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EMU的广州总部,被维权卖家围了两个多月,从十几个人发展到几百人,人数越来越多,情绪也越来越激动,最后终于演变成了冲击总部大楼。
这家号称拼多多海外版的TEMU公司,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去年,TEMU对修订了售后规则,如果平台判定商品有质量问题,那么卖家就要支付总价5倍的售后赔付金。
到了今年1月,这个规则调整为「根据产品品质分数划分罚款金额」,但对品质分的标准却并没说清楚。这种看似对用户公平的调整,实则隐藏了对卖家的极大不公。
更糟糕的是,如果卖家不同意这些规则,就无法登录后台,既看不了数据,也无法提现货款。而如果卖家同意了新协议,平台就会对去年的交易历史进行「旧账重算」,并扣除相应的预留金。
根据第一财经的采访报道,有卖家因此被冻结了280万,平台给出的理由却含糊不清。还有人在收到了一笔10万的退款后,又被系统扣除了6万。反复无常如同儿戏,自然让卖家们愤怒不已。
与此同时,TEMU的罚单数量也在激增,罚款金额比以往都高。
有人半天内就收到了9笔罚单,原因多种多样,平台既给不出充分解释,也没有申诉通道。甚至连产品的退货理由,都是任由消费者随意选择,无需提供任何具体的证据,平台单方面就能判定。
在这种情况下,卖家们无处申诉,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钱被扣走。
更扯的是,平台还要求卖家,提供符合标准的「产品质量认证书」,但这些标准却经常变动,让卖家疲于应对。有不少人就表示,他们仓库里堆满了因为缺少认证而被退货的产品。
类似的平台规则,正不断压缩卖家的生存空间。
两年前,TEMU登陆北美市场,依靠重金营销和「全托管」模式,迅速吸引了一大批国内的供应商。
在这些初代卖家里面,有很多是没有直接外贸经验的工厂主,最初接入TEMU,只是为了处理库存。
然而,今年TEMU的战略发生了重大转变,开始推行「半托管」模式,重点吸引那些更有跨境贸易经验和海外物流服务能力的大卖家。
结果就是初代「全托管」模式的卖家,在TEMU上的地位日渐尴尬,成了被淘汰的对象。
TEMU的转向,其核心原因在于打法受阻。
海外极限低价跑量的模式,注定不可能长久。无论是物流、人工、治安,还是政治成本,海外都要远远高于国内。更别提这两年北美通胀惊人,各项费用都在飞涨。
从基因上来说,TEMU继承了拼多多的血脉。但这套东西在国内成立,是因为所有的流程成本都可以压得很低。做得好,5块钱包邮都能有利润,能长期以超低价的方式冲刺。
但是在海外,这些成本不可能低,而且还会经常出现大幅度波动。加之在别人的地盘,TEMU议价能力不强,所以一旦波动,就必然出现亏损。作为公司来说,TEMU是肯定不愿意亏损的,那这个时候,就只有想办法把成本转嫁给卖家。
最后出现的结果,就是福利给了羊毛党,名声给了平台,痛苦给了商家,大家都有美好的未来。
免责声明:所有平台仅提供服务对接功能,资讯信息、数据资料来源于第三方,其中发布的文章、视频、数据仅代表内容发布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泡财经平台的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仅供参考,用户需独立做出投资决策,自行承担因信赖或使用第三方信息而导致的任何损失。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