”还是“共谋者”?

面对乱象,借贷宝的辩解显得苍白。其业务负责人称:“我们只挣借款人的钱,不碰出借人的收益”,试图将自身定位为“中立的技术服务商”。但事实表明,平台早已深度介入利益分配——每笔交易收取出证费,每次展期收取服务费,逾期后还能持续收割逾期费。

更关键的是,平台通过功能设计(如鼓励使用欠条而非借条)、审核放水(如默许虚假账号)主动为高利贷提供温床。

这种商业模式与2010年代P2P平台的崩塌逻辑惊人相似:以“信息中介”之名规避资金池监管,却通过收费结构、产品设计实质性参与利益分配。不同的是,电子签平台进一步利用了法律与技术的外衣,将责任切割得更加“干净”。当记者质问借贷宝是否知情时,负责人仅以“打欠条和打借条功能不同”搪塞,却避谈其对线下高利贷的纵容。

监管的滞后与行业的救赎

此次曝光的乱象并非偶然。早在2024年9月,警方就曾摧毁一个依托借贷宝放贷的犯罪团伙,该团伙通过“砍头息”“通讯录轰炸”等手段逼迫借款人,导致多人家庭破裂。然而,平台的整改始终流于表面,直至315晚会将脓疮彻底挑破。

另一方面,当前法律虽禁止高利贷(《民法典》第680条),但对电子签平台的定性仍模糊——它们究竟是金融中介、技术服务商还是合同存证机构?这种模糊性使得平台得以游走于灰色地带。例如,借贷宝声称“不参与资金流转”,但其展期、逾期规则实质上构建了一套民间借贷的“影子银行”体系。

未来,行业的救赎需要三重突破:

技术监管的重构:要求电子签平台对借贷全流程(包括资金流向)进行穿透式监控,并将利率计算纳入系统强制审核;

法律责任的重定:若平台明知虚假身份、高利贷而未尽审核义务,需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行业生态的重塑:建立电子签借贷的白名单机制,对多次涉案的平台实施“一票否决”。【写在最后】创新不能以吞噬普通人为代价

电子签借贷的堕落,是金融科技史上又一则“技术向恶”的警示录。当创新失去敬畏之心,当合规沦为文字游戏,再先进的技术也只会成为剥削的工具。此次315曝光的不仅是几家平台的黑幕,更是整个行业对“普惠”二字的集体背叛。

唯有让法治的阳光照进每个代码缝隙,让监管的利剑斩断每条灰色链条,金融科技才能真正回归服务实体的初心。否则,所谓的“创新”,不过是又一场精心设计的资本围猎。

免责声明:所有平台仅提供服务对接功能,资讯信息、数据资料来源于第三方,其中发布的文章、视频、数据仅代表内容发布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泡财经平台的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仅供参考,用户需独立做出投资决策,自行承担因信赖或使用第三方信息而导致的任何损失。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泡财经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