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0月23-25日举行的2025外滩年会“拥抱变局:新秩序·新科技”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蔡昉提出,应加快构建“无条件、不缴费、普惠型”的社会养老金制度,重点解决超过3亿灵活就业人员的养老保障问题。
蔡昉指出,当前我国养老保障体系讨论存在显著偏差。“领取养老金的人群中,超过50%的人领取的是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但我们在讨论养老保险改革时,往往只聚焦职工养老保险,这将很大一部分人群排除在外。”
通过对城乡养老保险构成结构的分析,蔡昉揭示了一个严峻现实:除农村老年人外,大量灵活就业人员选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包括私营劳动者、个体劳动者以及在单位工作但不被认定为正式员工的群体,这部分人群占比超过60%,总数超过3亿人。加上传统灵活就业人员2亿多人和新就业形态近1亿人,构成了庞大的非正规就业群体。
“随着数字经济、平台经济、人工智能的发展,灵活就业倾向不断扩大,就业形态越来越不正规,传统的扩面思路已不再奏效。”蔡昉警告,若不能将这部分人群有效纳入第一支柱,养老保险就谈不上公平性。
针对当前热议的三支柱养老体系,蔡昉提出了鲜明观点:三个支柱不是“三足鼎立”,而应该是第一支柱“一柱擎天”。“没有第一支柱就没有第二、第三支柱,这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关系。”
谈及人工智能的影响,蔡昉认为,AI的发展是颠覆性的,养老保险的模式选择也应与时俱进。“人工智能应该带来革命性的分享理念,我们必须设计好制度来分享生产率红利,探索新的养老保险模式就是题中应有之义。”
基于人口抚养比与劳动生产率的数据分析,蔡昉给出了乐观预期:到2035年,虽然人口抚养比每年上升4.6%,但劳动力人口劳动生产率年增速可达5.6%,加上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20%生产率提升,实际赡养生产率年增幅将超过7%。
蔡昉提出三项具体建议:首先,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出发,构建“无条件、不缴费、普惠型”社会养老金;其次,职工养老保险应坚持现收现付模式,基于未来劳动生产率快速增长前景进行优化;最后,对第二、三支柱采取“助推”策略,通过默认选择等方式提高参与率。
免责声明:所有平台仅提供服务对接功能,资讯信息、数据资料来源于第三方,其中发布的文章、视频、数据仅代表内容发布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泡财经平台的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仅供参考,用户需独立做出投资决策,自行承担因信赖或使用第三方信息而导致的任何损失。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迁址公告
古东管家APP
关于我们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