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5月17日,世界电信日,一年一度的搜狐科技年度论坛如期举行。延续了搜狐科技论坛一贯的先锋性,今年的议题更加紧扣科学前沿和科技变革,深入探究人与智能共存之道。但这一次的搜狐科技年度论坛,对“智能”的探讨呈现显著拓宽——宇宙探索、粒子与永生,人形机器人“进化”、AI时代下教育、伦理与生存挑战,这些前沿议题,无一不是从科技切入,再延伸至对人类价值和命运的关怀。
能在如此广度和深度,对这些命题进行讨论和思辨的论坛,其实并不多见。
中国人的2025年,可以说是在科技演进浪潮中开启的:Deepseek在国际舞台掀起中国技术风暴,由春晚舞台迈入马拉松赛场的人形机器人……当智能体从“看听说”的感知层跃升至“思考行动”的认知层,我们陡然发现,那个曾存在于科幻小说中的“人机共生”时代,已悄然将我们环抱。
问道“智能”,胜友如云的思想盛宴
这次搜狐科技年度论坛嘉宾阵容强大,既有中科院院士、大学校长等学术权威,也有科技企业掌舵者与前沿领域创业者,议题既涵盖宇宙奥秘、生命本质等宏观探索,也聚焦AI伦理、人才培养等现实命题。通过跨学科对话与产学研联动,论坛为技术创新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富有价值的思考,成为年度科技思想交流的重要平台。
论坛开场,张朝阳在致辞中分享了自己今年在杭州的震撼,残障少年在脑机接口的帮助下获得了弹钢琴的能力,让他看到了科技对生活的改善和帮助。他同时也提到了当AI和人工智能在内容生产、数字人等方面的突飞猛进,一方面带来了内容和信息生产的效率的提升,但也带来了诸如信息甄别、个人隐私、名誉侵犯等各种风险。

随后,福耀科技大学校长、西安交通大学原校长、教育家王树国带来《新技术革命背景下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与成长》的演讲。他在现场发出了一个振聋发聩的追问“如果梁文峰继续读博士,还有今天的DeepSeek吗?如果王兴兴继续读博士,还有今天的宇树科技吗?如果汪滔继续读博士,还有今天的大疆吗?我不知道,我没有答案。我唯一得到实践验证的是那些读博士的没有他们做得好,我们教育怎么办”?他也提到,当人工智能突飞猛进,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问题,而真正能解决这些问题的恰恰是人文社会科学。
北京电影学院原副校长、北京电影学院中国动画研究院院长孙立军带来《AI影像艺术》的演讲,剖析AI技术在艺术创作中的角色。孙教授从自己从业40年的经验出发,探讨了人工智能发展给影视行业带来的影响和变化,强调科技的进步能拓展创作的传统界限。他表示:“AI时代,艺术创作要和AI交朋友,而不是与其树敌。”
论坛还设置了两场圆桌讨论环节。其中,“问道‘智能’”专场,由清华大学基础科学讲席教授、心理与认知科学系主任,人工智能学院教授刘嘉主持,张朝阳,清华大学讲席教授、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AIR)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外籍)张亚勤,猎豹移动董事长兼CEO、猎户星空董事长傅盛等嘉宾围绕人工智能的发展逻辑、伦理挑战及中美竞争等话题展开了一场兼具专业性与趣味性的对话。

当话题转向AI是否真正“理解”世界时,张朝阳抛出了哲学层面的质疑:“AI能推导物理公式,但它真的理解波粒二象性的本质吗?”张朝阳强调人类直觉有不可替代性,“人总是心生一计,产生在自洽性之外的东西。”他表示,大模型、AI需要用大量的运算,物理研究很多东西都是一种自洽,能够自我解释。AI能够寻找自洽性,以它的方式理解物理、理解这个世界。
傅盛则从实践角度补充道,AI在认知层面的进步已超乎想象。“去年底的测试显示,AI在专业领域的答题得分超过人类博士生,写代码的效率也让工程师惊叹。”刘嘉则从脑科学角度切入,对比了人类大脑与AI模型的差异:“人脑仅3斤重、消耗20瓦能量,却拥有860亿神经元的复杂网络,AI在能效和结构复杂度上仍有巨大差距。但机器的优势在于可复制、可迭代,这或许会催生全新的智能形态。”
这场线上线下结合的全天思想盛宴,既充满对技术奇点的大胆猜想,也不乏对人类命运的深沉思考。当AI如空气般渗透进生活的每个角落,同时需兼容社会公平与人文关怀。
AI的人文关怀,为什么只能是搜狐科技论坛
今年是搜狐科技论坛举办的第七个年头。从2019年5月17日世界电信日的首秀聚焦5G技术及应用肇始,同年的11月26日,搜狐又举办了主题为“深度·智变”的2019搜狐科技AI峰会,探讨分享了当时最前沿的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并发布了《2019搜狐科技中国AI创新100榜单》。

