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收类占比超90%!换帅后的兴业基金,开始“突围”?

发布时间:

2025-10-22 10:44:30

来源:侃见财经

近日,规模超4000亿的老牌公募巨头兴业基金迎来重要人事变动:

原董事长叶文煌因年龄原因已于10月16日离任,由刘宗治接任董事长,其已于10月16日上任。

同一天内就完成了董事长的更替,不难看出兴业基金有多着急,实际上,这已经不是兴业基金第一次出现重要人事变动了。

据报道,自进入2025年下半年以来,兴业基金启动了新一轮的高管“大换血”:7 月,原督察长张玲菡转任副总经理,原副总经理张顺国则跨界接任督察长,岗位调整涉及风控核心部门;9月,蒲延杰新就任总经理助理,进一步补充管理层团队。

固收类占比超90%!换帅后的兴业基金,开始“突围”?

再加上这一次换帅,仅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兴业基金就出现了3次重要的人事变动。

核心管理层往往关系到公司经营的稳定,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兴业基金频繁人事变动,映射出其经营上的困境。

过去几年,兴业基金的管理规模虽然一直在增长,但“偏科”现象明显,营收高度依赖固收类产品。据天天基金网数据,今年上半年兴业基金的债券型基金规模占比54.26%,货币基金占比38.91%,债券型基金+货币型基金的规模占比合计超93%;作为对比,兴业基金的股票型与混合型基金规模合计不足50亿元,占比仅6.83%。

今年以来,A股表现十分强势,权益类产品表现亮眼,规模也是持续增长。在这样的背景下,绝大部分营收来自固收类产品的兴业基金自然吃不到A股复苏的红利,而这或许也是其频繁出现人事变动的重要原因。

不过,想要扭转“重固收、轻权益”的局面并不容易,对于兴业基金来说,人事变动只是第一步,其还有很长的路要去走。

银行系公募“通病”

兴业基金成立于2013年4月17日,是由兴业银行控股的全国性基金管理公司。

作为典型的“银行系”公募,依托着兴业银行的渠道资源、客户基础和品牌信誉,兴业基金实现了快速发展。据天天基金网数据,截至今年9月17日,兴业基金的期末净资产为4,470.46亿元,其中近两年管理规模增长超过1700亿元。

虽然借助兴业银行,兴业基金近两年管理规模增长非常明显,但同时其也患上了银行系公募“通病”。

所谓的银行系公募“通病”,即规模增长过分依赖于固收类产品。其实,出现银行系公募“通病”也不难理解,毕竟银行系基金公司最大的资源优势在于母行的庞大销售网络和客户资源,然而,银行的客户群体大多风险偏好较低,习惯于存款和理财产品,对净值波动较为敏感的固定收益类产品更符合客户的需求,波动较大的权益类产品往往超出客户的接受范围。

像同为银行系公募的中银基金就是典型例子。作为最早一批成立的银行系公募之一,中银基金近年来规模不断创出新高,由2020年末的3571.39亿增长至2025年一季度的6500.24亿,规模增长超过了80%。然而,仔细看后不难发现,其规模增长几乎全部来自固收类产品——期间“债基+货基”规模由2925.62亿增长至6200.71亿,占全部基金规模的95.4%。

兴业基金的情况和中银基金也十分相似。上面的内容中提到,近两年兴业基金的管理规模增长超过1700亿元,背后主要依赖的也是固收类产品。例如债券型基金,在2023年二季度末时兴业基金的债券型基金规模为1648.92亿元,而截至今年8月26日兴业基金的债券型基金规模已经增长至2444.97亿元,两年时间债券型基金规模增加约800亿元。

还有货币型基金,在2023年二季度末时兴业基金的货币型基金规模为1069.04亿元,到了今年二季度末,兴业基金的货币型基金规模已经增长至1739.69亿元,对比来看,两年时间其货币型基金规模增长了约700亿元。

相比于固收类产品的爆发式增长,兴业基金的权益类产品表现则要平淡得多。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兴业基金的股票型基金只有4.98亿元,和超过4400亿元的总管理规模对比,股票型基金业务几乎可以说是可有可无了。再来看混合型基金,截至今年8月11日混合型基金规模为129.32亿元,和2021年四季度末的高峰250.12亿元相比,混合型基金规模接近“腰斩”。

“换帅”的背后

作为银行系公募,兴业基金借助固收类产品快速做大规模其实无可厚非。

不过,这种高度依赖于固收类产品的经营模式背后,其实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一方面,随着今年A股市场回暖,权益类产品的收益开始回升。Choice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9月30日,全市场普通股票型基金和偏股混合型基金近一年平均净值增长率分别为24.96%和26.27%,其中有17只产品净值增长率超过100%。

在权益类产品收益回升之后,权益类产品的发行数量也明显增加。Choice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0月9日,以基金成立日为口径,今年以来新发基金总数为1198只,其中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的发行份额合计占比超过50%,相比2024年和2023年的27.03%和25.7%有了明显提升。相比之下,债券基金的发行份额占比则从过去两年的70%以上降至43.18%。

当下,权益类产品无疑是整个基金市场最强的风口,而高度依赖固收类产品的兴业基金,就很难吃到这一轮红利了。

另一方面,高度依赖固收类产品的经营模式,也会对兴业基金的盈利能力造成影响。

资料显示,目前权益类产品的管理规模比固收类更高,混合型基金的管理费率普遍在1%以上,远高于债券基金的0.15%—0.3%。从兴业基金自身来看,在2022年权益类产品开始缩水后,当年其净利润为3.83亿元,同比下滑约22%,近几年随着管理规模大幅增长,兴业基金的净利润在2024年时回升至4.26亿元,但始终未能达到2021年巅峰时期的4.91亿元。

实际上,兴业基金也看到了过度依赖固收类产品背后的风险,近期的“换帅”或许就是为了扭转过度依赖固收类产品的局面。

10月17日,兴业基金发布关于董事长变更的公告,公司新任董事长刘宗治于10月16日上任,原董事长叶文煌因年龄问题离任。刘宗治曾任兴业银行总行投资银行部总经理助理,企业金融总部投资银行部副总经理、风险总监,投行与金融市场风险管理部副总经理、总经理。其披露的工作经历均在兴业银行总行任职,且所在部门的业务内容都与投行相关。

董事长丰富的投行经验,无疑可以让兴业基金的权益类业务有更好地发展。不过,在竞争激烈的公募基金行业,想要做好权益类产品并不容易,除了投入资源以外,还要搭建完善的投研体系、人才体系等等,对于在权益类产品实力薄弱的兴业基金来说,“换帅”只是开始,兴业基金未来要走的路还很长。

免责声明:所有平台仅提供服务对接功能,资讯信息、数据资料来源于第三方,其中发布的文章、视频、数据仅代表内容发布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泡财经平台的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仅供参考,用户需独立做出投资决策,自行承担因信赖或使用第三方信息而导致的任何损失。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古东管家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