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渐趋白热化,随着智能化从“加分项”转变为“必选项”,一场关于智能驾驶的“军备竞赛”已悄然换挡。
近日,一汽股份通过增资及股权收购,将获得卓驭科技35.8%股权,交易完成后,一汽将取代New Territory成为卓驭科技的最大单一股东,双方将共同控制卓驭科技。
几乎同一时间,全球豪华汽车巨头奔驰通过其在华数字技术公司,斥资13.4亿元战略入股千里科技,交易完成后,奔驰数字技术将成为千里科技第五大股东,持有3%的股份。
不难看出,那些被冠以落后的传统汽车正在选择用“钞能力”购买决赛圈的入场券。问题来了,这个方法能起效吗?
首先,买成熟的智能驾驶供应商方案已经是个很普遍的事情。Momenta表示,其自主研发的飞轮大模型辅助驾驶系统,已跟奔驰、宝马、丰田等超20家主流车企达成合作。今年初,地平线也宣布其征程6系列已获超20家车企及汽车品牌的平台化合作,去年以来,新增超10家合作车企及品牌。
事实上,除了小鹏、蔚来、小米等造车新势力依然坚持全栈自研智驾之外,大部分车企在智驾领域都选择了“两头下注”:既与智驾第三方保持合作,也在进一步明确内部智驾战略。
其次,智能驾驶的主流技术路线切换的比较频繁,从一开始的“模块化”方案到特斯拉开创的“端到端”再到更类人、更可解释的VLA大模型和更具前瞻性的世界模型(WA)等。智能驾驶方案的竞争积累效应没那么明显,一旦主流技术路线切换,一些曾经表现还不错的厂商可能就要面临掉队。因此,选择主流供应商是一个更经济的选择。
第三,和供应商合作并不意味着整车厂失去独特性。一方面,车企跟智驾供应商之间的合作,早已不局限于简单的“拿来主义”,而是追求更深度协同的开发。比如一汽通过收购卓驭科技,直接深入其核心技术资源和供应链,在全面加速智能化转型的同时,进一步保证了技术的自主可控。另一方面,许多车企在购买供应商方式的同时也在推动自研,比如吉利支持的千里科技、长城毫末智行、大众和地平线成立的酷睿程等。
到底是自己造,还是直接买,你觉得哪个更好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免责声明:所有平台仅提供服务对接功能,资讯信息、数据资料来源于第三方,其中发布的文章、视频、数据仅代表内容发布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泡财经平台的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仅供参考,用户需独立做出投资决策,自行承担因信赖或使用第三方信息而导致的任何损失。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迁址公告
            
古东管家APP
            
关于我们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