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主导的全球AI浪潮下,AI基础设施提供商的价值正日益凸显。9月10日,美国科技巨头甲骨文(Oracle)股价单日暴涨36%,市值飙升至9220亿美元,剩余履约义务(RPO)激增359%至4550亿美元,点燃了市场对于AI基础设施的无限遐想。与此同时,大洋彼岸的中国,数据中心行业正在迎来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并购交易,东阳光宣布会同控股股东,从贝恩投资手中全资收购秦淮数据中国区业务。大国算力新标杆的角逐,正在同频上演。
甲骨文股价暴涨的背后,AI基础设施迎来黄金时代
从最新的财报数据看,甲骨文似乎没有给市场太大的惊喜,甚至略低于预期,真正引爆市场的是其RPO(剩余履约义务)数据。作为衡量未来收入的重要指标,RPO反应了已签合同但尚未确认的收入,甲骨文最新RPO达到4550亿美元,同比增长359%。同时在本次业绩会上,甲骨文上修了未来五年云计算服务IaaS收入指引,预计到2030财年达1440亿美元,且已获得OpenAI的3000亿美元独家算力采购合同。
对于一连串利好,市场不吝于给出最热烈的拥抱,分析师集体上调目标价,当日甲骨文股价暴涨36%,当日市值增加2700亿美元,相当于再造一个中国茅台。甲骨文以AI基础设施新王的角色,一跃成为美国市值第十大上市公司。
甲骨文的高收入增长预期,核心正是来自于全球对于AI算力需求的激增。今年1月,美国推出“星际之门”项目,旨在帮助美国确立AI领域领导者地位,项目承诺至少建设1000亿美元的数据中心,并且在未来几年将投资规模扩大到5000亿美元。在持续进行的AI浪潮中,全球AI基础设施正在迎来黄金时代。
数据中心行业迎来最大并购案,优质算力资产花落东阳光
当全球的目光聚焦在甲骨文股价暴涨之际,中国数据中心行业正在迎来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并购交易,东阳光宣布会同控股股东收购秦淮数据中国区全部业务。
与甲骨文在美国的角色相对应,秦淮数据被视为中国算力产业的重要标杆之一。成立于2015年的秦淮数据是国内算力领域头部服务商,专注于超大规模算力基础设施的规划、投资、设计、建造和运营。根据中国信通院发布的《中国算力中心服务商分析报告(2024年)》,秦淮数据总体规模指数在全国排名第二。截至2025年8月,秦淮数据全球已部署50余个超大规模数据中心,IT总容量达1640MW。
秦淮数据中国的财务表现也相当亮眼,2024年度营业收入60.48亿元,净利润13.09亿元;2025年1-5月营业收入26.08亿元,净利润7.45亿元。此次除东阳光外,本次参与竞争的还包括多家产业资本、互联网企业和地方国资平台,最终东阳光胜出。
落子数据中心,东阳光实现AI算力全方位布局
在这场高规格并购中,由东阳光会同其控股股东,通过自有资金并配套银团贷款的方式完成。对于东阳光来说,这不是一笔简单的股权投资,而是其战略拼图的关键落子。
近年来,东阳光结合自身产业优势,围绕AI算力及应用持续布局。东阳光在液冷材料与电子元器件方面具备深厚的技术积累与产能基础,在液冷领域与中际旭创深度合作,成立合资公司深度智冷;在浸没散热解决方案领域参股芯寒科技、在VCSEL芯片领域参股纵慧芯光。此外,针对具身智能这个AI的重要载体和下游应用,东阳光也在持续加速布局,与智元机器人等联合成立光谷东智,打造机器人数据采集中心与场景验证平台。此次切入数据中心赛道,将进一步促进东阳光形成“液冷科技-数据中心-具身智能”的业务联动闭环。
算力生态升级,东阳光打造大国标杆
东阳光表示,通过整合双方在液冷材料、AIDC领域及清洁能源的相关资源,东阳光集团将与秦淮数据全力构建“绿电—硬件技术—算力—人工智能—运营”协同共进的数字基础设施生态,共同打造服务于人工智能的超大规模绿色智慧算力中心,夯实智能算力这一数字经济的核心基石。
这一战略不仅呼应了“东数西算”、“人工智能+”等国家部署,也顺应了全球算力需求持续扩容的趋势。根据国际数据公司(IDC)与浪潮信息联合发布的《中国人工智能计算力发展评估报告》,预计2025年,中国智能算力规模将达到1037.3 EFLOPS,较2024年增长43%;中国人工智能算力市场规模将达到259亿美元,较2024年增长36.2%。
在此背景下,东阳光的前瞻布局为其抢占未来高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人工智能是全球科技竞争的新高地,从美国的甲骨文到中国的秦淮数据,AI基础设施标杆企业正在各自的赛道上加速奔跑。本次收购不仅让东阳光成功切入高景气数据中心赛道,也让市场看到了其从传统制造迈向“智造”企业的战略决心。
在基础设施领域,支持政策频出、算力规模快速提升、市场空间持续扩大。随着AI竞争进入下半场,中国的算力新标杆已然崛起,东阳光正以战略定力与产业协同,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能。
免责声明:所有平台仅提供服务对接功能,资讯信息、数据资料来源于第三方,其中发布的文章、视频、数据仅代表内容发布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泡财经平台的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仅供参考,用户需独立做出投资决策,自行承担因信赖或使用第三方信息而导致的任何损失。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