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举办的“2025全球资管中心评价指数发布暨CLF50秋季会议”上,现场发布了《2025全球资产管理中心评价指数报告》(下称《报告》),上海在今年的全球资管中心综合排名上首次取得全球前五的成绩。
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欧金融学与会计学教授赵欣舸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AI模型、智能投研、智能投顾正在成为未来资管行业的核心竞争力。他认为,此次上海位列全球资管中心排名中位列第五,不仅体现了上海的追赶潜力,也说明全球资管中心的竞争正从单一的资本集中走向科技赋能的多极化格局。
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欧金融学与会计学教授赵欣舸。来源:采访对象提供
上海首次进入全球资管中心前五
2025年全球资管中心综合排名显示,纽约继续位居首位,巴黎升至第二,伦敦退居第三。值得关注的是,上海从去年的第七位上升至第五位,首次进入全球前五。其中,在底层资产和增长率指标上,上海均位列第三,在资金来源和资管科技方面则排名第六。
赵欣舸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从今年的综合排名来看,全球资管中心的格局凸显了“一超多强”的特征,纽约在资管科技的加持下更巩固了其领导地位,进一步拉开了与其他城市的差距。
在赵欣舸看来,目前全球资管中心竞争格局表现为两大演进方向,一是科技驱动,AI模型、智能投研、智能投顾正在成为未来资管的核心竞争力,中美两国是头部竞争者。二是新兴市场正在更多地承担新增金融资产供给的角色,在底层资产领域,孟买和上海今年的排名仅次于纽约。
时代周报记者了解到,本次指数修订新增了资管科技指标,旨在确保指数体系的与时俱进。赵欣舸认为,技术进步始终是经济增长理论的核心关切。在当前全球资管中心与金融业的演进中,科技已成为关键驱动力。因此,将资管科技作为独立领域纳入评估体系正当其时。当前,各资管中心在资管科技领域已形成差异化优势。此次引入的资管科技指标,构建了由基础层、市场层、创新层与应用层组成的四维评估框架,以全面反映该领域的发展水平。
据《报告》称,上海在AI风险投资、专利产出和智能投顾应用方面表现突出,表明其不仅在数量层面具备优势,也在质量和应用层面具备赶超潜质。
赵欣舸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下一阶段全球资管中心的竞争主要围绕一些新赛道展开,首先是资管科技的竞争,从“基础设施——模型——应用”的纵向贯通将决定资管中心位次的跃迁。“谁能把‘数字基础设施→AI风投与人才→模型与算法专利→面向资管场景的落地应用’串成闭环,谁就更有系统性优势。”
其次是底层资产的“新供给”与“新定价”,传统股票、债券之外,数字资产,绿色、转型资产,新兴市场的另类资产成为新增量。最后是长期资金的“制度型增量”,养老金、主权基金、保险金等长期资金将重塑资管中心的资金来源与产品结构。
赵欣舸进一步表示,在数字基础设施完备的条件下,未来国内资管行业需要在AI风投规模、资管专利产出与质量、大模型应用上形成“可被国际采用的标准与平台”,把资管科技带来的要素配置效率提升转化为跨境客户获取与产品定价权的提升。
国内资管业突破关键在于“走出去”和“引进来”
9月22日,证监会主席吴清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去年“9·26”会议以来,财政、金融、产业等一揽子大力度、超预期政策扩围增效,有利促进资本市场稳定发展,中国资产吸引力明显增强。与此同时,“十四五”期间,新增核准13家外资控股证券基金期货机构来华展业兴业,中国资本市场的“朋友圈”越来越大。
《报告》也显示,2025年初,DeepSeek引发的技术突破促使全球主要金融机构对中国高科技类上市公司进行重估并加大持仓比例,北交所股指再度领涨全球。同时,众多创新金融产品例如新收费模式的公募基金等进一步丰富了中国金融产品矩阵。
赵欣舸告诉时代周报记者,目前中国资管行业最需要的突破口是境内产品“走出去”,仍需在规则互认、税负中性与分销网络上进一步发力,而在境外长期资金“引进来”方面,则需要在A股、债券、商品与碳资产等的准入、流动性与对冲工具方面加快完善,以提高国际资金的停留周期与交易深度。
上海作为中国市场化资产管理的重要高地,既有大型保险资管与银行理财公司构成的“基础盘”,也有公募和私募基金形成的多层次竞争格局。
有统计显示,目前总部设在上海的外资法人银行占内地总数的一半,合资基金管理公司、外资保险公司均占内地总数的一半左右,全球资管规模排名前十的资管机构已全部在上海开展业务,外资机构设立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数量全国领先,资产管理规模占全国比重近30%。
赵欣舸表示,当前国内外资管机构之间的竞争主要体现在客户、投研与人才三个领域。如果外资机构把产品全谱系(指数化/主动/另类)、投研流程与风控模型、分销与机构合作模式“原汁原味”带入上海,可能倒逼本土机构在投研、机构销售与养老金渠道上进行深层改造。
在赵欣舸看来,上海本土机构可以借助外资的全球分销网络与合规体系,更快实现UCITS、ETF、专户产品出海;同时,协同海外机构的多市场交易与对冲能力,为境内底层资产提供更深的国际流动性池与风险管理工具链。
免责声明:所有平台仅提供服务对接功能,资讯信息、数据资料来源于第三方,其中发布的文章、视频、数据仅代表内容发布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泡财经平台的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仅供参考,用户需独立做出投资决策,自行承担因信赖或使用第三方信息而导致的任何损失。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