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亏损,科创板上市三年后又押注港股,星环科技在打什么算盘?

发布时间:

2025-09-14 10:47:55

来源:贝多财经

撰稿|何威

来源|贝多商业&贝多财经

随着AI技术更迭浪潮一波接一波席卷而来,AI大数据基础软件赛道迎来新机遇。

近年来,以大数据技术为基础,不少AI软件服务商核心技术从开源向自研持续推进,在关系型分析引擎、实时流处理引擎、容器云技术、数据云服务、多模型数据的统一处理技术等多方面做出重大革新。

持续亏损,科创板上市三年后又押注港股,星环科技在打什么算盘?

发展至今,已有很多企业形成了大数据基础平台、分布式数据库、数据开发与智能分析工具、数据云平台等完整产品矩阵,覆盖大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推动AI大数据基础软件赛道快速发展。这也是自2022年以来,AI大数据基础软件概念股在这一波热潮中强势跟涨的逻辑。

在市场热情持续高涨和看好的大背景下,有这样一家公司,在2022年10月完成A股科创板上市,成为“国产大数据基础软件第一股”。2023年6月,该公司的股价曾一度上涨至165.0元/股,较发行价47.34元/股累计上涨约248.5%。

而此后,该公司的股价呈波动下降态势。截至2025年9月12日收盘,该公司的股价报收57.8元/股,相较历史最高值下跌65.0%,但仍高于IPO发行价。这家公司,就是星环科技(SH:688031,全称为“星环信息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

2025年8月18日,星环科技发布公告称,公司已经向港交所递交了H股上市申请书,拟香港主板上市,海通国际为独家保荐人。若此次成功发行,星环科技将成为一家在“A+H”两地上市的AI基础设施软件提供商。

贝多商业&贝多财经发现,在AI大数据基础软件强手如林的赛道,星环科技的发展却暗含隐忧,以它为标本我们或许可以一窥此赛道的真容。一、竞争者们群饲环绕,新老业务遭夹击

星环科技选择的赛道并非轻松获利的领域,其战略布局的每个细分市场都面临着行业巨头的强势把控。

尽管星环科技的业务被官方包装为AI与大数据基础软件业务、解决方案业务及其他业务三大板块,但其核心业务依旧是涵盖了基础设施软件、综合软件及服务、技术服务的AI与大数据基础软件业务。

根据招股书数据,2022-2024年及2025年前三个月(即第一季度),星环科技AI与大数据基础软件业务的营收占比分别达80%、79.5%、76.7%及61.4%,虽然该业务所占各期总营收的比重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但依旧是公司“扛把子”,为收入增长的贡献主力。

要知道,2022-2024年星环科技“第二增长极”解决方案业务常年营收占比均未超过20%,只是在今年一季度才有所爆发,贡献了34.4%收入;而目前其他业务对总营收的贡献力度依旧较小,常年仅维持在3%-5%内徘徊。

以星环科技的核心主力AI与大数据基础软件业务来看,其正面临着双重压力。

第一重压力源自同业竞争,星环科技当前陷入前有巨鳄盘踞、后有追兵围堵的双重困境。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研究数据,以收入计,中国AI基础设施软件市场规模从2020年的57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135亿元,2020年至2024年复合年增长率为24.1%。展望未来,预计到2029年,中国AI基础设施软件市场规模(以收入计)将达到464亿元,2024年至2029年复合年增长率为28.0%。

市场敞口空间持续上扬的背后,AI基础软件赛道对先发优势尤为敏感,行业壁垒呈现显著的马太效应,早期入局者一旦构建起资源网络,极易形成赢家通吃的局面;而错过窗口期的后来者,除非具备颠覆性技术突破或成本优势,否则很难突破既有的市场格局。

根据招股书披露,AI基础设施软件市场的提供商大致可分为纯AI基础设施软件提供商与非纯AI基础设施软件提供商。以2024年的收入计,星环科技是我国第五大AI基础设施软件提供商,市场份额仅为2.8%,同时也是该市场中最大的纯AI基础设施软件提供商。

可以看到,众星捧月的星环科技实际上在巨头环视的AI基础软件赛道上并不出彩,市占率一直摸不到3%,该市场上前四位竞争者总计瓜分了24%的“大蛋糕”,更别提剩余大部分还要被行业内众多竞争者瓜分,这也意味着该赛道市场格局较为分散,竞争尤为激烈。

早有国外巨头在前,谷歌、微软及亚马逊等开发的大模型平台,具备强大的生态系统基座能力,提供了从数据处理到模型训练、验证、部署及监控流水线服务,在国内市场占据很重要地位。

更让星环科技腹背受敌的是,国内如阿里云所开发的PAI平台、腾讯云太极平台、百度千帆大模型平台和华为的ModelArts平台等,这些互联网巨头凭借强劲资本及技术优势,早在AI基础软件赛道上占据主导地位。