站在七年后的今天复盘,搜狐科技论坛的前瞻性一望而知。可以说,搜狐是中国互联网公司里,最擅长做活动和打造IP的选手。搜狐在内容创新营销与IP打造领域的突出表现,堪称中国互联网行业的“IP智造引擎”。其能力不仅体现在对热点趋势的精准捕捉,更在于将多元内容生态与用户需求深度绑定,形成了覆盖全领域、全场景的IP矩阵。
张朝阳对科学技术和人文领域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深入的研究,他的参与和推动为论坛增添了不少关注度和话题性。正因如此,搜狐科技年度论坛可以快速成为业内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知名论坛,能够吸引众多来自不同领域的重量级嘉宾,如院士、教育家、科学家和企业家等的深度参与。
针对AI安全伦理与“双刃剑”效应,在搜狐科技年度论坛中多次被广泛探讨。比如,中国工程院院士邬江兴系统剖析AI内生安全问题,提出“可解释性缺失导致决策黑箱化”的风险,呼吁建立覆盖数据安全、算法透明的动态治理体系;张朝阳也警示AI信息失真对公众认知的侵蚀,建议通过技术验证机制与媒体责任双重路径保障信息可信度。
此前,在2024搜狐科技年度论坛的圆桌中,嘉宾们从哲学视野出发,探讨AI等科技进步对人类生活方式、价值观的重塑作用,思考科技究竟是通往幸福生活的桥梁还是人性异化的加速器;也探讨了讨论了未来人机关系的可能走向,以及这些关系变化对人类社会、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影响。

此外,搜狐年度科技论坛通过汇聚院士、企业家及投资人,搭建从基础研究到产业落地的桥梁,加速技术转化。例如清华大学郑纬民提出AI大模型产业链分工模式,明确大型科技公司与垂直领域企业的协作路径。
借助搜狐和张朝阳的影响力,搜狐科技年度论坛在过去7年构建起跨学科科技对话平台,促进了思想的交流与碰撞,以跨学科连接、伦理实践、普惠赋能为核心,完成了从技术展示平台向“科学-产业-社会”三位一体生态的升级。
持续产出优质内容,推动行业创新发展和进步
搜狐的IP打造能力,本质是“用户需求为核、内容创新为器、生态协同为势”的综合体现。具体说,就是在用户侧,通过垂直IP精准触达不同圈层,用“硬核内容+娱乐化表达”平衡专业性与传播性;在商业侧,构建“IP流量-用户粘性-商业变现”的正向循环,例如知识直播带动搜狐视频会员增长,时尚盛典吸引品牌广告投放;在行业侧,以IP为纽带,连接科技、文化、商业等多元领域,塑造“互联网时代的内容连接器”角色。
从早期的门户时代到移动互联网时代,搜狐始终以IP为支点,撬动内容创新的杠杆。这种持续产出优质内容、激活用户价值的能力,正是其在互联网行业稳居潮头的核心密码。这些横跨多领域的超级IP矩阵,形成了从流量引爆到价值沉淀的新局面和新风尚,也成为了像比亚迪这样的品牌客户的不二之选。
这些傲人的成绩的背后,最大的引擎和驱动,也有张朝阳的身体力行和躬身入局。《张朝阳的物理课》如今也成为了中文互联网最具知识浓度和个人色彩的知识直播IP,张朝阳在搜狐视频进行英语直播已经坚持了9年多,这何尝不是一场“马拉松”。而这两个学科和门类的选择与坚持,和搜狐科技论坛的主题形成了某种并不遥远的共振和呼应,它们都指向知识习得和创造,指向科技和人文在人身上的平衡,以及对人的价值的凸显和确立。

这是一个技术狂飙的时代,甚至拉响了全球文科危机的警钟,技术引发的涟漪和外溢效应,让教育和思想体系在智能浪潮前陷入了深度震荡。这一届的搜狐科技论坛,直面了当算法可以生成文字、代码与艺术,人类的独特价值该何处安放;也回答了当机器人开始学会“跌倒再站起”,我们是否需要重新定义“勇气”与“成长”。这些命题,不仅关乎技术,更关乎文明——它们考验着我们如何在效率至上的科技理性中,为人文精神保留一片星空。
免责声明:所有平台仅提供服务对接功能,资讯信息、数据资料来源于第三方,其中发布的文章、视频、数据仅代表内容发布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泡财经平台的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仅供参考,用户需独立做出投资决策,自行承担因信赖或使用第三方信息而导致的任何损失。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