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财经获悉,4月20日,海南海药(000566.SZ)收到深交所年报问询函,深交所要求公司结合行业发展情况、公司主营业务发展情况、主要产品或服务的核心竞争力、毛利率变化情况以及债务情况等,说明公司持续经营能力是否存在重大不确定性,是否触及《股票上市规则(2023年修订)》第9.8.1条第(七)款规定的其他风险警示情形,按季度分别列示各项产品营业收入实现情况,并结合公司所处行业情况、主营业务运营状况等,说明公司2022年四季度营业收入减少,但净利润增加的原因。
年报显示,2022年度,海南海药营业收入同比下降13.60%,净利润实现扭亏为盈,录得1052 万元,扣非后净利润亏损2.47亿元,同比亏损收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同比增长31.37%。深交所要求公司结合销售及收款模式、采购及付款模式等情况说明报告期内营业收入下降,但净利润、扣非后净利润以及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大幅增长的原因;说明转让上海力声特股权的对公司生产经营和财务报表的影响,交易的定价依据及合理性;说明本次交易的会计处理,剩余股权公允价值的确定依据,处置子公司产生的投资收益确认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说明公司最近三年进行商誉减值测试的主要情况,并说明历年测试参数选取及主要评估假设是否存在重大差异、以前年度商誉减值准备计提是否充分、2022年度未计提商誉减值准备的原因及合理性。
这已是海南海药连续第四年收到深交所的年报问询函。
2022年5月6日,海南海药收到深交所下发的年报问询函,要求其就营收连续三年下滑、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连续三年为负,资产负债率大幅上升的原因以及是否存在流动性风险及债务违约风险等问题进行说明。
2021年6月1日,公司收到深交所对公司2020年年报的问询函,监管质疑称,2018年-2020年,公司扣非后归母净利润分别为-66.69万元、-6.27亿元、-8.51亿元,连续三年为负。要求公司说明该项数据连续为负的原因及合理性,以及公司持续经营能力是否存在重大不确定性,是否触及《股票上市规则(2020年修订)》第13.3条第(六)款规定的其他风险警示情形。
2020年7月23日,深交所下发了对海南海药2019年年报问询函和关注函。问询函主要关注海南海药存贷双高、销售费用与研发费用增长的合理性、大额预付款支付的必要性等问题,关注函提及公司存在隐瞒子公司的情形。
海南海药前身是海口市制药厂,创立于1965年,于1994年上市,公司主要从事药品及医疗器械研发、生产和销售,公司收入主要来自肠胃康、头孢制剂、原料药及中间体以及其他品种。2020年3月,公司与新兴际华完成战略重组,实际控制人变更为国务院国资委。
从业绩层面看,2019年起,海南海药就陷入业绩亏损境况,且亏损额度逐年加大。2019年-2021年,海南海药实现净利润-1.59亿元、-5.8亿元、-15.55亿元,同比下降幅度分别为233.09%、264.6%和168.08%。而扣非净利润从2017年开始就是负值,2017-2022年,公司扣非净利润依次为-2412.47万元、-66.69万元、-6.27亿元、-8.51亿元、-13.24亿元、-2.47亿元。
除了“盈利难”,近年来海南海药存贷情况也值得关注。公司在账上有大笔资金的同时,也进行大额短期借款,“大存大贷”现象明显。2018年至2021年报告期末,该公司货币资金余额分别为26.31亿元、20.84亿元、12.56亿元和7.51亿元,同期末公司短期借款分别高达19.85亿元、21.54亿元、25.8亿元、14.94亿元。
2022年末,公司资产负债率同比下降了3.21个百分点至68.27%,同比增长10.12个百分点。但反映短期偿债能力的指标却进一步恶化,流动比率从0.75降至0.63,速动比例从0.66降至0.54。
业内人士指出,海南海药财务数据整体表现为“大存大贷”,即一方面货币资金充足,给人一种不差钱的感觉。但另一方面却有很多短期借款、应付票据甚至发债。从财务角度来看,资金使用成本过高,至少说明公司的资产负债结构是不合理的。且在近年爆雷的上市公司中,康得新以及康美药业均存在‘大存大贷’的财务特征。
本文首发于泡财经风口解读专题,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