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出建筑行业逆势增长的样本答案,中国建筑国际(3311.HK)如何穿越周期?

发布时间:

2025-10-28 10:26:45

来源:格隆汇

近期“十五五”规划出炉,其中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扩大内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等新提法、新方向为基建相关行业带来转型升级和结构性机遇。

在此背景下,具备智能建造和绿色低碳、城市更新和民生工程、国际市场与技术输出等特征的企业,被市场认为将迎来新一轮的估值重塑。

恰逢企业三季度财报密集发布,给了投资者一个不错的观察窗口。笔者留意到,中国建筑国际(3311.HK)交出了一份高质量的2025年三季度业绩。

财报显示,中国建筑国际前三季度营收为777亿元,其中科技带动类营业额271.4亿元,本年同比增长53.2%,前三季度经营溢利及应占合营企业盈利保持正增长。这在行业整体资金面偏紧、业绩普遍下滑亏损的背景下,展现出盈利韧性。

下文将从利润驱动因素和与业务结构性机遇这两大维度,剖析中国建筑国际的投资价值。

经营质量再提升,利润逆势上行的三重驱动

2025年作为“十四五”收官之年,承接“十五五”规划,也是验收中国建筑国际经营成果的关键一年。客观来说,公司的经营质量提升并非偶然,而是坚持区域深耕、业务变革、成本管控的结果。

其一,深耕港澳,标杆项目与民生工程夯实龙头地位。中国建筑国际2020-2024年港澳新签合约额从404亿港元跃升至1001亿港元,提前实现“千亿港澳”突破,这体现出公司强劲的增长动能。具体到项目上,公司布局展现出极强的战略纵深,由此不断夯实港澳龙头地位。

一方面,新界西堆填区扩建、启德新急症医院等项目深度契合香港发展规划,还锁定了北部都会区超千亿港元合约,提前占据香港未来基建增量所在的核心阵地。另一方面,启德简约公屋、澳门长者公寓等民生工程,响应港澳公营房屋供应、长者友善楼宇改造政策。

通过深耕港澳,标杆项目的高附加值和民生工程的稳定现金流,已经是公司在港澳市场实现高质量增长的“压舱石”。

其二,科技业务占比提升并建立技术壁垒。科技带动类业务切中了国家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大方向,契合“智能建造引领新质生产力”、“绿色建筑与低碳转型”趋势,逐渐成长为公司支柱型增长动力。

以MiC技术为例,公司落地北京桦皮厂胡同8号楼旧改等标杆项目,成为城市更新实践范本。今年围绕“北上广深”四大城市也持续兑现成果,比如拓展北京西城区三里河一区中心花园28号楼改建、徐汇区田林路城市更新项目封顶,进一步验证技术的差异化优势。

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科技带动类项目的新签合约额占比从19.6%升至48.5%,营业额占比从18.9%升至34.9%。(2021-2022年数据剔除防疫项目影响)。科技带动类项目基本不涉及前期投资,随着该部分贡献逐步提升,能够持续优化公司周转率以及现金流表现,有效拉动盈利上行。

其三,项目结构优化与回款管理显现成效。对于投资业务,公司坚决推进“长改短”,2020年后无PPP新增合约,当前投资带动类新签以周期四年左右的政府定购类为主(2024年占比73%),并向内地六个主力省份集中。与此同时,公司坚持以回款为核心的投资体系,平衡规模发展与现金流改善。

今年上半年内地投资业务营业额收现比首次接近100%,可见上述策略成效显著,同时释放出积极的经营信号:公司手握具备回款周期短、财政支付保障强等特点的项目,提升风险管控能力,得以优化公司资产负债结构;并集中资源深耕经济大省,迎接充足的优质机会,一方面享受地方政府政策红利,又借助区域经济实力保障项目回款能力。

这契合行业“稳投资、防风险”的行业趋势,有助于公司经营获得稳定现金流支撑,从而让盈利能力实现稳步提升。

以技术渗透市场,锚定港澳政策红利与内地增量

展望未来,中国建筑国际在港澳、内地双市场拓展业务布局,并以MiC技术创新应用穿透市场,这构建了一个立体发展格局,公司将持续享受到政策利好、需求扩容带来的增长机遇。

香港市场,不久前李家超特首发表2025年施政报告,再次着重提高北部都会区的重要性,施政报告在开发模式、审批制度、规划落地三大维度推出突破性举措,将进一步降低门槛、打破效率瓶颈,并推进产业生态加速成型,这为建筑市场注入政策强确定性。