他们所打造的大模型平台,不仅均支持多种机器学习算法和大模型,并提供低代码开发环境与高效的模型训练及部署能力,能够适应多样化的模型定制需求,将公有云智算能力深度融入专有云平台,拥有大量互联网和行业数据,向服务企业级用户AI应用方向拓展。

互联网巨头之外,初创企业如硅基流动、潞晨科技、无问芯穹等也是重要参与者。他们后来者追上,入场AI模型算力赛道,蜂拥而至让本就竞争激烈的市场越来越卷。

与星环科技在私有化部署场景中拥有独特竞争力不一样的是,这些初创企业具备AI原生的智算资源管理能力,积极积累数据管理应用经验和企业级用户基础以及项目服务经验,逐渐构建起独特的竞争优势和天然壁垒。

在如此逼仄的竞争格局中,星环科技不仅需要从互联网头部厂商中抢市场,也会遭遇不断涌现出的独角兽公司拦路堵截,更要时刻提防同赛道中规模相当的如拓尔思、零一万物等厂商追击超车。

虎口难夺食,而财报也印证了这一点。2024年,星环科技AI与大数据基础软件业务实现收入2.84亿元,同比大幅下滑了27.14%,而在今年一季度,该业务则是又同比进一步下滑了29.15%至0.39亿元。

与此同时,该公司的应用与解决方案业务也出现了疲软,2024年仅实现收入0.73亿元,同比下降8.01%,但好在今年一季度有所回调,取得了0.22亿元的收益,相较去年同期有爆发式增长。

但即便如此,由于该业务基数和占比较低,叠加核心主营业务的急速下滑,自然影响到了星环科技整体营收。数据显示,2024年星环科技实现总营业收入3.71亿元,同比下降24.31%;今年一季度总营收为0.64亿元,较去年同期的0.63亿元仅仅只是微幅增长。

新老业务遭夹击,商业化路漫漫,AI行业的长期能力能挽救一直亏损的星环科技吗?二、依赖特定行业,坏账风险犹存

我们再来看第二重压力,来自市场的局限性。星环科技主要做生意的是企业或政府,不能直接接触到用户群体,这意味这他不仅会带来无法掌握海量数据的问题,还意味着客户群体高度集中,企业营收依赖极少数大额订单。

数据显示,报告期内星环科技前五大客户收入合计占总营收的比重分别为15.6%、16.4%、14.4%及40.9%。其中,最大客户分别占各期间总收入约3.8%、4.7%、3.2%及17.6%。

当然,由于行业的特殊性,政府与金融行业是大模型私有化部署最积极的行业,而星环科技在这两个行业的客户基础稳固,收入占比最高,其中来自金融行业客户收入占比从2023年的32.17%提升至2024年的40.46%,政府、电信、能源均为公司主营业务收入方向。

此外,在订单口径上,2024年星环科技新增订单的客户数和客单价均有增加,尤其是高于300万元的高价值客户数目有明显增加,而且同期其老客户复购收入占主营收入78.83%,意味着产品市场认可度在逐渐提升。

不过,星环科技的业务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本就有所承压,且金融、政府、电信、能源行业局限性太强,对这些特定公司所提供服务的收入往往是一次性的。回看星环科技招股书可发现,过去三年的前五大客户中,没有一家客户是连续三年都出现的。

客户较为集中,也意味着应收账款坏账风险较大,同时我们还发现,星环科技近3年应收账款周转率呈现大幅下降,账龄质量也较差。

据招股书数据,报告期内,星环科技贸易应收款项及应收票据(减信贷亏损拨备)分别为2.42亿元、3.77亿元、3.37亿元及3.04亿元,所占当期总资产的比重分别达12.43%、21.03%、24.14%和22.69%。

针对该情况,星环科技在招股书中表达了担忧:“公司可能面临贸易应收款项及应收票据产生的信贷风险,如若未能及时收回或完全收回贸易应收款项及应收票据,可能会对公司的业务、财务状况、流动资金及前景造成重大不利影响。”

与此同时,星环科技应收账款周转率也呈大幅下降趋势,已从2022年末的1.81大幅降至2024年末的1.05,预示着无法如期收回账款的风险加剧。同期其平均回款时间从198天增加到了342天,回款周期急剧拉长,意味着星环科技的回款能力被严重削弱。

还有一点也需要格外关注,从账龄趋势情况来看,星环科技短期回收款占比低,一年以内账龄占比大幅下降。一般而言,如果大多数的应收账款的账龄在一年以内,那说明风险可控或者负面影响不是特别大。

