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捧为"国产AI之光"后,Manus为啥频惹争议?

发布时间:

2025-05-09 23:07:15

来源:伯虎财经

扫码加入伯虎财经创业学习交流群

获取行业报告,还可以参与抽奖哦~

被捧为"国产AI之光"后,Manus为啥频惹争议?

最近AI圈最热闹的事儿,可能就是"蝴蝶效应"公司带着旗下Manus拿到7500万美元融资,估值直接窜到5亿美金。

为啥大家这么震惊?首先是关于Manus自身的争议。

Manus刚火起来就被贴上"饥饿营销"标签,那热度可以堪比春节期间的deepseek了,邀请码在二手平台被炒到数万元。

团队都出来喊冤:咱没搞付费邀请码,连推广费都没花,纯粹靠产品力刷屏。

说到产品力,就是另一个争议。

Manus 以 “全球第一款通用 AGENT 产品” 的身份横空出世,一登场就甩出王炸,在权威GAIA 基准测试中,直接超越 OpenAI 的 DeepResearch。

而且和以前用的传统的大语言模型产品很不同的是,之前是通过不断提问的方式,但还是需要我们自己总结。

但Manus,说一句话就能自己规划流程,帮咱们筛简历、做行程、分析股票,甚至能从零搭网站,做游戏。

光听着都很厉害是吧,但大家整体体验下来的效果其实没那么惊艳。

比如Manus的AI幻觉还是很严重,所以做出来的准确性还是很值得探究的。还有行业人表示,这绝对不是什么全球首款,其实早就有了,只是之前没什么水花。加上Manus没自研大模型,而是用开源模型和第三方API搭起来的。

一时间,这质疑声是扑面而来!

但客观来看,套壳在Agent赛道其实不算大事,你看美国Perplexity AI就靠"套壳"活得滋润,创始人直接说:"与其浪费时间自研模型,不如先搞定10万用户。"

现在人家估值90亿美金,比很多自研模型公司混得好太多。 

对大多数用户来说,是不是自研模型咱也不懂,但能解决问题的就是好产品。就像咱们买手机不会在意芯片是谁造的,好用就行。

但Manus面临的挑战也很现实:烧钱太快!

之前用Claude模型,每个任务成本2美元,发布两周,光模型费就烧了100万美金,现在还有数百万用户排队等着用。虽然国内和阿里通义千问合作,转向国产模型和算力,成本能降下来,但依然是个无底洞。

更关键的是,大厂已经下场了——字节的"扣子空间"用自研豆包大模型,背靠飞书、高德等工具生态,天生自带流量和场景;百度的心响APP、智谱的AutoGLM也在抢地盘;就连OpenAI最新的o3模型都在强化Agent能力。 

但Manus是今年第一个让中国AI在Agent赛道上拥有姓名的选手,但Manus能不能成为Agent界的明日之子,要看三个能不能:能不能把成本降到用户无感、能不能在大厂生态里找到独立生存空间、能不能在全球化市场打出差异化。

虽然争议不断,烧钱如流水,但这个年轻的小团队确实干了件漂亮事——让世界看到中国AI不只会追着西方跑,还能在应用层玩出花。当字节、百度用流量碾压时,Manus这种带着草根创业气质的选手,反而更让人期待它能折腾出什么新花样。毕竟,科技圈最有意思的,永远是小人物挑战巨头的故事。 

免责声明:所有平台仅提供服务对接功能,资讯信息、数据资料来源于第三方,其中发布的文章、视频、数据仅代表内容发布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泡财经平台的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仅供参考,用户需独立做出投资决策,自行承担因信赖或使用第三方信息而导致的任何损失。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泡财经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