具体来看,政策驱动下的区域开发将直接拉动市场总量回升。一方面,大学城、新田科技城等重大规划的落地,将不断催生基建、地产开发及产业配套需求;另一方面,审批效率提升与交通改善将加速人口与产业导入,进一步放大市场空间。北部都会区作为公司的重要增量需求来源,将为业务发展提供持续的订单支撑。

在此基础上,土地招标推行“双信封制”将为公司盈利提升提供重要的契机。该模式重点考虑企业的投资规模、产业贡献及营运能力,弱化了传统“价高者得”的同质化竞争。这一导向有望让公司充分发挥差异化的竞争优势,不仅能提升项目获取成功率,更可通过产业绑定实现项目溢价,为公司项目盈利能力提供了保障。

目前,中国建筑国际通过多年实践,已形成成熟的MiC技术体系,能够有效弥补香港建筑行业劳动力短缺、工期冗长等不足,大幅缩短建设周期,与北部都会区建设加速推进的目标高度契合,同时满足绿色低碳、提升住宅居住品质等建设需求,有望加速渗透香港市场。

今年6月,发展局与建造业议会发布未来MiC需求预测,2025-2030年间将完工的MiC楼面面积约共250万平方米,可以预见公司将持续受益。

在内地市场,中国建筑国际的MiC技术实力亦与政策高度契合,业务发展潜力巨大。

今年,住建部发布《装配式建筑可复制可推广技术体系和产品目录(第一批)》,明确将MiC列为重点推广技术;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时隔10年再次召开,以城市更新激活内需、以好房子建设驱动供给侧升级成为政策核心,长期将拉动先进建造科技和功能性民生工程需求,这为MiC技术应用奠定了基调。

城市层面也在促进MiC技术规模化落地。比如广州住建局发布《关于大力发展智能建造与工业化建筑加快建设建筑业现代产业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到2026年起全市出让的居住用地100%实施装配式建筑;每年度出让用地中实施模块化建筑的建筑面积占新建项目总建筑面积的比例不低于10%。

目前,公司已在“北上广深”等城市实现MiC技术落地,并在其他高能级城市拓展,在城市更新、保障房、新基建项目中积累实践经验,随着公司MiC技术加速渗透内地市场,相关业务将成为公司业绩上扬的新曲线,兑现乐观的利润增长。

对于政策利好MiC技术应用方面,还可以展开更多想象空间。“十五五”规划中,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强调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在扩大内需上,保持投资合理增长,高质量推进“两重”项目建设,实施一批重大标志性工程,优化投资结构;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上,注重新型城镇化实施城市更新等。

因此可以期待港澳和内地有更多政策融入到国家发展大局,主动对接国家发展战略,激发对MiC技术更多的潜在需求,中国建筑国际将始终面向广阔的发展机会。

结语:

将中国建筑国际和同业对比,笔者选取同样在港股上市的建筑央企中国中铁中国中冶,涉及装配式建筑业务的A股上市公司精工钢构鸿路钢构,涉及幕墙BIPV的江河集团作为可比公司。

中国建筑国际的财报数据最引人注目的并非营收规模,而是其高质量的经营表现和稀缺的科技属性。

公司成本优势显著,毛利率高于传统建筑企业,净利润率优于其他大型建筑央企,利润增长亦在行业逆周期中表现出现韧性,这反映出公司技术实力与项目运营管理能力。科技带动类项目新签合约和营业额大幅增长,表明其从传统承建商向建筑科技解决方案提供者的角色变化已初见成效,将在未来获得更高的市场估值。

此外,中国建筑国际长期稳定的股息政策,则验证了公司能够通过提升发展质量和价值创造能力来持续股东,会是价值投资者密切关注的投资标的。

整体而言,中国建筑国际实现业绩稳健增长,科技赋能的战略驱动业务变革,优化商业模式和盈利能力,并构筑竞争护城河,同时企业成长已嵌入到城市更新、绿色低碳、民生改善等国家战略叙事之中,将迎来基本面和估值共振。

免责声明:所有平台仅提供服务对接功能,资讯信息、数据资料来源于第三方,其中发布的文章、视频、数据仅代表内容发布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泡财经平台的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仅供参考,用户需独立做出投资决策,自行承担因信赖或使用第三方信息而导致的任何损失。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古东管家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