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两会报告发布以后,科技板块明显回暖,中概股、恒生科技、科创板等大幅上涨,前期涨势较好的消费、周期等板块表现一般。这验证了我们之前的判断,股市大概率呈现出“结构市”特征,科技板块将成为全年领涨主线。
结构性牛市行情形成的三重驱动:宏观环境呈现弱复苏,但未现明确拐点;产业格局中结构性景气,行业确立比较优势;货币政策利率中枢下移,维持流动性宽松。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当前经济还没有出现明显好转,上市公司利润仍然低迷,投资者信心不足,导致股市整体上涨乏力。但部分先进产业已经找到可行的发展模式,吸引资金投向这些有把握的增长领域。同时由于经济复苏力度较弱,货币政策持续宽松,大量资金正流入股市寻求更高回报。
从宏观层面上看,特朗普关税冲击出口,政策大力提振内需对冲。
从经济运行维度观察,当前经济复苏基础尚不稳固。出口端面临美国贸易政策压力,现行综合关税税率已达45%。据粤开证券测算,在2024年基准情景下(对美出口占比14.7%,出口/GDP19%,关税弹性系数1.2),若边际关税税率增幅达20个百分点,将对应0.6个百分点的增长抑制效应。而据高频数据显示,在“抢出口”效应衰退后,1-2月我国出口总额同比+2.3%,明显低于去年12月10.7%的增速水平。
政策层面着力扩大内需对冲外需压力。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将消费提振作为畅通经济循环的关键抓手,同步推进有效投资扩容,重点引导民间资本参与重大基础设施和社会民生领域建设。值得注意的是,5%的GDP增速目标与2%的通胀预期目标均与市场预期基本契合,显示决策层维持既定政策框架的审慎态度,2025年中国经济与物价大概率维持温和复苏。
从产业层面上看,DeepSeek引发信心共振,AI叙事提升增长预期。
DeepSeek的技术突破验证了我国尖端科技自主替代路径的可行性,形成政策、企业、居民多维度信心支撑体系。政策层面,国务院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释放明确支持信号,通过制度保障与创新生态构建强化战略引导;产业层面,头部企业加速战略布局,阿里巴巴宣布三年内投入3800亿元升级云与AI基础设施,重点覆盖算力集群建设与基础模型研发,着力突破产业链核心环节;居民层面,1-2月港股通合计净买入额达2784亿港元,反映境内外投资者对科技资产价值重估的共识强化。
在总供给相对充裕、总需求承压的经济环境下,人工智能创新成为驱动结构性突破的关键变量。中国科技企业凭借现金储备优势与估值优势(仅阿里+腾讯现金储备就超过万亿元),正启动新一轮资本开支周期。随着龙头企业研发投入强度大幅提升,叠加政策端专项基金与税收优惠支持,产业链有望进入技术迭代与商业落地的正向循环。
从流动性层面上看,央行择机降准降息,无风险利率维持在历史低位。
在宏观经济政策层面,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于经济主题记者会明确表态,2025年货币政策将延续适度宽松基调,适时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及政策利率以维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当前金融机构平均存款准备金率维持在6.6%,距离5%的政策下限仍有150BP调整空间,结合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利率的调降潜力,实际政策宽松力度可能超越市场预期的30-40BP基准降息幅度。
在利率中枢持续下移的市场环境下,当前10年期国债收益率约为1.8%,30年期国债收益率约为2.0%,高收益资产供给显著收缩。此背景下,居民资产配置呈现明显的Risk on 特征,资金逐步从存款、固收类产品向权益市场迁移。这种迁移过程具有显著的反身性特征:随着增量资金入市推升资产价格,将形成“低利率→资金迁徙→估值提升→吸引更多资金”的正反馈机制。
值得注意的是,在板块轮动过程中,具备产业景气支撑的科技领域可能形成虹吸效应,资金从传统行业及债券市场向人工智能、高端制造等战略新兴板块的集中配置,或将加速相关领域的估值重估进程。
综合宏观、产业、流动性三维度分析,2024年A股市场大概率呈现“科技主导、结构分化”的运行特征,看好科技板块走出长牛行情。建议投资者重点关注人工智能、机器人、低空经济等战略新兴领域,把握产业升级与政策红利双重驱动下的结构性机会,同时需要注意市场可能呈现“进二退一”的震荡上行特征。
具体操作上,建议关注不同产业链之间,以及产业链内部不同环节之间的轮动机会,重点关注业绩有支撑,估值处于相对低位的方向,可以采取“双主线轮动”策略:当单一产业链(环节)估值溢价过高时,可切换至另一处于相对估值洼地的产业链(环节),跟随资金向低估值板块的配置切换。
个股选择上,参考美股BIG7发展轨迹,英伟达2023-2024年营收/净利润复合增速达120%/308%,印证底层技术供应商在产业周期中的核心地位,同样,具有技术壁垒和垄断优势的中上游科技龙头企业由于业绩收入最为确定,预计涨势最好,可能相对于行业指数和宽基指数有明显超额收益。
【注: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在任何情况下,本订阅号所载信息或所表述意见仅为观点交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除专门备注外,本文研究数据由同花顺iFinD提供支持】
本文由“星图金融研究院”原创,作者为星图金融研究院研究员武泽伟。
免责声明:所有平台仅提供服务对接功能,资讯信息、数据资料来源于第三方,其中发布的文章、视频、数据仅代表内容发布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泡财经平台的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仅供参考,用户需独立做出投资决策,自行承担因信赖或使用第三方信息而导致的任何损失。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