但是目前,星环科技一年以内应收账款占总应收账款比重有明显下降,已从2022年的79.84%持续下降至2024年末仅有的47.02%,这个比例是明显偏低的,而过多的应收账款被拉长了周期,甚至更久,也就意味着星环科技面临的账款风险依旧在上升,这是值得警惕的信号。三、净亏损连年走高,与同行差距拉大

想要在激流中平缓而行,显然是互相矛盾的。从星环科技现有的布局来说,他的AI商业化之路选择的都是竞争激烈的急流,但定位为细水长流的星环科技,显然无法勇进。

星环科技对自己的定位为”致力于打造企业级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基础软件,围绕数据的集成、存储、治理、建模、分析、挖掘和流通等数据全生命周期提供基础软件与服务,构建明日数据世界。“

但从其现有的盈利情况来看,星环科技还不足以被称之为”构建明日数据世界“。

要知道,自成立至今,星环科技不仅未能盈利过,而且从2020年开始其亏损额度一年比一年高,这并非一个好迹象。历年财报数据显示,2020-2024年,星环科技净亏损分别达1.84亿元、2.46亿元、2.72亿元、2.89亿元及3.44亿元,亏损连年上升,仿佛没有停止的趋势。

不过,今年一季度净亏损较上年同期有所小幅收窄,2024年一季度星环科技净亏损0.89亿元,而今年一季度则是亏损了0.84亿元,客观来说亏损收窄幅度并不大。

我们知道,AI赛道投入高,产出回报周期长,很多企业仍处在亏损当中,这其实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我们不必过分解读,但是像星环科技这样亏损连年走高的公司,在业内并不多见。

就以同赛道中的竞争者港股上市AI大数据软件厂商第四范式和商汤科技为例,根据公开财报数据,第四范式净亏损已从2021年最高点18.02亿元,逐年收窄至2024年末的2.96亿元;同样的,同期商汤科技净亏损由至高点171.77亿元已经逐年大幅收窄至43.07亿元。

可见,以上两者虽然目前也处在亏损泥潭中,但是每年都在减亏,这种逐渐向盈利靠拢的趋势尤为显著,而星环科技则恰是截然相反,每年越亏越多,何时能够盈利似乎还很遥远。

星环科技与大多数AI企业未能如愿盈利的原因是一样的,核心皆在于研发成本较高。2020-2024年及今年一季度,星环科技研发开支逐年走高,分别为1.09亿元、1.4亿元、1.94亿元、2.23亿元、2.27亿元及0.49亿元,所占当期总营收的比重分别达40.77%、42.3%、52.01%、45.42%、61.19%和75.76%。

对此,星环科技也在招股书中坦言:“公司需要在研发方面投入大量资源,包括财务资源,以引领技术进步,从而使产品、服务及解决方案在市场上具有创新性及竞争力。因此,预计公司研发开支将继续增加,且过去曾产生的亏损,部分原因是研发投入巨大所致。同时,因所在行业的新技术可能会使公司正在开发或预期未来开发的技术、技术基础设施、产品、服务及解决方案过时或失去吸引力,从而限制公司收回相关研发开支的能力,这都可能导致公司的收入、盈利能力及市场份额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与不少AI大数据软件厂商“重研发轻销售”所不同的是,星环科技在加大研发投入力度的同时,也在狠抓销售。数据显示,其销售开支从2020年的1.55亿元逐年升至2023年末的2.35亿元,期间内所占总营收比重均超47%,已经高于研发费用开支了。

但好在自去年一系列降本增效的措施实施下,星环科技销售费用开始有所下降,2024年末降至2.04亿元,占比55%,今年一季度则为0.37亿元,虽然同比大幅压降了23.69%,但占比依然高达57.06%。

而即便如此,星环科技销售费用率在行业内依旧处于较高水平。比如,商汤科技2024年销售费用率仅为17.36%;而第四范式则是更低,只有5.11%。可见,星环科技每年从辛辛苦苦赚的收入里大额砸钱做宣传,营销费根本不敢轻易“断奶”。

总的来说,与自身相比,星环科技显然面临着很多难题需要一一克服掉。但从与同行间的差距来看,星环科技依旧手握不少核心技术优势,可与之抗衡,一较高下。当然,这需要建立在星环科技接下来会加快研发革新步伐的基础上。

毕竟,一味比拼资本实力的时代终究已经落幕,在全新的AI大模型快速迭代升级的时代,星环科技想要更进一步,不被“掉队”甚至“出局”,仍需在商业化道路上下苦功夫才行。

免责声明:所有平台仅提供服务对接功能,资讯信息、数据资料来源于第三方,其中发布的文章、视频、数据仅代表内容发布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泡财经平台的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仅供参考,用户需独立做出投资决策,自行承担因信赖或使用第三方信息而导致的任何损失。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古东管家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